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案例评析

时间:2024-05-07

栏目主持人:王天文(南京市玄武高级中学)

案例评析

栏目主持人:王天文(南京市玄武高级中学)

案例一 循序渐进 重拾信心

一、因网而变

小宇,男,14岁,八年级学生,无重大躯体疾病,精神状况正常。过去成绩中等,能自觉完成学习任务,父母对其期望很高。近三个月来,对网络逐渐痴迷,无心向学。父母有稳定工作,家庭条件尚可,家中有电脑。

前段时间通过邻居哥哥的“引荐”,小宇对网络游戏产生了兴趣。他告诉父母需要上网查资料,由于小宇向来听话,父母没有多加干涉。刚开始小宇每天用电脑时间不长,放学回家后玩会游戏作为学习后的放松。但时间一长,小宇发现自己上课也会想着游戏内容,而且越来越难控制自己。由于上网的时间不断增加,引起了父母的警觉,他们开始管控电脑,限定他每周上网的时间。刚开始父母的管教是有效果的,后来越来越难控制,小宇甚至深夜趁父母睡着爬起来玩电脑。小宇为上网撒谎、逃学,父母将电脑锁定,他便出现焦躁不安、易怒、沮丧等情绪。

二、触网有因

小宇性格温和,从小到大一直很听话。父母对小宇的期望很高,却不善引导,家庭教育方式过于简单。当小宇考不到理想成绩时,父亲总是训斥,母亲在一旁唠叨不停,言语讽刺。小宇表面很沉默,内心却很抵触,但不善于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将自卑、焦虑等负性情绪长期压抑。小宇在网络游戏中,能够重塑“理想自我”,受到“尊重”,获得成就感,弥补了“现实自我”的不足,负性情绪在网络世界中得到释放,于是他便失去自控能力,深陷其中。因此,引导父母营造温馨民主的家庭氛围尤为重要,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矫正网瘾行为,帮助小宇重拾现实生活中的自信心。

三、用心编织成长的网络

1.第一次咨询。

本次咨询获得了来访者信息,与其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在多种话题的引导下,小宇表达了现实生活中的苦恼,当谈到父母斥责他玩网络游戏时,小宇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咨询师引导小宇表达出内心的不快。其间咨询师更多是倾听,让小宇在述说过程中得到情绪宣泄。咨询过程中发现小宇的戒网动机不强,内心自卑,逃避现实生活。咨询师观察,排除精神性疾病,小宇有较强的自知能力,但离开网络负性情绪难以自控。

商定目标:建议父母在与小宇的互动中减少指责,多鼓励、多沟通,营造温馨民主的家庭氛围。

2.第二次咨询。

本次咨询过程中,咨询师观察到小宇的变化,在谈到与父母的关系时,小宇说这段时间父母很关心自己。在咨询过程中,引导小宇进行深入的自我探讨,如对网络的认识、沉迷网络的原因等;向小宇介绍认知行为疗法的原理,帮助他进行自我反省、识别自动化思维及认知曲解等,让小宇认识到不良情绪和行为的认知基础,学会自我辩论。

行为作业:让小宇对自己不合理的情绪和行为、自动化思维、认知曲解等进行记录和总结。

3.第三次咨询。

小宇反馈咨询作业,咨询师帮助他一起分析负性自动化思维,进行认知重建。这段时间父母、老师、同学的关心和帮助,也证实了现实生活中的一切不像他想的那样极端化,小宇开始放下偏激的想法,能够认识到网络世界对现实生活造成的影响,表现出戒网动机。这一阶段认知疗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小宇能够识别不合理信念并进行自我辩论。与小宇共同商定下一阶段网瘾矫正的具体措施:积极自我暗示,如“我一定能戒除网瘾”“这个时间我应该学习了”等,树立戒网的信心;厌恶疗法(手上套一根皮筋,一旦有上网的念头又难以控制时,就拉手上的皮筋弹自己的手腕,要有疼痛感,并记录次数);放松训练缓解焦虑情绪;通过打篮球等运动方式来转移注意力。

