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生态语文课堂的基本特征及其课堂评价*

时间:2024-05-07

陈 芳

生态语文课堂的基本特征及其课堂评价*

陈 芳

相较于传统的语文课堂,生态语文课堂更能体现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体现多元包容的开放性和语文课堂学习的生态性。生态语文课堂的评价紧紧围绕生态语文课堂的属性,以“生命、生活、生成、生动、生长”为评价的关键词,形成了师生共同评价的指标体系,让评价推动着生态语文课堂的建设。

生态语文课堂;语文性;开放性;生态性;“五生”评价

作为生态团队的一员,我一直在做生态语文的实践探索,并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往复过程中推动着自己的成长。值此撰文之际,就生态语文课堂的基本特征和课堂评价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生态语文课堂的基本特征

1.学科性。

这里所说的学科性,就是指语文学科特性。因为“生态语文研究不是为语文下定义,也不是为语文贴标签,而是研究语文教育如何才能实现最优化,实现语文学习活动的生态化”。这是针对长期以来我们语文教学的应试化、反生态问题突出的现实所进行的一项实践性研究。提倡生态语文,是为了更好地回归语文,按照语文学科的本质和规律开展语文学习和语文教育活动,进而提高每一个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去表情达意的能力,夯实人文底蕴,为未来的人生发展打好坚实的语文基础。在语文课堂教与学的活动中,坚守语文,教好语文,学习语文,始终是生态语文课堂的最基本的属性。没有语言、文字就没有语文学科;离开了文章、文学、文献、文化,语文学习肯定会缺少凭借;听、说、读、写等活动,永远是语文课堂学习的基本形式和主要内容;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永远是语文课堂必须坚持的原则;让每一个学生学习并能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去表情达意,始终是语文课堂的基本任务和目的。这就是生态语文课堂首要且起码的面貌与属性。

2.开放性。

从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定义可以看出,语文就是一个无所不包、无所不有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校园围墙已经形同虚设的互联网时代,语文课堂已经远远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课堂了。只有与时俱进,研究与适应“互联网+”背景下的语文课堂特征,改进教法和学法,改变学习环境与行为走向,才能让语文课堂迎来新的春天。按理说,当今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堂应该呈现更为多样的特征,譬如:打破时空的广阔性,多元多维的无限性,广泛参与的互动性,提前学习的翻转性,学习内容的极大丰富性,多种媒介使用的整合性,等等。这就是语文学习环境的变化给语文课堂带来的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巨大变化,也是生态课堂期待显露出来的新面貌、新特点。生态语文课堂以开放的姿态迎接变化,并以兼容、开放作为课堂的基本特征之一。语文永远不是小语文,语文课堂也不可能是封闭的狭小天地。

3.生态性。

从生态学的意义上说,每一个学生都是在环境中生活的人,他们是语文课堂的生命本体,是语文课堂学习的主体,是最为活跃的因子,也是语文课堂教与学的目的、意义之所在——营造浓浓的语文课堂生态场,让每一个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得到发展,进而推动每一个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和提升。换个角度来表述,语文课堂是指向每一个生命健康成长的语文课堂。学生是这个生态场的参与者,他们的学习活动过程本身就是教与学的最好的资源,他们在主动、互动中互相影响,他们在研讨、交流中自我提高,他们和语文学习内容一起,互为对象,形成了一个多维、立体的语文学习场。这就是语文课堂的生态特质。

因此,生态语文教育坚信的理念是“教育即成长”。而在生态语文课堂的实践中一直坚持的是“两味”俱佳,那就是“语文味”和“生态味”。前者坚持的是语文学科特质,后者坚持的是育人目标,课堂语文学习生态场的特质。在开放而多元的语文课堂生态场的建设中,我们逐渐形成了生态语文课堂的三重境界。用生态语文倡导人蔡明老师的表达,那就是“基础——常态体验”“发展——有效实用”“提升——诗意智慧”,对这三重境界,蔡老师在《建设课堂生态场 助力培养学习力》一文中,对三重境界的内涵及意义有比较具体的阐说,大家可以参阅。

二、生态语文课堂的评价

1.评价形式。

生态语文理论认为语文课堂是一个独特的语文学习、研讨、交流、碰撞、生成、创造的生态场。因此,生态语文课堂以“五生”为评价指标,实行师生互为评价的开放式评价实践。

生态语文课堂评价表(见下页表1)是一份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评价的评价表。有的项目以教师为主,有的以学生为主。因为,在以“生命为本,向生而生”的生态语文课堂中,师生都是课堂的生命主体,都是组织者、参与者、选择者、建设者,又都是评价者和反思者。

为了体现评价的公正、公平、科学,本评价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办法。定量的共有5个A级指标和10个B级指标。为了便于把握B级指标,通过C级指标来进行适当指导,括号内的文字作为等级评价时的参考,原则上给出四个等级的选择,依次为A、B、C、D四个等级。最后根据ABCD数量、比例的多少,做出定量的评价。定性评价主要通过最后一个栏目,即让学生和执教教师分别填写“最难忘的场景、最强烈的印象以及最深刻的感受及思考”,将课堂中最有价值与意义的东西保存下来,作为课堂研究和反思的宝贵资源,也作为定性评价的依据。最终把定性与定量二者整合,综合评定生态语文课堂的整体品质以及参与教与学的师生个体的表现。

2.评价的意义。

第一,师生互评,共同参与,这样的评价不只是简单的一个评价形式与对象的变化,其背后体现的是生态教育以“生命为本”的理念,对组织和参与语文学习活动的师生双主体的尊重,体现了生态、共生、多元、和谐与科学评价的众多元素,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自我修正、调控和修复的功能。

第二,聚焦“五生”的评价体系,彻底颠覆了传统课堂评价中以结构为主的静态切割式评价,代之而来的是符合并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特别是与学习方式变革同步发展的、多方参与的、动态化的评价。评价不再是一个最后鉴定,而是一个推动课改的方式和手段,是落实学科目标与育人目标的依据和重要过程。

第三,评价的指标的设置,不再拘泥于目标、重点、难点、程序、教学基本功、教学方法、教学效益、媒体使用等方面,而是把课堂语文学习作为一个流动而生成的变化系统,着眼于语文课堂学习活动中的人,让评价不只看到语文,有用的语文,真正的语文,更看到语文学习的人,看到语文课程背后的鲜活的生命。

当然,评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使是“五生”评价本身,还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特别是操作性方面,还需要再细化;对B级指标所做的具体解释,即C级指标的表述并不尽如人意,个别地方有待商榷;尚有一些体现语文性、开放性、生态性的元素还未能较好地整合进来。这些,随着生态语文教育的不断深入,随着生态团队对现代课堂的不断认识,特别是对评价的不断研究,将会臻于完善。

表1 生态语文课堂评价表(修改稿)

[1]蔡明.向着生态美丽那方[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6.

[2]周文忠.生态语文教学的核心要素[J].语文知识,2017(01).

[3]王铁军.在生态教育团队中共生发展[J].江苏教育:教师发展,2016(11).

[4]蔡明.语文即成长[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初中刊,2016(11).

[5]蔡明.建设课堂生态场 助力培养学习力[J].江苏教育:中学教学,2016(10).

G633.3

A

1005-6009(2017)35-0010-03

陈芳,江苏省张家港市东渡实验学校(江苏张家港,215600)教科室主任,高级教师,江苏省教学名师,苏州市名教师。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立项课题“初中生态语文教育案例研究”(课题编号:D/2013/02/640)成果之一。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