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依文练“境” 成就“美”文——浅谈教材中环境描写在作文练笔中的运用

时间:2024-05-07

冯慧萍

依文练“境” 成就“美”文
——浅谈教材中环境描写在作文练笔中的运用

冯慧萍

优秀的学生练笔亦需要具备小说三要素,即环境、人物、情节。在这三要素中,“环境”作为文章的“曲径”,在练习时教师要选择不同角度开掘这些“环境”。用补白法为文显“境”;用仿写替换法为文炼“境”;用共生法由“境”孕文。着眼教材,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阅读走向练笔,使得练笔中的“环境描写”为行文点缀出彩。

补白法;仿写替换;共生法

一篇优美的小说必然具备三要素:环境、人物、情节;一篇优秀的学生练笔,同样,亦具备这些要素。在这三要素中,“环境”作为文章的“曲径”,如何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阅读走向练笔,使得练笔中的“环境描写”为行文点缀出彩,就需要教师艺术的引导,恰当处理好习作与组成因素“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让学生在练笔中,获得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愉悦感。那么,如何着眼教材,选择不同角度开掘这些“环境”,让“源头活水”润泽师生成长的诗意人生。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一、用补白法为文显“境”

“此处无物胜有物”,教师艺术地引导学生启动脑海中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用个性化的语言,呈现作品的留白。我们把这一步称为习作练笔中的“补白法”。

苏教版教材中,出现了许多含有隐性环境描写的文章,例如,阿累的《一面》中:“一定是他!不会错,一定是他!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有把它蹦出来。”

此处,“四周”的环境,作者隐藏起来,没有具体展开描写。属于“留白”式环境描写。当时,作为进步青年的阿累,以引导中国前进方向的鲁迅先生为学习榜样。机缘巧合,在内山书店躲雨购书时,和鲁迅先生有了偶然的相遇。因为当时鲁迅四周反动派特务密布,出于对恩师的关心和保护,阿累一直让他的名字在心里乱蹦,却始终没有让它蹦出来。

此刻,“近人情更怯,不敢唤来人!”为什么?在压抑内心情绪下的四周环境,又具有怎样的特征?你脑海中想象的环境画面是否具体合理?为什么?

在教师递进式的问题追问下,学生想象的大门被打开。

学生1:秋雨裹挟着寒意,笼罩住整条清冷的街道,内山书店的屋檐上,滴答滴答垂滴下如丝的雨帘。路口酒家竖起的那被风吹得直晃荡的酒旗,正左摇右晃的撞击旗杆,发出诡异的噼啪声。仿佛昭示前方那黑洞洞的枪口,正虎视眈眈地瞄准每一位地下党人的胸膛。

学生2:午后的内山书店冷冷清清,门前那条被秋雨浸润潮湿的青石板道旁,是一丛丛被踩烂碾碎的野草,草叶正蜷缩趴伏在地面,大气不敢喘一下的样子,似乎仍沉浸在昨夜暗杀的血雨腥风中,还未回过神来。内山书店的对门处,时不时探出几个贼头贼脑的伙计身影,那飘忽的眼神闪过狰狞,似乎已然告知了世人他们刻意隐藏的身份。……

用补白法将文章中的“留白式”环境描写从隐性转向显性,再由显性转为隐性。教师引导学生对展开的“留白式”环境描写进行评价,在交流中寻找思维进退的契合点,体悟习作练笔中显性环境训练的必要和隐性描写归位的妙处。

同时,“留白式”环境描写从隐性到显性再到隐性的练笔,也需要教师在指导过程中,注意提醒学生正确对待环境描写的“辅助”功能:渲染氛围,为主体服务,凸显人事物当时的特征,从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切不可本末倒置。

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好文本与组合因素“环境”之间的关系,让环境描写“曲径通幽”,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

二、用仿写替换法随文炼“境”

鲁迅《故乡》中的中年闰土生活困苦,多子,战乱,天灾,苛捐杂税……宛如重重镣铐,套在中年闰土的身上,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于是便有了文章开头直接呈现的环境描写:“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这样的环境渲染出昏暗、阴沉、悲凉的氛围,有力烘托出作者心情的忧郁伤感,也为下文再遇闰土,互有隔阂等情节作铺垫。

在学生习作练笔 《那一刻,我真的很难过》时,笔者让学生结合《故乡》中这一环境描写的阅读体验,说说《那一刻,我真的很难过》中情感基调的着重点在哪里。学生在审题中不难得出是“难过、悲伤、痛苦”。

那么,如何将课内所学转化为习作所用?笔者让学生就教室内一名学生的爷爷去世一事,共同来帮助这名同学仿写替换这一片段不同地点的环境描写——

学生1:渐离住处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过我的面颊,呜呜的响,刮得我脸生疼,从车玻璃缝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拆迁中遗留下的空房,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学生2:渐近墓地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墓地四周的树林,呜呜作响,从晃动的青松枝缝隙间向外一望,远处,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无数座冰凉的坟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两名学生的环境片段描写,分别是扣住了不同的地点,仿写出渐离住处、渐近墓地的特色。在仿写的基础上,也可对照《故乡》中环境描写类似语句,进行替换创作。这样,由扶到放,由仿到创,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得到了提升。

这样,有的放矢地进行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环境描写的训练,逐步让学生从仿写替换中摸寻到巧笔绘“境”的窍门,不喧宾,不夺主,绘就属于自己的写作个性。

再来看,鲁迅《祝福》中的祥林嫂,她举步维艰的生存环境则是通过众人的表现呈现在读者面前:

四叔不满祥林嫂晦气去世冲撞他家,高声埋怨:“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伙计漠不关心,淡然的回答:“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

柳妈不耐烦她的倾诉:“祥林嫂,你又来了。”

四婶忌讳她触碰祭祀品,慌忙大声警示:“你放着罢,祥林嫂!”