行为作业:每天记录网络成瘾矫正方法的运用和结果。

4.第四次咨询。

小宇反馈行为矫正记录,从数据来看,上网时间明显减少。咨询师充分肯定小宇的进步,帮助他树立自信心,但强调能否完全戒除网瘾取决于他的意志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引导小宇正确地表达和倾诉,学会宣泄自己的负性情绪,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加以运用。

5.第五次咨询。

这期间小宇上网时间得到控制,在各科老师的帮助下慢慢补回落下的知识,但小宇对学习表现出自信心不足。咨询师肯定几次咨询以来小宇的变化,帮助其增强自信。引导小宇回忆以往成功的经验,激发其学习动机,帮助他制订合理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学会及时调整目标和计划。

咨询评估:小宇建立了合理的认知,摒弃了通过上网来逃避现实的错误想法;上网动机减弱,恢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与父母的关系得到改善,烦恼的时候不压抑在心里,能够和父母、同学倾诉;能够表达自己的不良情绪,选择适当的方式宣泄;学习动机和学习自信心仍需提高。

四、咨询反思

本案例中小宇网瘾的成因及症状具有代表性。通过本次个案咨询,有三个问题值得思考:

1.成功之处:在咨询过程中,首先深入分析了造成小宇网瘾的根本原因,是在网络世界中塑造“理想自我”来逃避现实。从不合理的信念入手,帮助他进行认知重建,提高戒网动机。同时,运用行为矫正中的积极暗示、厌恶疗法等方法进行网瘾矫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最后,引导小宇回忆以往成功的经验,激发其学习动机,帮助他制定目标和计划,从而重拾信心。整个过程循序渐进,也得到了小宇父母、老师和同学的配合。

2.不足之处:要达到提高学习动机、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终极目标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努力。很多网络成瘾者“治标不治本”,症状得到改善和缓解后只能保持一段时间,尔后会复发,这是戒除网瘾的“瓶颈”。

3.疑惑之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会有很多吸引他们的“兴趣点”,诸如文学、艺术、体育等,为何“网络成瘾”一直以来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顽固 “毒瘤”?时代在发展,为何“网瘾”依旧?

(南京武家嘴实验学校 汪昌盛)

案例二 扬起自信的风帆

一、故事情境

小慧(化名),女,13岁,独生子女,六年级,身高大约1.55米,身材匀称。来访者给咨询师的第一印象:长相甜美,衣着整洁、干净,比较腼腆内向,举止得体,语言清晰有条理,对咨询表现出一定的信任与合作态度。

小慧父母性格都比较内向,做事小心谨慎,从小严格教育小慧必须认真学习,做个坚强、成功的人。在她上小学前父母离婚,小慧与爷爷奶奶同住,由爸爸抚养。后来爷爷去世,小慧和奶奶一起居住。小慧四年级时在家第一次疾病发作,五年级在学校发作两次,六年级本学期在学校发作一次。主要症状有突然倒地,意识丧失,全身抽搐,口吐白沫,抽搐持续数分钟即可唤醒,醒后对发作情况不能记忆。小慧父亲曾多次带她去市区大医院检查,医生的诊断都是癫痫待查,未能确诊。

小慧不和同学交往,说话声音很小,内心自卑,怕同学因为疾病歧视自己。同时非常担心自己的疾病,感到十分恐惧。上课从不举手发言,即使知道答案也害怕答错。

二、咨询视角分析

小慧存在着自卑情绪,同时还伴有紧张、失落等情绪的困扰。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父母在小慧小学前离婚,母亲很早离开了她,她安全感不足,没有形成稳定亲密关系。爸爸与奶奶以生活上的照料为主,情感沟通较少。其次,父母小心谨慎的处事方式让小慧在与同伴的交往中较被动,害怕说错话、做错事,过分迎合对方的期待,导致她很难公开表达自己的观点。再次,小慧存在错误认知:由于在班级发作疾病三次,情绪低落、自卑,主观上认为老师、同学歧视自己,从而不愿意沟通交往;对疾病过度担心,担心影响自己未来的发展,陷于紧张焦虑状态之中。

基于来访者的成长经历,环境的长期影响较大,经验中形成的认知、观念一时难以改变,自我认同度较低,需要时间慢慢影响与改变。咨询过程中要多陪伴、倾听、共情,并辅助运用认知行为技术治疗,增强来访者的自信与克服困难的勇气,从而积极改变,逐渐消除自卑及不良的人际适应关系。

