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周见孙
深度耕犁:培育孩子的文化自信
周见孙
如何通过书法教育培育孩子的文化自信?通过挖掘汉字简史中的文化元素,培育儿童人文底蕴;通过引导学生对汉字进行感性赏析,体验真情实感;通过还原汉字创作故事,引发儿童汉字创作的澎湃激情,是三种有效的路径。
深度耕犁;培育;文化自信
汉字,作为历史最为悠久并沿用至今的象形文字,拥有由内及外的艺术美,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的文字。作为一名书法教师,如何通过书法教育培育孩子的文化自信?笔者从汉字通史、汉字赏析和汉字创作三个方面做了一些有益尝试。
“文化自信”建立于深厚的文化根基之上。汉字历史悠久,是中国文化的精粹,民族文化的核心要素,彰显着中华民族的独特魅力。
造字是一件伟大、奇妙、崇高的神圣工作,凝结着我们民族的智慧,给文明中华带来五千年的翰墨书香。它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将中华文明向前推进到一个新的时期。关于汉字的起源发展有很多传说,广为流传的是“仓颉造字”。之后数千年,汉字不断演变: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其中也有许许多多引人入胜、极富情趣的故事。可以这样说,如果站在五千年历史之上看,汉字发展演变的历史,也是一部别有风味的中国文化史。这里面有传说的神秘、君王的意志、文人的情怀、艺人的奇想,还凝结着人民大众的智慧。我们不妨沿着这条汉字铺就的古道,引领孩子走进书法,走进汉字发展,品一品那厚重的历史意蕴。
笔者教孩子认写汉字,就从仓颉造字的传说开始。汉字的认识和书写练习都是很枯燥的事,而这些神秘的充满人文色彩的传说,和汉字发展留下的许多故事,大大提高了孩子们学习书法的兴趣。长期熏陶下,孩子们心中必定滋生一种生于斯、长于斯的文化大国的激情,并洋溢于襟怀,为我们中华民族创造汉字、拥有汉字感到骄傲和自豪。用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奠定孩子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让孩子们认知汉字的历史,不忘汉字的辉煌,让汉字更好地传承民族的人文精神。
也许,故事的神秘带给孩子的感觉朦朦胧胧,需要更多的直观体验来促发孩子对中国文化进行零距离触摸。中国汉字之美是他国文字所不及的,不仅仅在于它的用笔、结构、章法等有形的方面,还在于其无形的神采、气韵、意境等内容,这些无一不体现出汉字的人文美。在写字教学中指导学生赏析,是培育高度文化自信的最好抓手。
1.穿插避让:懂礼让。中国汉字有许多合体字,合体字就是由单个的独体字组成。这时就不可能让每个部件都按独体字的方式来书写。否则的话,一定会出现相互冲突的情况。因此,在汉字中,作为偏旁的一些笔画可以进行变形、缩短或改变方向,这就是“避让”;这种避让使另一些笔画可以充分舒展,这就是“穿插”。在教学这一原则时,我并没有直接说出“避让”这个词语,而是出示一个由两个人组成的“人人”,让学生看看这个字给你的感觉。学生一下子说出“从”这样写不对。我请该生说说应该怎样写。学生很快就写出了正确的“从”,再指导学生观察两者的不同,第一个字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一个字变成了两个字。而第二个字的第一个“人”字的捺笔,进行了变形,使“捺”变成了“点”,避让出空间。第二个“人”字的“撇”得以充分舒展,置于“点”下。由此,整个字合为一体,让人看得舒服、美观。在这里,写字就和做人联系起来。学生们通过学习汉字的避让,体悟在生活中也要注意礼让,不能时时处处针锋相对。
2.中宫收紧:重团结。汉字的书写须“八面拱心”。凡左右两部分组成的字,要往中心靠拢,使之融为一体,在书写时左右两部分要体现团结、服从的精神。在教学时,我结合集体长绳比赛,让学生谈谈体会,有的学生说:“有的同学跳得很快,结果老被绳子绊住,反而使速度变慢。”有的学生说:“那绳子就像是我们的指挥棒,要跟着绳子的节奏来。”我顺势引导,是呀,我们要团结在集体之中,才能取得胜利。接着我又把一个字比作是我们的班集体,中宫收紧预示着班级力量的聚集,那个中心就是集体荣誉感。我书写了一个“街”字,中间“圭”的横写得很短。这样一来,整个字,团结在“圭”字周围,不会显得痴肥厚重,而是有一种纤细美。在教学时,学生潜移默化感受到了团结的美。
