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我爱我家*——职校新生团体辅导设计与反思

时间:2024-05-07

袁忠霞

我爱我家*
——职校新生团体辅导设计与反思

袁忠霞

职校生;团体辅导;新生适应

设计意图:

进入职校校园,面对新的环境和新的要求,如何尽快转变角色,适应并融入全新的学习生活,成为每一个职校新生需要思考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按照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职校生正处于自我同一性—角色混乱、亲密—孤独的冲突阶段,具体表现为:自我认识不全面、不客观,自我目标不明确,自我与环境适应不良,并由此可能出现自我认识偏差和对未来的迷茫,导致各种负性情绪,如自卑、妒忌、怀疑和虚荣心理,严重的甚至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因此,要充分抓住新生入学的关键时期,帮助职校生发展自我同一性,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增强自我调节和修复能力。

团辅目标:

1.让新生在有趣的心理游戏中,既充分展现自我,又加快对新同伴的了解。

2.让新生能更好地相互认识、相互熟悉,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尽快适应学校生活。

3.让学生学会将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快乐感受与积极能量传递到生活与学习中,为职校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团辅时间:90分钟

团辅过程:

一、暖身活动

所有人围成一圈,面向圆心站立。

心理放松操:共十节,第一至九节每个动作做4×8拍。第一节双手手心向下,虎口平击;第二节双手手心向上,手掌侧击;第三节双手手心向上,手腕互击;第四节双手虎口交叉互击;第五节十指交叉互击;第六节左拳击右掌心;第七节右拳击左掌心;第八节手背互相拍击;第九节搓揉双耳;第十节手掌心互相摩擦6下至微热,轻盖双眼,眼球左右转6圈,做6次。

抓与逃:每个人伸出左手食指并向上指,右手手掌朝下放到右边成员的左手食指上。听领导者口令,每当听到“3”或“3的倍数”时,每个人立即左手指逃,右手掌抓住右边人的左手食指。限时两分钟。

教师了解抓逃情况,分别请抓逃成功和失败的人分享体会。

教师简单介绍团体心理辅导,说明活动要求与规则——注意力集中于当下、真诚表现、无条件地接纳他人和保守秘密。

随后,教师与全体成员共同承诺。

设计意图:营造轻松的团体氛围,调动成员积极参与的兴趣,明确团体规范。

二、愉快相握

教师组织学生在场地内自由走动。

教师:当我说“开始”后,所有人开始找不认识的人握手,同时向对方介绍自己。至少介绍三个优点,这些优点不一定要非常突出,只要是对自己来说觉得高兴、开心就行,如“你认识我是你的荣幸,因为我很优秀,我有很多优点,我……,我……,我……”然后听取对方的介绍:“你认识我是你的荣幸,因为我很优秀,我有很多优点,我……,我……,我……”。

男生尽量先找女生,认识完一个新朋友,迅速转向下一个,限时3分钟。看谁握手的次数、认识的人最多。

分享:请大家谈谈体会,并且把自己刚才认识的人介绍给大家。(现场可能有人一直没有离开自己的位置,有人全场活动,分别请他们分享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认识和接纳自我,增强对他人的信任;提高人际交往主动性,认识更多新朋友;善于发现并欣赏别人的优点,学会相互肯定与接纳。

三、叠罗汉

以报数方式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组(每组6~8人),每组紧密围坐成一小圈。

教师:每位成员花两分钟,思考如何用一句话自我介绍。自我介绍信息至少包括姓名、家乡、爱好、特长等四项信息,可以介绍得更详细些,以便大家更快地认识。

教师可以先进行自我介绍,作为示范。

滚雪球方式进行自我介绍。按顺时针方向,从某个成员开始介绍自己,要求:

(1)从第二个成员开始,每个成员在用一句话介绍自己时都必须从上一个人开始讲起(如“我是坐在来自南通通州——爱音乐——会讲故事的王琳旁边的××,我来自……,爱好……,特长……)。

(2)一句话介绍完自己后,再用一两分钟的时间对自己的名字和特点作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

(3)介绍时要求声音洪亮,能让组内每一个同学都听清楚。在介绍的过程中,每位成员都要集中注意力听,努力记住该成员的名字,而且每个人都有协助他人完整表达的义务。

各小组自我介绍完之后,全体成员面向圆心,进行大组交流。请每个小组推出一个代表介绍本组所有的同学,其他组认真听,并给予肯定评价和鼓励。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1)在刚才的活动中,你说对了所有人的名字吗?你一共记住了几个人的名字?

(2)你采用了哪些方法来记住别人的名字?(或者你为什么没能记住别人的名字?)

(3)当别人准确地说出你的名字时,你内心的感受如何?当别人叫不出你名字时,你的感受又如何?