三、咨询过程

第一次咨询,收集资料,与来访者建立初步的咨询关系;进行心理评估和诊断,确定咨询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咨询师真诚、热情、尊重、共情、积极关注、注意倾听,让小慧尽情倾诉。通过与老师、家长沟通交流,对小慧的成长经历和日常生活行为模式进行全面了解。

第二次咨询,咨询师继续收集来访者的详细资料,进一步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帮助来访者正确认识疾病,改变认知,接纳自我。向她介绍一些有类似经历的科学家、历史名人或文艺作品中的人物,提供经验,树立榜样。通过名人的榜样激励,小慧的自信得到了增强,将积压在心中对于疾病的伤痛、恐惧等情绪释放了出来,她的内心平静了许多。

第三次咨询,小慧进来的时候是面带一丝笑容的,并告知咨询师她上课“不敢举手”。咨询师帮助她领悟到“不敢举手”是她持有的不合理信念造成的。在咨询的过程中主要是挖掘小慧的闪光点,引导她自我觉察与体会自己的优点,增强自信,重新认识自我。鼓励她主动与同学交往,多参加集体活动,这样既可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又可克服自卑情绪,增强耐挫力。咨询结束时,布置家庭作业,让小慧在下一次咨询前试着举一次手,回答老师的问题。

第四次咨询,小慧的精神面貌有了明显的改善,并主动告知由于学校即将期末考试,老师基本是在复习和考试,没有提问,所以没有举手回答问题。虽然没有举手,但小慧已经学会带着积极的自我评价去等待机会,尝试用积极心态去看待问题,这已经是一种进步。咨询师指导小慧掌握自信训练和放松技巧。由于六年级正面临期末考试的紧张复习阶段,与小慧协商后,决定暂时结束咨询。

四、咨询反思

咨访关系的建立对于咨询的进展有很重要的作用,只有建立了良好信任的咨访关系才能收集更多信息。咨询师每次都是提前到达咨询室,耐心倾听,做到了共情、尊重、接纳,这些都促进了良好咨访关系的建立,让咨询顺利进行。来访者对咨询师十分信任,咨询过程中来访者每次都会准时到咨询室,能够积极配合。来访者的悟性与合作性较强,进行辅导时能较容易明白和领悟咨询师说的内容。来访者与咨询师的相互合作沟通在咨询中十分重要。

(南京市高淳区淳溪中心小学 杨 敏)

案例三 由“孤僻”走向“合群”

一、让师生头疼的“孤僻”小亮

小亮,男,初二年级,14岁,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家族无精神病历史。家在城郊较为偏僻的地方,租住在厂房里,周围几乎没有邻居。父母是外地人,父亲是一位货车司机,常常在外开车,母亲在一个工厂打工。家庭经济条件一般,小学前,小亮是在爷爷身边长大的,上小学时来到父母身边。与父母感情一般,母亲不识字,对他的学习无法指导,父亲初中文化,但没有时间陪在他身边。父母对他的学习期望较高,父亲的教育方式很简单,只要接到老师告知小亮作业没完成或考试没考好的电话,就会暴打小亮一顿。他很怕父亲,和母亲几乎没什么交流。

小学时小亮成绩平平,到了初中,学习成绩有所进步。小亮性格内向,课间独来独往,不和同学交流,喜欢到校园偏僻的地方玩。上课不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即使被老师点名回答,也是眼睛盯着老师看,就是不回应老师。一次体育课上,体育老师教“前滚翻”,同学们有序轮流练习,做得很投入,他突然跑上去抽掉了同学身后的垫子,让一个女生“扑通”一下跌倒在硬邦邦的水泥地上,幸好跌得不重,没产生什么影响。还有一次,班级到珍珠泉秋游,小亮试图挤进笼子解开老虎身上的链子,幸亏发现及时,被公园管理员制止。

