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双创教育的第三条道路

时间:2024-05-07

臧志军

双创教育的第三条道路

臧志军

温职院(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以教师为主导,让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并在教师指导下创办公司;广轻院(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则认为创业对在校生来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把教育重点放在创业感悟的分享和创业精神的体验上。这两个做法几乎代表了双创教育的两个“流派”。一派可以称为“实践派”,即通过真实的创新创业活动让学生体验甚至实践创新创业;另一派可以称为“教育派”,即不追求创新创业的现实物质成果而重点关注教育在培养创新精神中的作用。这两派也许都可以找到许多成功的案例,但就从上述两所学校的情况看,他们似乎并没有接触到双创教育的核心。

乔布斯无疑符合我们关于创新型人才的所有定义,他曾如此讲述自己在30岁那年被苹果公司“炒鱿鱼”的故事:“从苹果公司被炒是我这辈子发生的最棒的事情。因为,作为一个成功者的沉重感被作为一个创业者的轻松感所重新代替:一切都变得不那么确定。这让我觉得如此自由,进入了我生命中最有创造力的一个阶段。”

乔布斯的这段回忆击中了教育以及创新创业教育的软肋:总体上教育仍然“倾向于认为每一事件总是由在先的某些事件所引起”。今天的世界中不确定性在明显增加,“我们教给学生什么他们就成为怎样的人”已几乎不可能。所以,对今天的教育来说,“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之类的问题已经不再重要了——无论教师教什么,在飞速变化的世界中都极有可能是过时的知识。教育应该回归到它自己的“初心”——英文中的education本义是“引导”,去引导学生认知现有知识的形成过程,探索未知世界。唯有如此,教育才不会被这个时代淘汰。这番论述对创新创业教育尤其适用。学生创新了什么、创造了什么、创办了怎样的事业都不重要,因为这些物质化的东西也许对他的未来发展毫无益处,真正重要的是创新、创造、创业的过程。而教育的作用并不在于辅助他们走完这段路程,而在于当学生忙于应付各种不确定性时不断启发、引导他们去思考、去总结、去发现。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这两所职校在做法上的缺陷。温职院通过让学生进入教师科研团队和教师主导的企业,大幅降低了其创新创业中的不确定性,学生就成了创新创业流水线上的一颗颗螺丝钉。他们无须去承受意想不到的压力,无须去解决意想不到的问题,无须去面对意想不到的结果,那么整个过程与传统的实习实训教学有多大区别?广轻院把重点放在创业精神的教育上,实质上并没有在教育过程中引入足够的不确定性,于是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可能的场景:一些没有任何创业经验的老师用最不创新的教法给一群没有任何兴趣的学生讲如何创新创业。没有独立梳理过需求、整合过资源、开发过项目、组建过团队,创新创业精神真的能培养起来吗?

我理想中的创新创业教育是这样的:学校建立一个创新创业教育的管理体系,主要职责在于筛选创新创业教育项目、保证项目节点以及提供智力和资源支撑,学生则依托或不依托专业自主确定创新项目、自主开展预研、自主组建团队、在教师帮助下补充专业知识、在学校帮助下整合相关资源、在教师帮助下推动项目提升。在技术技能创新的前提下,学校资助有价值的创新项目成为创业项目。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创新实践的主体,他们对整个过程拥有无可置疑的主动权,从而必须自行解决所有的不确定性问题,而学校与教师则是旁观者、监督者与支持者,主要帮助他们解决以学生身份无法解决的知识、资源、可持续性等问题。这种状态下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生申报专利数、学生年度注册公司比例等量化指标基本无关,而只与学生个人的创新创业体验有关。

如果说传统教育是关于确定性的教育,那么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关于不确定性的教育,这恰能说明创新创业教育对于教育发展、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学校与教师应该尽力保证甚至创造教育环境中的不确定性,不要担心创新创业项目持续时间太长、成果难以体现,也不要急于把创新创业教育制度化、正规化,让那些项目在自然的状态中发展、成长。这样,我们也许会形成双创教育的第三个流派——“体验派”。

最后,让我们记住稻盛和夫的一段话:“可能因为我是技术出身,养成了一种习性,总是不断地自问自答:‘这样做真的好吗?有没有更好方法?’”让一个人体验创造问题、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大概就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真谛。

(作者单位:江苏理工学院)

G717

C

1005-6009(2017)36-0067-0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