教师小结:记住他人名字的方法很多,诸如提问法、重复法、联想法等。准确地记住他人的名字是与陌生人交往的基本技巧,因为它表达了你对他人的关心和重视。

设计意图:促进成员间相互认识,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技巧;互相赞美和真诚表达,产生愉快体验,提高自信心。

四、我们是一家

每组给自己的团队起一个队名,并推选队长。

在队长的带领下,小组成员一起商量共同创作,为自己的团队创意一个口号、一首组歌、一个标志性的摆拍动作,力求充分展现出与本团队组名相符的特色。

抽签确定顺序,依次展示团队。由组长介绍组名,组员共同齐声喊出响亮的口号、唱组歌,组内成员一起摆出标志性的动作。

为了让学生总结经验教训,更好地展示自己的团队,弥补遗憾,可以进行第二次组内讨论和再次展示。

请三位学生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

教师小结:团队需要每个人的积极参与,首先是做最好的自己。哪怕是再简单的事,也要尽力做好。

设计意图:引导组员积极主动、真诚表达、沟通交流;促进成员间的相互了解,感受团体的力量,增强学生之间的熟悉程度;增强团队凝聚力,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五、解开千千结

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10~15人,每组成员手拉手围站成一个圆圈,记住自己左右手相握的人。

在节奏感较强的背景音乐中,大家放开手,随意走动,音乐一停,脚步即停。找到原来左右手相握的人分别握住。

小组中所有参与者的手都彼此相握,形成了一条错综复杂的“手链”。在节奏舒缓的背景音乐中,要求大家在手不松开的情况下,用各种方法,如跨、钻、套、转等(强调手绝对不能放开),将交错的“手链”解成起始的一个圆圈。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1)一开始面对这个复杂的“结”的时候,是什么感觉?在解开了一点以后,你的想法是否发生了变化?

(2)现实生活中,你是否也与周围的朋友结下了这样的“结”?有些“结”是看得见的,有些是看不见的,比如你总是看某个同学不顺眼。在日常生活中,你是以什么心态来面对人际交往中的这些“结”的?

(3)通过解开这个“结”,你觉得成员间的关系发生了哪些微妙的变化?朋友之间发生矛盾冲突是否只有消极的影响?

(4)当努力了很久“结”都没有被解开时,你的感觉是怎样的?想到放弃了吗?在现实生活中,当你与某个同学产生了激烈的冲突,或者冷战了很久都没有和好的迹象时,会产生什么念头?

(5)刚才运用了哪些方法来解开这个“结”?联系现实生活,这对你解决人际矛盾有何启示?

教师小结:在新环境中遇到人际关系或生活中的困难的时候,就像碰到这个结一样,只要大家团结起来,共同讨论,再困难的结都是可以解开的。这个活动需要组员有耐心、相互配合,无论个人和集体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齐心协力,问题总会得到解决。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信任意识和耐心品质;学会处理人际和生活压力,积极对待问题与困难,增进团体成员间的沟通,增强团体凝聚力。

六、大团圆

所有成员围坐成一个大圈,面朝圆心。

每位成员用一个词或短句,分享本次团体辅导的感受与收获。

将两手分别搭在左右成员的肩膀上,随着《友谊地久天长》的背景音乐,有节奏地左右摇摆,并一起轻声哼唱,在温馨甜蜜的气氛中结束本次辅导。

教师总结:生活中处处有收获,生活中处处有美好。我们要将这种收获和美好带到班级和学校生活中,传递给我们身边的每个人,让我们的集体更优秀更团结。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主动分享参加团体辅导的心得与感受;团体成员相互祝福,结束团体辅导。

活动反思:

团体心理辅导由团体成员围坐在一起,经过几次互动,使团体成员产生一些积极的改变。它的神奇之处在于,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和探索自我,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到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为此,团体心理辅导被心理教育界称为“神奇的圆圈”。

一方面团体辅导可以营造一个平等、安全的空间,“叠罗汉”“我们是一家”等活动,帮助学生打开自卑的心结,有利于学生充分地开放自己,增进自我认识,促进自我反省、自我领悟,促进团队成员身心投入,使活动变得有趣、活泼。另一方面,通过活动,学生能够更加充分地探索自我、接纳自我,主动与人沟通交流,提高觉察能力和体悟能力,提高团体成员自我成长的能力,助人自助,具有较好的长期效果。

团体辅导在活动过程中营造温馨、接纳的氛围,帮助成员克服孤单、焦虑与恐惧的情绪,增强团队凝聚力。“愉快相握”借助他人发现了自身优点,并不断训练自我肯定,让学生学会接纳自我、肯定自我;“解开千千结”让学生体验到风雨同舟的感觉,彼此互相关心与帮助,在团队中获得情感的支持,增强不断完善自我的信心。团体辅导中的领导者,对成员抱有一种积极的态度,无条件地关注团体辅导中的每一个成员,让每一个成员信心满满,感到身上有股积极的潜能和优秀的品质,在团体积极力量的支持帮助下愉快成长。

团体成员之间互为情感支持,相互帮助和鼓励,大大降低了人际交往的敏感和顾虑,减轻了焦虑体验。正是这种安全、尊重、融洽的团体氛围,使团体成员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不设防地开放自己、探索自己,有利于团体成员重新认识自己、欣赏自己,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G445

B

1005-6009(2017)32-0064-03

袁忠霞,南通科技职业学院(江苏南通,226007)学工处副处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学生心理教育。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创新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X-b/2016/07);全国农业职业教育“十三五”一般研究课题“高职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建构”(课题编号:2016-135-Y-136)阶段性研究成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