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彭静岑
文化课助力职校生“工匠精神”培养
——以语文学科为例
彭静岑
职业学校;文化课;工匠精神
职业学校以培养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既要培养学生的技术知识、实践技能及实际工作能力,也要使学生具备与本专业领域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就职校生目前的就业状况而言,有就业岗位并不难,难的是在行业中有晋升与发展的空间。
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应在专业思想的巩固、专业技能的训练、职业理想的树立等过程中将“工匠精神”渗透进去,发展学生个性,触动学生的灵魂。职业学校的文化课更应凭借自身优势,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提升其就业能力。在语文课程中,基础模块的学习要想达到准确水平,离不开反复练习与实践,学生在习得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要养成精益求精的好习惯。职业模块的学习则需要结合具体的专业,在阅读和活动中培养学生健康的职业情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以本行业领军人物的成功事迹激励学生奋发钻研。
第一,功能定位。职业学校的文化课应具备什么样的教学功能,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本能说”,认为文化课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另一种是“服务说”,认为文化课就是要为专业课服务。但事实上这两种观点都有失偏颇。职业教育的目标并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工作技能,还包括促进人的发展,全面地陶冶人、塑造人,使学生成为能适应时代前进的现代意义的“人”。职业学校的文化课教学功能应该定位于把人本性(即学生终身发展需要)和社会性(即企业对岗位素质的要求)有机统一起来,既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更要让其得到能力的提升和精神的熏陶。
第二,教学定位。当前文化课的教学内容多是学科知识的陈述,教学方法也多以“师讲生听”的线性传递方式为主,背离了职业教育的特性和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与学习规律。事实上,学生喜欢的是与自身生活、未来职业联系的知识。因此,职业学校的文化课教学在理念上要突出实用性(应用价值)、职业性(契合职业活动)和生活性(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经验世界);在教学内容上要生活化、实用化、专业化和校本化;在教学策略上要采取分层式、激励式、情景式和探究式等教学方法。
第三,角色定位。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师的专业发展目标应该是“双重”的,即既要精通本专业的教学,成为本专业教学的行家能手,又要熟悉相关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开阔视野,做到文理兼知、优势互补。特别要能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开展课堂教学,便于多方面教育和影响学生,并为学生进入专业课学习铺路。
以语文学科为例,谈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教学方法。
第一,模拟教学法。以仿真情境引导学生重复训练,强化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如语文口语实践教学中有“产品介绍”这一课,针对汽车营销方向的学生,可以这样设计教学过程:教师预先教授基本的产品介绍模式,课前布置同学生了解汽车实训大楼的所有车型,并按照模式撰写相关介绍语。具体教学活动可移至汽车楼进行,学生分组扮演顾客和销售员,面对实物进行现场模拟,在具体交流中体会产品介绍的方式,教师分阶段点评引导。在评价过程中,学生要学会给自己和别人“挑刺”,精益求精。
第二,案例教学法。借助某个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与讨论。语文口语实践模块中有“应聘求职时的口语介绍”,考虑到学生将会遇到的单位面试,不妨将其延伸至整个应聘面试过程。通过对具体面试案例的分析,恰当应对考官提出的问题,学会从细节入手,严谨细致地分析并回答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认识职业素养的全面性要求。
第三,模块教学法。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语文教师可以根据专业特点设计模块,如应用写作模块,重点加强对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需要使用的文体的教学,如通知、启事、计划等,为学生将来工作、社会生活做好准备。
第四,以赛促学法。以竞赛的形式开展系列性的语文技能教学活动,可列出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语文基本素质清单,用比赛的形式促进学生各项素质的提升。如将辩论赛引进语文课堂,不仅培养参辩者的听说能力,提高其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让学生在辩论中发散思维。
第五,探究式教学法。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挑战性问题引导下,以自主学习为前提,让学生通过多种解难释疑活动解决实际问题。如在讲“调查报告”这种应用文体时,结合课文《景泰蓝的制作》,在观看《大国工匠》视频的基础上,先介绍写作方法,再让汽车维修专业的同学们以制动系统为调查内容,通过查找资料、进行社会调查等方法撰写项目的可行性报告。在完成调查报告的同时,加深其对汽车维修专业的认识。
这样的方式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目前,职业教育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身处职业教育第一线的教师要主动从“教书匠”的角色中挣脱出来,从熟悉的课程中挖掘新东西,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无论是在意识上还是在具体教学实施中,文化课教师都应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培养其“工匠精神”改进或尝试多样的教学方法,以更切合实际的内容,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努力向企业、向社会交出一张满意的答卷。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G712
B
1005-6009(2017)36-0073-02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