时间:2024-05-07
范遵荣
行书学习漫谈(一)
范遵荣
行书是一种最受喜爱、最易接受、最切实用、最容易学习和最能体现作者个性的一种书体。以漫谈的形式对行书书体的产生、演变、风格、特点、选帖、临摹、创作以及用笔、执笔、书写工具等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和简介,从而引导人们用最快的方式了解和学习行书。
行书;笔墨纸砚
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弘扬和传播中国文化最为简捷的手段之一。书法作为一种汉字艺术的载体,是书写者思想、性格、文化、艺术修养等的综合表现。正因为书法有如此的魅力,所以从古至今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那么怎么学习书法呢?今天笔者以漫谈的形式向大家介绍行书及其学习方法。
行书和楷书都是从隶书的快写与简化中慢慢产生的,与章草、今草相互影响而共同发展。这从出土的秦汉简牍中可以看到大量的范例。唐张怀瓘《书断》说:“行书者,后汉颍州刘德升所造也,即真书之小伪,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注:汉代所讲的“真书”是“隶书”)。张怀瓘还说刘德升“以造行书擅名,虽以草创,亦甚妍美,风流婉约,独步当时”。(刘德升,字君嗣,籍颍州即今河南禹县,生活于东汉中期桓、灵帝时)由此看来,行书虽萌于民间隶书快写的嬗变中,但还是通过文人刘德升的整理和美化而成形。
简单地说,行书就是在楷书基础上的快写与简化。它以草书用笔的放纵性,冲破楷书用笔的严整性,形成楷法、草法揉合成一体的书体。它书写流畅,既不像楷书那样工整规范,也不必如草书那样龙飞凤舞而难以辨认。而且,行书不像其他书体那样有一套规定的写法。用笔收敛一些接近楷书的,叫作“行楷”,写得放纵一些接近草书的,叫作“行草”。唐孙过庭说“趋变适时,行书为要”。这说明行书比楷书写起来简便多了。因此,与其他书体相比,行书更是普通大众最喜爱、最能接受、最切实用、最容易学习和最能体现作者个性的一种书体。
为了让大家很直观地了解汉字书体的演变过程,笔者在下面列出两个书法演变图表。
从图表1、图表2中我们知道,书体的演变可以用清晰而简单的方法来划分阶段。春秋战国之前的文字,统称为大篆。它包括殷商甲骨文、青铜器金文(又称钟鼎文)、周代籀文(即石鼓文,大篆)、古文(各诸侯国的文字)。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实现了统一。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推行了“书同文,车同轨”和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秦篆即小篆,就成为秦王朝的官方文字。史载“书同文”这一工程中宰相李斯应列首功。有人称其为汉字书法史上第一位有名有姓且有作品流传的书法家并不为错。他书写的《峄山碑》《泰山石刻》等至今仍旧是学小篆者参考的范本。
图表1 书体演变表(1)
秦王朝的“书同文”并没有废绝当时秦和各国民间流行的书体——古隶。同时,由于官方文字小篆的统一,遂使隶变的对象也趋于专一并逐渐成熟。到了西汉初年,隶书替代小篆成了官方文字。
随着西汉隶书的普及运用,一种比隶书书写更快捷、更简便的书体演化出来了,这就是章草。章草之后,草书、行书、楷书也相继产生,并互相影响直至成熟。这些我们可以从上面列的两个图表中看得更清楚,当然这个演化过程比较慢,时间跨度有几百年。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真、行、草诸体俱臻完善,同时,书法的笔法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是中国书法技法史上的集成时期。尤其行书在晋代最为盛行,这与晋代统治者,尤其是知识分子士大夫阶层崇尚自然、纵情山水、率直任诞、清俊通脱的行为风格有关,潇洒流畅的行草书体正好符合他们的审美意向。所以大凡擅书者,无不研习行草书。张怀瓘《书断》中列行书神品25人,推王羲之为“书圣”,锺繇、王献之、张芝均在其列。