……

学生在习作练笔《出走》中,学以致用,故事情节为:一个不做作业个性敏感的孩子,在被训斥后,赌气出走,后来,面对着急寻他的师友邻居,最终感动归家。其中,学生采用通过描述不同人对待他不做作业的表现,从呈现促使孩子冲动之下出走的环境因素——

老师扶了扶沾着粉笔灰的眼镜,严厉地训斥:“有你这样的学生么?一天不做!天天不做,你是来上学?还是来享福的?!叫你家长来!……”

妈妈双眼里噙满难过的泪水:“我多少次教育你,结果你还是……”

爸爸操起饭桌上的筷子,噼啪左右两下,用力抽打到他脸上:“叫你不争气!叫你不争气!”

隔壁的邻居炫耀地带着上重点高中的孙子,从门前过无意飘过的寒暄对话:“哪里!哪里!和有些人家的孩子比,还算争气!”……

这样,从范文《祝福》的外部环境描述中,学生领悟出,侧面呈现的众生相,是形成文中人物转变的根本因素,他们的表现,共同构成主体人物生存的独特环境。

教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要学会做一个有心的引导者,带领学生进出文本,进行多次“微阅读”,即对文本的环境片段、人物描写、行文结构等进行细致化阅读。从而让学生加深体验,为作文训练的推进提供有力支撑;学后练,学中用,使学生的习作练笔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用共生法由“境”孕文

由“境”孕文即以给定环境为抓手,并营造学习环境,让师生在思维的触碰中,共生孕润出新的素材、新的题目、新的立意和新的表达。

比如苏教版教材中的小说《三颗枸杞豆》,其文本开头即有一段经典的环境描写:“我的故乡是一个小山村,有山有水。……有一种昆虫,土名叫金巴牛,翅膀外面有两片圆鼓鼓的硬壳,上面布满了黄色的花纹……但我终于发现了它的秘密,于是蹑手蹑脚地走过去,闪电一般捏住叶子的上半部,把它堵在里面,任它嗡嗡地哀啼,也不理睬。然后,用指甲在叶鞘上挖一个小洞,等它爬出来逃跑时,再一把捉住。……山谷里的树林成了我的乐园。”

这段环境描写,符合孩子的童心童趣,生动写出春季小树林的蓬勃生机和欣欣向荣,字里行间展现“我”在这片小树林里与自然亲近的愉快心情,对这片乐园,“我”对它充满了喜爱之情。如何使这一具有文采和感染力的景色描写,为学生练笔所用?

笔者在学生阅读体验的基础上,倡导师生共同构建和谐环境氛围,进行“大家一起讲故事,大家一起写作文”的共生写作活动。针对这段环境描写,要求学生能明确景致特征:山村(小);山水、山沟、树林(有生机);金巴牛(可爱,怕见生人);野高粱(旺盛);小动物(多,可爱)。 进而锁定这样的环境情感基调为:愉悦,快乐,开心……

《三颗枸杞豆》中环境描写的情感基调为:快乐,不悲伤的,那么,会发生哪些与树林有关的故事情节,笔者请学生贴近情感基调,来想一想,编一编树林中发生的故事。

故事一:在这一小树林里,我看到了一只护住孩子,牺牲自己被野蛇吞噬的老鼠妈妈,我的内心深受感动。

故事二:穿过小树林浓草密布的小道,我看到一位背着竹篮来挖笋的姑娘,春季的竹笋鲜嫩可口,我猜想,今晚他们家一定是一顿惬意温馨的晚餐。

故事三:在这小树林里,我逮住了一只野兔子,生火烤了这只野兔子,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学生的想象是丰富多彩的,面对这些学生编出的有趣、有意思的情节,笔者引导学生用一个词来评价故事的情感基调——故事一:感动;故事二:温馨;故事三:开心。

如果从情感基调入手,我们会发现,故事三与原文环境描写基调最契合,那么,是不是这一故事情节就是最好的选择呢?笔者让学生自主讨论。

学生1:杀吃野兔的情节不免有些血腥残忍,尽管课文中环境描写有“我”捉弄金巴牛的举动,但这只能说明“我”的淘气爱玩,建议不要写杀吃野兔的情节。

学生2:由于环境的基调为愉悦,惬意,快乐。如果反其道而为之,用故事的悲壮来渲染这片环境中看似宁静的愉悦,故事末尾,再次点出环境描写,进行对比,可使这一环境描写更具联想回味的空间。所以,觉得故事一更有意义。

这样,在“大家一起讲故事,大家一起写作文”的共生碰撞下,素材选择了,立意提升了,学生明白了什么才算是真正有意义的好作文。接着笔者引导学生对所选故事情节添删增减,使得环境描写映衬下的故事情节熠熠生辉。

对同一环境,我们还可以进行多角度使用,比如,《三颗枸杞豆》中的这一环境描写,不仅可以训练素材的选择、立意的构建;也可以训练学生拟题的能力。

如果生活是写作的良田,那么课文中的“微素材”,如环境描写等,就是写作的养料。课文文本不仅可以源源不断提供给我们写作的素材、锤炼的题目。更可以在习作练笔中,与学生共生出新鲜的立意和创意的表达。扣住文本环境描写,习作处处能出彩。

G633.3

A

1005-6009(2017)35-0035-03

冯慧萍,江苏省江阴市石庄中学(江苏江阴,214400)教师,高级教师,无锡市教学能手。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