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庄永洲
认识刘冰缘于一次关于学校课题的交流。他为学校设计了推进“尚美文化”建设的课题,征求我的意见。我细细研读了他的课题方案,从字里行间领略了他对学校文化建设的独特思考,深深感受到他是一个富有教育理想的老师!随着交流的增多,我读到了他的许多文章,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文章,他的独特经历和小语情怀也不停地打动着我。
作为一个从偏远农村走出来的老师,刘老师是从一户农家的堂屋里开始他的教学生涯的,在工作的前10年里,他连乡镇一级的公开课都没有上过。即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仍孜孜不倦地工作着。刻钢板油印班刊、教朗诵开展比赛、修风琴排练合唱、转田埂收集素材、发种子尝试栽培、放风筝亲近自然……现在看来,这些都是他为那些农家孩子度身订制的“生命课程”啊!
参加工作25年了,刘老师在乡村教育的沃土中一路行走,一路耕耘,一路收获,一路分享。
早在2006年,他就率先在区小语骨干班上倡导“基于课堂教学情境的文本解读”,并将这个话题提炼为研究课题。《语文公开课的性质与使命随想》《阅读训练应超越技巧层面》《文本过度解读面面观》等多篇文章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执教市、区级公开课三十余节,为配合区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开设讲座30余场次,听课人数累计3000余人次。经过多年历练,刘老师形成了“轻松自然、务实平易、深入浅出、不拘一格”的教学风格,受到了老师和家长们的一致好评。
在作文教学方面,刘老师更是情有独钟,并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他从一些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这一现象展开深入思考,发现“成就感”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从中得到启发,展开了“习作评价如何唤起学生的成就感”的思考,实施了“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小学生习作评价问题研究”这一课题研究。当同事们惊异于那么多的“佳作”竟出自一些学困生之手时,“写作文”已成为刘老师的实验班学生的一种乐趣,一种需要。
2008年起,刘老师开始关注“故事”这一独特的语言形式对于习作教学的重要意义。故事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可以有效地融合观察、阅读、想象、构思、起草、修改、交流、分享等多重习作元素,较之枯燥的分析讲解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故事还会产生奇妙的代入感,即听者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以另一种身份体验别样的生活内容,既可极大地丰富生活内涵,又可增添生活的乐趣……渐渐地,“故事情境中的小学生主题习作教学”这一课题便应运而生了。该课题研究引入“微课程”概念,主张针对小学生习作过程中表现出的能力缺失,确立一个个教学主题,并以故事情境的方式整合多重元素,开发出一个个微型化的习作课程,让学生在节奏明快、富有情趣的教学活动中获得体验与思考,得到训练与提升,受到了师生们的普遍欢迎。
刘冰自喻是个摆渡的人,而且是一个幸福的摆渡人。他的思考是睿智的!作为教师,我们何尝不像那摆渡的人呢?人的一生要经历许多个渡口,需要许多个艄公为其摆渡,让他们由此岸到达彼岸,由稚嫩走向成熟,由困惑走向通达。老师的工作其实也是在为人摆渡,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子,而老师却永远都守着这渡口,守着这属于自己的船。把老师比作摆渡的艄公,多么形象,多么富有哲理!
“人的生存有着许多种姿态,而行走的姿态是最美的。比肢体上的行走更美的是思想上的行走。人是会思想的芦苇,人类的魅力全在于人的思想。”认识刘冰老师好多年了,他就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用自己睿智的思考、创造性的实践,在小学语文教学园地中培育出一株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智慧之花。
(作者系南京市中山小学校长,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