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心理班会:中学心理教育进课堂的新思路

时间:2024-05-07

顾维红 曹文

心理班会:中学心理教育进课堂的新思路

顾维红1曹文2

心理班会是心理健康教育实现更深层渗透和普及的有益尝试。心理班会的概念和内涵还存在分歧,心理班会应属班会课范畴,但本质和心理课相同,因为运用了心理学原理和技术,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是班会课家族里的优秀成员。班主任在探索心理班会的过程中大致经历四个阶段,进入第三阶段才能算是本研究界定的心理班会,这为心理班会师资养成提供参考。心理健康教育的班本化首先应是班主任和班级管理的个性化,这也将是未来探索的主要方向。

心理班会;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师资培养

一、心理班会的概念辨析

心理健康教育班本化的表述,阐明了一个事实——它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一环。而我们通常将它称作“心理班会”,表明此类课程的组织者是班主任,同时标定其具有相当鲜明的心理学元素。虽没有明确表明其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一部分,但也表达了心理教育班本化的一些特点,为了行文方便,以下皆以“心理班会”来代表“心理健康教育班本化课程”。

(一)心理班会与心理课

心理班会是心理课的班本化延续,从本质上说两者并没有太大区别。假设一个班主任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积累了大量的案例和经验,教育效果显著,从某种角度讲,他在教育过程中遵循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规律,但遵循的过程是无意识的尝试。当他通过涉猎心理学知识,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发现其中有很多不谋而合之处,开始有意识地进行教育探索,那么可以进行一个合理的推论,这位班主任的心理班会课是可以和专业心理教师所授心理课相媲美的。我们甚至可以做进一步推论,优质的心理班会课和心理课无异。

这一推论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也有体现,通过不断练习,班主任所授心理班会课,比心理教师进班上的心理课更有针对性,团体安全性更佳,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班本化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二)心理班会与班会课(主题班会)

1998年教育部颁布《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教基[1998]4号)第二十四条规定:“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应切实保证校会、班会、团(队)会、社会实践的时间”,班会在国家层面得到保障和推广。班会是班级活动的基本方式,也是中小学班主任履行工作职责的主要途径,它是在班主任的指导下,运用班集体的力量,组织班级学生围绕某个主题,进行教育活动的一种形式。较之班会课,主题班会具有更强的针对性,通常情况在班会展示活动中运用得比较多。

从班会课的定义中不难看出,它并没有规定遵循何种原理、达到何种目标、运用何种方法。而心理班会在这点上是有规定的,它遵循了心理发展规律,为了让学生更健康成熟,在课程进行中还会运用心理团体治疗、个体咨询的一些方法。这样看来,心理班会应从属于班会课范畴。但是,因为心理班会课能达到更好的团队凝聚和班级管理的效果,它是班会课家族里的优秀成员。

通过图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心理班会与班会、心理课的区别(见下页图1)。如果将这三者比喻为三个人,心理课是心理班会的第一任老师,决定了它的原始特质,这个特质会受到时代、社会、文化、学生特征的影响,但心理学仍然是它不可更改的底色。而班会课是心理班会课的领导,在管理体制下,心理班会要服从班会课的教育目标、学校的德育计划等。

图1 心理班会与班会、心理课概念图解

这就可能产生一个疑问,如果一个班主任教师在教学生涯的某个节点开始探索心理班会,他可能不具备专业的心理学背景,也没有系统学习的经历,那么他所上的班会课可能不具备鲜明的心理学印记,这样的班会课应该如何界定?理论上讲,这样的班会课会经历一个从班会课转换为具有心理学元素的班会课的历程。由此,我们就可以展开一个新的话题——班主任探索心理班会的一般发展阶段。

二、班主任探索心理班会的一般发展阶段

通过两年多的研究,苏州中学一批有志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班主任,探索心理班会的操作和实施,获得了一些经验。教师们的成长历程大多遵循了一些基本规律,也许这可以视作班主任探索心理班会的一般发展阶段,指导心理班会的推广工作。

(一)第一阶段:工具操作阶段

班主任自发探索心理班会大多出于两个目的:第一,班级学生出现心理困惑,需要依托心理辅导解决,班主任对心理学产生兴趣;第二,班主任对班级管理提出更高要求,力求事半功倍,心理辅导的技巧很有吸引力。