3.布白均匀:讲和谐。空白是单字笔画交错所留下的空间。笔画越复杂的字,留下的空白越多越复杂。合理地安排好空白在书法中称之为布白。布白均匀,要求在空白处理上做到匀称、合理、不怪不板。在横画、竖画相错较多的字中,尤其要注意匀称统一。孩子们已有初步的感知美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不用做过多的讲解,而是出示两个字进行对比。布局是否和谐,决定一个字的美丽或否,一个不协调的字不是好字!不论你每一笔有多么精到,不管这个字中有多少值得品味的细小动作,只要这个字每一笔画的长短不协调、布白不合理,那么,这个字便不好看了。一个布白均匀的字就具有工整稳定、清秀文雅的气质,体现出一种和谐之美。通过对汉字的赏析感悟,带孩子感受这由外而内的美,不仅引导孩子学会审美,习得写字的技能,更能培育孩子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真情实感。
作为中国人,我们对于书法都不陌生,你可能没有练过字,但是看到书法作品依然会觉得非常亲切,那是因为,书法是一种根植于每个中国人内心的对于传统文化的情结。每一幅书法作品,那些绵长错杂、枯湿氤氲的线条里,都反映了书家的内心世界。一千多年来,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不仅被公认为是颜氏行书中的顶峰之作,而且在中国书法史上被称作“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祭文情感真切,痛贯心肝,悲壮的情怀溢于字里行间。
《祭侄文稿》离孩子们太远,笔者在指导学生欣赏这一作品时,先引领孩子了解历史“安史之乱”,知道颜真卿举起平叛大旗时的大义凛然,当颜氏一门为此死难三十余口的噩耗传来,颜真卿悲痛万分。他在极度悲愤中,凝刻心魄,收摄血泪,写下了被公认为“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文稿》。所谓字如其人,笔者对孩子们说:学习书法时,摹写的不仅仅是他的字,更要学习其温良谦恭、磊落巍峨、刚正不阿、忧国忧民的品质和修养。书法是线条的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又有机统一的和谐世界。线条里的人文情怀,是引导孩子体悟书家感情的最好抓手。我在指导学生临摹《祭侄文稿》时,引导他们观察线条,使他们了解其用笔中舍弃了刻意求工,但却保留了沉实挺劲而浑厚的线质,章法又随势产生紧松、疏密的变化。在不断地学习中,揣摩颜真卿把抑制不住的感情,倾泻在磅礴迅疾的笔墨中,愈至后段愈加纵逸的激烈情感。在黑白空间中,线条的恣意延伸扩展,在潜移默化中转化为欣赏者对艺术的审美诉求。这澎湃的感情变化随着书法线条的绵延起伏激荡着孩子们的心,挑起内心深处那一股书写的欲望。每遇到这些书法经典,笔者都这样进行前期教学铺垫。带着学生一起解读经典,品味历史,何愁不能激发孩子创作的激情呢?有了这样的人文感受作为基础,学书者与书法家之间业已共鸣,书法创作“笔下留情(情感)、笔底生乐(态度)、笔尖聚神(价值观)”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文化自信的培育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浸润、感悟的过程。教师应该千方百计,用深度耕犁的态度,挖掘汉字书法里的人文内涵,将孩童领进书法学习的大门,把民族文化之根深深扎进孩童的心底里去,用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孩子们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J292.1
B
1005-6009(2017)45-0048-03
周见孙,江苏省张家港市东莱小学(江苏张家港,215600)书法教师,一级教师,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