班主任建议小亮到心理咨询室和心理老师谈谈,希望他开朗起来,和同学玩到一块,成为一个合群的学生。

二、“孤僻”原因分析

从小亮的成长经历看,小时候一直生活在爷爷身边,与父母沟通少,后来回到父母身边,又因父亲常年不在家,得到的关注较少。家庭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动辄就被暴打,缺乏良好的亲子沟通渠道,导致他形成自我封闭的孤僻个性心理。在学校,他想要和同学交往,想要被重视,但缺少有效的沟通方式。

因此,要引导来访者认识什么是良好人际交往,改善他的人际交往方式,鼓励他由封闭走向开放;引导家长进行正常的亲子沟通,让父母看到孩子的内在需求,给予更多的爱心与支持。

三、由“孤僻”走向“合群”

1.第一次咨询,获取信息,建立关系。

来访者性格内向,进入咨询室,默默不语,一脸严肃,坐在沙发上手不知往哪放。咨询师没有过多询问,而是和他一起建立心理的联结,约定咨询保密规则,让他觉得身处安全度很高的环境,面对的是可以信任的咨询师。接着,和他一起建立咨询目标,引导他树立良好的人际交往观念及合理的行为认知。和他一起探讨体育课上抽掉同学身后的垫子和试图解开老虎身上链子的行为,他轻声说道:“谁让他们都不和我玩。”言语间似乎还有委屈,眼眶里有泪水在打转。咨询师用共情、尊重、接纳的方式回应他的这些表达,充分给予尊重与理解。离开咨询室的时候,他脸上带着微笑,主动约定了下一次的咨询时间。

2.第二次咨询,解释澄清,纠正认知。

来访者按照约定时间走进咨询室,脸上表情比第一次有所放松,坐在沙发上,双手放在腿上。咨询师先是让来访者分享第一次咨询后的体验与感受,来访者回答说:“不是那么紧张了。”然后,咨询师用冰山理论和来访者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探索出来访者内心孤独、恐惧、缺乏安全感。在此基础上,咨询师对来访者出现的两个不合理行为进行进一步的探索、解释与澄清,引导来访者逐渐建立正确的人际交往关系。

3.第三次咨询,父亲陪伴,给予支持。

要想改变来访者的状态,咨询师认为要请父亲介入支持。在征得来访者同意的情况下,来访者和父亲一起来到心理咨询室。咨询师向来访者父亲阐释了前两次咨询涉及的问题,父亲简要介绍了家里的现状,表示对儿子的学习现状常常失望,言语表达的同时还差点动手。咨询师观察到父子间的关系不够亲密,来访者看父亲的眼神有些恐惧,而父亲丝毫没有察觉到儿子的神情。于是,咨询师引导父亲对儿子做一些肢体安抚,拍拍儿子肩膀,握紧儿子的双手。当两个人有肢体接触的时候,咨询师观察到父亲的眼神渐渐温柔,儿子眼中的恐惧感慢慢消失。

咨询师引导父亲和儿子一起分享,在肢体接触的过程中,他们获得了哪些体验和认知。接着,咨询师向父亲分享了自己的观察,肯定了父亲积极的变化,进一步探索教育子女有没有更好的方法,从而引导父亲关注儿子内心的情感需求,慢慢修复与儿子的关系。

4.第四次咨询,状态渐佳,主动表达。

第四次来访者主动相约而来。咨询师询问来访者近况,来访者表示课堂上偶尔会主动举手回答问题,老师提问时,也能鼓起勇气回应老师。课间尽量不去校园偏僻的地方乱转,有时会和同学一起玩。咨询师观察到来访者能够对人际交往及合理行为认知进行分析和概括,对他进行了充分的、正向的肯定。在后续的学习中,来访者的学习与人际交往表现越来越佳,最后考上了一所非常好的四星级高中。

四、咨询反思

咨询师要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应对青少年的成长问题,不要盲目给来访者贴标签,要在与来访者充分共情、接纳、尊重的基础上工作,建立真正的心理联结,为来访者创设一个安全、开放的咨询空间,一起平等地探索与分享咨询的体验与认识,帮助来访者建立一个新的、正向的合理行为认知系统。

咨询师要学会引导家长觉察家庭教养方式是否正确,和孩子之间是否有爱的联结等,并适时引导家长从负性的简单粗暴的家庭教育模式中走出来。

(南京市栖霞区教师发展中心 戴志梅)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