心理辅导或团体辅导中运用的工具,是班主任最初接触的部分,也是一线教师最感兴趣的部分,活动的运用、游戏的操作,可以有效提升班级凝聚力,改善班级人际关系,拉近师生距离。另一方面,在活动的实际操作中,班主任会发现需要注意的细节、可以改善的环节,这是创造的基础。同时,他们也会慢慢接纳活动中出现的各种“生成”,并渐渐用更好的方法处理这些意料之外的情况。总体而言,班主任通过操作团体辅导活动,积累了组织活动的经验,感受到心理活动的乐趣和效果,提升了继续探索的信心。

(二)第二阶段:初步实践阶段

在活动、素材积累到一定阶段之后,班主任已经具备了初步实践的基础。围绕某一个感兴趣的主题,班主任会尝试设计完整的心理班会活动,这是心理班会的基本要求,每个环节的活动能够聚焦主题,层层递进。在这个阶段,班主任可以从实践过程中提升把握心理类课堂的能力,对学生的心理状态有初步的觉察和分析。

(三)第三阶段:活化运用阶段

进入这个阶段的探索,班主任需要至少达到两个标准:第一是能够合理改善和运用心理活动,整合素材为我所用;第二是能够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适时设计符合学生心理需求、有积极教育意义的班会课。

能达到这个阶段的班主任,其所设计的班会课已基本具备心理班会的雏形。要达到这个阶段,需要一定的素材积累,体验相当数量的活动,有观摩学习和教学反思的经验。这也与班主任个人的教师素养和教育理念有关,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和一个具有先进教育理念的教育者,都可能很快达到这个阶段。

(四)第四阶段:化有为无阶段

一堂最高水平的心理班会课,应是符合心理辅导理念的。能达到第三阶段的班主任在课堂设计方面已臻完善,学生能从课堂中得到认可,树立良好的心理健康意识,有一定的觉察和观察力,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但在实践中,部分学生会认为教师“无病呻吟”“小题大做”,过分强调心理健康知识会让青春期的学生产生逆反情绪。这就对班主任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深化心理健康理念,可能需要将其渗透进心理班会的课堂中,而非不断强调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示范是最好的方法,班主任“活出健康的样子”“完整地接纳自己”“更大限度地理解和接纳”,这些都是可以在课堂中渗透的。而当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班主任传递的能量,就会主动接纳自己,变得更加快乐和健康。

当班主任进入“化有为无”的阶段,心理班会便成为其运用熟练的“工具”,可以变幻出各种姿态,达到各种目的。

三、心理班会的师资养成

明确了班主任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就可以对班主任的心育培养工作提供指导。为此,本研究制定了培养方案,并正在尝试实施计划。

(一)体验工具,组织活动

1.观摩·体验。

让教师接触更多的心理活动,更多地体验活动,并学习活动的操作,是第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在研究开始的最初阶段,研究团队邀请了全国十佳心理教师李岚老师开设《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专题讲座。在讲座上,教师们体验了许多常用的暖身活动,通过李老师的示范操作和工作室成员的体验,对活动适用的对象、适用的目标有了初步的了解。此后,工作室还组织了多次体验活动和讲座,在体验的过程中,教师们开启了自我成长的道路,心理元素逐渐内化。

2.实践·互评。

在经历了几次体验活动后,工作室成员开始自己尝试组织心理活动。一开始组织的活动大多为暖身游戏,教师们对操作的具体细节有了更深入的体验,也会在游戏中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这为后期完善活动提供参考。通过活动加深体验,通过互评提升能力,是很好的方式,研究团队也在实践中有很大提升。教师们开展了互评互助,每位教师都尝试组织心理活动,其他教师担任学员。活动体验可以促进教师理解学生的感受,对其今后组织心理班大有裨益。

(二)实战演练,反思研磨

研究团队的成员从2014年9月开始,进行了三轮心理班会实操,每位教师按照预见性和时效性设计心理班会课,并在任教班级开设公开展示活动,工作室其他成员现场观摩并进行点评,邀请心理专家进行分析点评。通过三轮演练,教师们的课堂设计越发新颖,课堂演绎慢慢彰显了个人特质,心理班会的驾驭能力显著提升。

(三)设计体系,渗透管理

近阶段,研究团队成员开始总结以往几次心理班会的经验,根据班级情况和学生需要,设计心理班会系列课程。在班级管理和心理班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也在渗透心理学元素。通过心理班会的训练,他们变得更亲和、更包容,个人的心理状态也更加舒展,这也将是接下来心理班会研究的新历程。

G441

A

1005-6009(2016)51-0007-02

1.顾维红,江苏省苏州中学(江苏苏州,215007)学生处主任,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心理班会课、家庭教育;2.曹文,江苏省苏州中学(江苏苏州,215007)教师,心理二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