其中,王羲之对书法的功绩最为显著,他对书法至少有以下三大功绩:一是变隶书为楷书或行书;二是在篆隶书中引进了运动的机制;三是对草书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但实际上,早在三国时期,锺繇已经开始了这项工作,他把东汉以来民间流行的隶书中方正平直、简省易写、点画灵活的成分集中起来,以楷书的横、捺取代了隶书藏锋翻笔的蚕头燕尾,参以篆书、草书的圆转笔画,从而促进了真书的定型。南齐王僧虔《论书》谓:“魏锺繇善行押书,行书是也。”日本宇野雪村氏藏有其宋拓本《荐季直表》。锺繇善几种书体,《墓田丙舍帖》也是他的代表作,元赵孟頫称与《兰亭序》相似。后来,王羲之是在锺繇行押书的基础上,掺以楷法,又收集了民间用笔结字灵动的优点,变创为一种点画遒美、清新流畅的新体行书。《兰亭序》则是他晚年的代表作,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子,与其父并称“二王”。他幼承家范,后变父法,用笔外拓,形恣意肆,刚柔媚趣,为后来的狂草起到了引领的作用。传世作品有《中秋帖》等,米芾称他“运笔如火箸画灰,连属无端末,如不经意,所谓一笔书是也”。以后到了唐代,则出现有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李邕、颜真卿等一批行书高手。至宋代则有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有赵孟頫;明代有文徵明、董其昌等。明清之际以行草见长的,还有傅山、王铎、朱耷等。清初的刘墉、王文治、梁同书。乾隆以后被称为“扬州八怪”的金农、郑燮、李鱓、汪士慎等,其行书姿态狂怪,多参以篆隶笔意。再以后的邓石如、何绍基、赵之谦、沈曾植、康有为等都是一代宗师,他们大都以魏碑入帖,并各自开创出了独特的属于自己的书法风貌。
图表2 书体演变表(2)
前文我们介绍了行书及其演变过程,下面我们谈一下,怎样学习行书。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先了解一下笔墨纸砚。
(1)笔
毛笔是行书书写的主要工具。毛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根据考古发现,仰韶文化彩陶上的图案,其线条流畅、清晰,显然是毛笔所绘。
毛笔在春秋战国时,吴称“不律”,楚称“聿”,燕称“弗”,秦称“笔”。春秋制笔多用兔毛,至晋代常用鼠须为之。传王羲之曾同笔工韦旭共同试制鼠须笔,因而至今大多人都认为《兰亭序》是用鼠须写的。宋代开始有了羊毫笔,至清代羊毫普遍使用。毛笔从原料来分,可分三类,硬毫、软毫、兼毫。硬毫如狼毫、兔毫、鼠须、鹿毫、豹毫等,其特点是硬而韧,其中用深紫色的兔毛制成的称紫毫,最为名贵。软毫的主要材料是羊毫,间有鸡毫、胎毫。羊毫笔软而柔,两种毛笔各自适宜表现不同的风格。而介于两者之间的软硬兼济的则是兼毫,其特点是以硬毫为柱,软毫为被。如现有的“七紫三羊”“五紫五羊”“三紫七羊”等,及名号“白云”系列的笔即是。毛笔的适用与个人书写习惯密切相关,并无一定的标准与规定。但对初学者我建议用兼毫“白云”类或狼毫“兰竹”类为好,笔锋不宜太长,且有一定的弹性,便于控制。
笔即买即用当然好,如买来长期不用,应该用清水泡开,把笔毫上的胶水洗尽,然后挂在笔架上,否则容易生虫蛀坏。选择狼毫笔时,以纯狼毫最佳。相传如全部出于一只黄鼠狼则更佳。
(2)纸
行书用纸,如无特殊原因,应该说要求不高。
宣纸以楮檀皮和稻草相加而制,以安徽泾县生产的为佳,也有用竹子做的,如四川的“连泗纸”“大千纸”。
宣纸有生、熟之分。生纸墨汁上去马上洇开,熟纸则不然。生宣的种类有六十多种,根据用料大致分特净(檀皮含量80%以上)、净皮(檀皮60%以上)、棉料(檀皮含量40%),皮料成分越高,纸张越能经受拉力,质量也好,更能体现丰富的笔墨层次和墨韵效果,更能经受笔力反复搓揉而不破,所以一般书法用棉料多,绘画用皮类多。其他还有北京高丽纸、四川夹贡、连泗及棉连等。
熟宣有金笺、折扇、澄心堂纸、薛涛纸等。半熟宣有夹宣、洒金纸、二层玉版、三层玉版、煮锤、青苔等。半熟宣根据胶矾的浓度,洇化程度也有区别,这些要自己习惯并根据特性利用。
元书纸和毛边纸都是稻草为之,价廉物美,毛边纸原产福建将乐县和江西泰和县,现在各地多有生产,元书纸产于浙江富阳、萧山等地,纸质比毛边纸略粗,但书写感觉比毛边纸好。笔者建议行书学习,尤其是临摹,不可用生宣纸,太生的宣纸,笔刚落,墨就洇开,将使你无法顾及和控制笔的运转状态,所以最好用不怎么渗水的元书纸和毛边纸。通过这些纸的过渡后再用生宣或半熟宣就容易掌握。顺便讲一句,中国当今留存最早的书法真迹,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西晋陆机《平复帖》,就是写在麻纸上的。所以说,不管毛边纸和元书纸,只要掌握得好,照样能出艺术精品,而且效果古拙,别有意味。
