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让心理健康教育更『走心』

时间:2024-05-07

宋振韶

让心理健康教育更『走心』

宋振韶

电影《后会无期》中有一句引起广泛共鸣的台词:听过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生活中经常会听到人们说:道理我也懂,可是我就是做不到。许多人甚至把“知易行难”当作口头禅来安慰自己。

为什么“道理”没有帮助我们更好地生活呢?究其原因,就是在现在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中,“讲道理”占了太大的比重,忽略了人的改变是基于“情感体验”这一基本的教育原理。今天的教育普遍偏重于“智育”,通俗来说,就是“走脑”的多。于是,我们培养出了许多“聪明的”学生,相信“头脑聪明才是硬道理”:他们都善于思考、善于竞争、善于用成败来定义自己、善于在与同伴的比较中确定自己的位置。

在大学从事心理咨询十余年以来,我发现有一类人很难从心理咨询中获益,这类人头脑中装了很多“大道理”,而且他们深信自己比别人聪明。然而头脑里装的道理越多,行动就会越来越少。心理学家斯金纳曾说,教育就是忘记了学校所学的知识之后保留下来的东西。这里的“忘记”,真正的含义是将头脑的“知识”通过实践和运用,转化成为经验和智慧。换句话说,头脑层面的“知道”并不是真正的知道,真正的知道是在头脑中“忘记”,在行动中做到。

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学生心理与行为改变为目标。要做到这一点,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更“走心”一些,使学生从“知道”转变为“做到”。

首先,凡是打算教给学生的一些知识、技能,心理健康教师最好自己先要掌握。如果想让学生画自画像,我们自己先学会画自画像。将亲身体验过的知识和技能教授给学生,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容易带动学生的参与。

其次,教育对象的年龄越小,越不要讲心理健康知识,而要把心理健康的理念和目标融合到课堂活动中。如,精心设计一些小游戏、拓展活动,让学生沉浸在体验中,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让学生将体验和感悟到的经验转化为日常的行动。

最后,让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现实生活。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短暂的欢乐与感动中,要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走心”地观察、思考、领悟、行动。可以让学生每天都写“觉察日记”,如:今天我最开心的事情、今天我做错的事情等等。

心理健康教育要为学生提供“体验”的空间,让每一个鲜活的生命在体验中感悟、在感动中行动。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心理咨询与服务中心教师)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