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吴伟红
心灵家园建设:心育的聚力点
吴伟红
班主任;心育;心灵家园
很多班主任认为自己没有参加过系统的心理培训,没有能力开展心理教育,心育是学校心理教师的工作。其实,学校心理教育的主力军是班主任。班主任可以通过“心灵家园”建设,让每个成员的心理状态、道德准则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相互影响,发生改变,形成一种“心理动力场”,从而打造一个充满爱与平等、团结协作、自由快乐和积极向上的班集体,使之成为满足学生交往和情感归属的心灵家园。这是班级心理教育的目标,也是途径。
教室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对学生具有重要的陶情、育美作用,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个性发展具有积极的暗示作用。笔者所在学校要求每个班级有“八个一”:一个特色班名、一句班级口号、一张班级合影(每学年一张)、一个班务栏、一个绿化角、一个图书角、一份墙报、一个班级吉尼斯。班主任组织全体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设计这个共同家园。这个家园布置跟每个成员建立亲密关系,如绿化角和图书角是所有学生分组每月轮换布置的,班级吉尼斯和墙报上可找到每个成员的亮点。这个物化的环境,以一种独特方式向学生“说话”,以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暗示,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染作用,让学生们在温暖、平等、自由的环境中油然而生一种健康向上的愉悦体验,促进心理和谐发展。
班主任作为“家长”,除了在班级生活中起一个平衡与决断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适应学生心理的发育过程和渴求成熟的愿望,培养学生的自立精神,使他们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全方位管理班级事务。学生以班级为家,就会产生一种责任感,就能勇于承担一定的义务。笔者学校的班主任实行“班干部轮换制、班干部竞选制、人人岗位责任制”,每个学生都是这个家园的主人,每个小主人知责任、明责任、负责任。同时,班主任根据学生能力上的差异组成管理项目团队,让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帮助,增强了学生平等自主与团结合作意识,在不同的岗位服务中得到同伴肯定而获得成功与愉悦体验,激发学习效能感。
“家规”主要是指班级成员认同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包括道德标准、行为方式等,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深层次要求。班主任引导全体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符合班级实际的长期与短期的规约,当规约的制订者和执行者都是学生自己,整个班级就形成了一种约束和被约束的氛围,自我监督的同时也在监督他人。有位五年级班主任了解到班上学生间的矛盾源头是相互取绰号,她就组织大家交流,发现有的学生对自己的绰号无所谓,有的学生很生气,也有学生很喜欢,分析原因后集体定了一条规约:“不允许给同学取侮辱、嘲讽的绰号,如谁违规,就要写一篇介绍这个同学的400字作文。”这条规约确定后,班上不再出现这类侮辱性的绰号。规约的评价者以自己和同学为主体,家长和老师评价作为辅助,采用积极评价方式,肯定奖励与提醒改进并行,让每个成员获得积极体验,激发更多正向的行为。
班主任要善于整合利用各种资源,善于发现学生的共性困惑或需求,在各类活动中寻找自己的“最近发展区”,激发学习潜能,提升综合素养。一位四年级班主任发现班上学生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认为自己的某个缺点没有办法改正,某项短处没有可能提升,没有信心去“扬长补短”,而是“扬长遮短”。她为此开展了“接长我们的‘短板’”心理班会,组织同学相互寻找到自己的“短板”,制定为期一个月“接长一项短板”计划,引导学生自主分成伙伴互助组,每天相互提醒、相互帮助,一个月后进行集体汇报反馈,总结成功与不足经验,从而提升了学生的自我认识不平,培养了他们勇于面对困难、积极主动、坚持不懈等健康心理素质。
班集体成为学生的心灵家园,就具有生命活力,具有自我教育能力,就能满足学生精神上的需求。同时,学生通过共同创造自己的“心灵家园”,并接受“心灵家园”熏陶,实现了良好人格的发展,提升了生命质量,班主任也从中获得了职业幸福感。
G441
A
1005-6009(2017)31-0015-02
吴伟红,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江苏苏州,215200)副校长,高级教师,江苏省心理健康教育特级教师。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