今天,市场上售有水写纸和水写布,使用很方便,随时可以凭兴趣挥洒一番,也不费纸墨,天气干燥时,干得很快,当然缺点也在于此。刚写的笔迹,还没有细审已经干了。又,笔蘸水与纸面接触到显示字的形态,要有0.5秒的时间,故有时会影响书写感觉。当然,用它来练字的间架结构和运笔提按等,还是非常好的,建议大家可以一试。
宣纸以其品良优质而可保存长久,奠定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历来有“纸寿千年”的美誉。经年的宣纸如果保存得当,往往没有了燥气,落墨洇化适中,色泽自然,书写亦更为流畅。
(3)墨
墨和笔、纸一样,是行书创作时质量的重要保证之一。早在殷商甲骨片上,我们曾发现墨书,可见我们祖先用墨是非常早的,但当时用的应该是天然石墨。到魏晋时,才有用漆烟、松烟等混合做成的墨丸,传有书法家韦诞(字仲将),善制墨,世称“仲将之墨,一点如漆”。到唐和五代时,有著名墨工李超及子李庭珪、李庭宪制墨精良,时有“黄金易得,李墨难求”之传。宋时,李墨的产地在歙州,因而徽墨成为著名的称号。著名墨工也愈来愈多,其佼佼者要数胡开文、曹素功、汪近圣、汪节庵四大家,至今影响不衰。到了光绪年间,谢松岱、谢松梁兄弟创造了一种墨汁,名叫“云头艳”,为现代墨汁的制造开了先路。墨的品种一般分为三大类,油烟、松烟和选烟。油烟用桐油、麻油、猪油等烘成,加入皮胶麝香、冰片和其他香料,油烟墨是上等墨,质地坚结细腻、耐磨,乌黑而发紫光最为上乘,故谓“紫玉光”。其次为纯黑、青黑。其依次分为玉石漆烟、超贡烟、贡烟、顶烟等四个等级。以玉石漆烟为最高品质。新制之墨胶质较重,存放一段时间,胶性略退后,使用效果更好。
选购时可将墨放在嘴上哈一口气,然后迅速将墨送到鼻端,如闻出有轻微的麝香和冰片味,就是好墨。再者,好墨重,劣墨轻;好墨敲击清脆有声,而劣墨无声。上海墨厂生产的101、102级“铁斋翁”“鲁迅诗”“万寿无疆”等系列墨,大家可以选用。松烟是松枝烧成的,配以皮胶和其他药材,其色黑但缺少光泽。选烟是工业炭墨加胶和香料制成,是普通墨,只适宜于一般场合用。
练字用墨不必讲究。一般而言,使用研磨的墨优于使用成品的墨汁。墨汁含胶量大,黏稠高,使用方便,墨汁与水的比例可根据个人书写习惯调配。喜好在万年红、全箔等材质上书写时,用中浓或超浓墨液。研磨的墨液颗粒层次丰富,浓淡变化自然,是行书创作的首选。磨墨用水,要用无杂的清水,不要用热水或茶叶水,热水发墨,但颗粒粗,茶叶水则有损墨的光泽。新鲜的墨液书写爽快,如果放一两天后使用,往往呈现水墨分离的宿墨,宿墨胶重,粒粗而粘笔锋,须再加适量水调和,在现代书法创作中有一种特殊的表现力。
近年来,有人采用磨墨机研磨墨液,据说效果不错,我没有用过,有机会大家可以试一下。
磨墨时,注意将墨垂直,顺时针方向。磨完后应擦干,放进盒套内,自然阴干,忌潮湿,更忌曝晒,以防龟裂、脱胶而损坏。
(4)砚
砚在唐代以前的概念与今天有所区别,当时并不直接用手将墨块在砚上磨,而需另一块研石,将墨在砚上研磨至细。从材料来讲,开始用天然砾石,后又用瓷、陶、瓦、铜,汉至魏晋的砚大都作盘形、有足;汉至西晋,多用三足盘,北朝用四足方形盘。古人席地而坐,砚也放在地上。
石砚普遍使用从唐代开始,因而产生了公认的“四大名砚”。广东(古称端州)肇庆东郊的端溪出产的端砚成为“群砚之首”。有“鱼脑冻”“猪肝冻”以及“紫色有眼”为上品。《端溪砚史》称赞它“体重而轻,质刚而柔;摩之寂寂无纤响,按之如小儿肌肤,温软嫩而不滑”。使用特点一是不损笔毫,二是发墨。品质稍逊的歙砚,其石产于江西婺源龙尾山(古属歙州),其石呈青灰,质地较端石为嫩,发墨也逊于端石。其他名砚有产于甘肃临潭的洮砚,产于山西绛县的澄泥砚(陶砚)。陶砚制作很费事,先用口袋置于汾河中,一年后泥满,然后再练泥制形,入窑烧成。以后,山东、河北也多以此法制之。产于江苏苏州吴江太湖地区的以澄泥页岩精工雕琢而成的砚台,亦称澄泥砚,始于三国时,延制至今,具有发墨、不渗水等优点。另有漆砂砚,始于宋代,今扬州还在生产,价格较贵,我感觉不甚实用,属于工艺品。
建议初学者挑选砚台,一般以石质坚细、发墨性好、墨池深、蓄墨多的普通石砚即可。以高价购砚,暂无必要。笔者藏有几方名砚,因雕刻太精致,反而舍不得用。平时喜用普通石砚,圆形,机械加工而成,墨池在中间凸起约0.8cm,周围一圈可蓄水,因其圆形带盖,密封性好,且常年蓄水,故墨液存旬月都不易干涸,新磨的墨液则可得二、三天的新鲜。
J292.1
B
1005-6009(2017)45-0027-04
范遵荣,南京博物院(南京,210000)书画师,国家二级美术师,全国艺术类考级中国画考官,江苏手指画研究会会长、江苏尼众佛学院特聘书法教授、南京颜真卿书画院副秘书长。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