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一个班主任的家庭教育实践与反思

时间:2024-05-07

整个11月我的心情都很糟糕。能够如此长久影响一个年近40岁人的心情的事情,似乎也只有孩子的事情了。尽管自己是教师,看了那么多孩子的成长,但当面对自己孩子时,我还是不够淡定,心情会随着他的成长起伏。

我们家是三代同堂,爷爷、奶奶为这个家付出了很多,而我们也一直乐得轻松。可是,随着孩子的渐渐长大,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我们与老人开始有了分歧。在我看来,爷爷奶奶对孙子的很多付出,其实并不都是适合的。例如,临睡前的阅读,在我看来就是一场让人内心丰富的仪式,从小到大,我也一直拥有这样的习惯,所以我也非常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养成这个好习惯。可是奶奶不适合的“爱”,让我的期待频频落空。晚上奶奶喜欢陪着孙子睡,小小的孩子谁不希望成天有人宠着,有求必应。临睡前,老人一会儿伺候喝水,一会儿帮着抓抓痒,还有长时间的嘻哈打闹,让我设想的睡前阅读仪式变成了一场场“狂欢”。我们多次劝阻,都被老人以各种理由驳回。我知道,当家中老人以“深爱”的名义对第三代无限宠溺时,其实是埋下了孩子成长问题的种子,如果不能及时制止并矫正,随着时间的推移,种子会“生根、发芽、枝繁叶茂”,到那时再修剪是要费好一番力气的,作为从事儿童教育的我深知其中的利害。

在儿童成长中,我其实不喜欢“修剪”这个词,我认为孩子就该顺从天性、自由生长。但同时我也清醒地认识到,即便是自由也必须有一个限度。因为我仅从睡觉这件事上就发现,自己的不断退让已经导致了孩子一个好习惯培养的步步艰难。

独立教育学者钱志龙先生说过:“长大这件事,跟上厕所一样,孩子们必须自己完成,无论你有多爱他们。大人们一厢情愿的,打着爱的旗帜去代劳、去操心、去过度保护、去敲打问责把孩子磕痛的地板,最后造成的后果就是一旦当家长不在身边的时候,孩子的屁股上永远沾着屎。”虽然这个比喻有些粗俗,但道理却非常深刻。爷爷奶奶恨不得将所有的一切都包办了,并且笃定等到孙儿长大成人,一切也自然就会了。祖辈的无原则的宠溺,让孩子以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本该如此。长此以往,我们不是在培养人,而是在养育一个未来的巨婴,我难以想象,如此下去,孩子长大成人后,他们怎么会知道如何与自己相处、与他人相处。

当我为自己的担忧找不到出口时,我首先想到了学校。我主动找到儿子的班主任交流,了解他在学校的表现,我得到的反馈是:孩子勤奋、上进、性格开朗,和同学相处愉快,课堂上的思维很有张力。儿子在校的表现让我高兴,在群体中的他,努力地做好自己,这说明他有自尊心,也有自控力。儿子在学校的表现给了我信心,我在家中发现的他的问题,现在矫正还来得及。

我认为,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首先应该把规则和自由的界限教给孩子,让孩子内化为自己良好的教养,内化到美好的言行中去,学会独立、自律。意识到这样的问题后,我们征求了爷爷奶奶的意见,决定独立出去过一段三口之家的日子。我这样做主要出于以下考虑:

首先是改变环境。我们和老人分开,就是想给自己和孩子营造一个独立的环境,改变小环境的目的在于让自己和孩子学会自立和自律,这是有价值的,也是最有效的。其次是设界。父母必须明确告知孩子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样的做法会得到肯定,什么样的做法会有惩罚。最后是强调仪式感。仪式感绝不是浮光掠影的表面作秀,而是从人内心升腾起的真实的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的敏感和体察。仪式也许只是一点小心思、小用心,但能给孩子带来深刻的体验。那仪式可以是一顿用心摆盘的早餐,可以是一次精心安排的家庭亲子活动,可以是那些“穷讲究”“瞎折腾”……就是在这样的讲究和折腾里,孩子才能学会感恩、尊重,才能懂得时间和成长的意义。

家庭教育的矛盾暂时得到了缓解。我又开始反思:儿子身上的问题不正是当下很多家庭面临的普遍问题。从我的班主任工作体验出发,我感觉我不能只盯着学生的成绩,还应该多关注他们日常的表现,多关注他们在家庭里的表现。回想做班主任的17年,我接触过很多这样的学生:他们学习刻苦、成绩优秀,可是遇到班级中分配的劳动任务或是其他不起眼、不出风头的工作时,他们总会以各种理由推脱。这样的孩子,如若家庭不教育、学校不作为,他们长大之后势必会成为自私冷漠的人。

“教育的唯一目标是使儿童为未来的成人生活做好准备。”要真正实现这样的目标,我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继续努力:一是重视德育和美育。德育是鼓励儿童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美育是培育儿童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在德育、美育情境中,让儿童建立道德理念,强化道德行为。二是开展主题性情境实践活动。教师在主题统领下,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密切联系他们的生活,对不同学科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引导儿童在优化的情境中自主感受、体验,从而促进儿童全面、充分的发展。如我会组织开展“十岁成长仪式活动”“最圆的月亮,最美的生活——中秋节团圆活动”“九九重阳节,浓浓敬老情——重阳敬老活动”等,在丰富的活动中,让儿童自己去体验,进而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人文精神和艺术素养,塑造儿童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三是以班本阅读、班级微课堂、家校互动评价等多种形式,对儿童进行适时引导,对儿童的行为进行及时评价反馈,让儿童主动发现问题,能从内心认识自己的言行,并加以矫正。这是通过书籍引导、微课堂的分享、家长和教师即时互动评价反馈,逐步帮助儿童成为一个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人,一个对人友善、宽容和善于合作的人。

眼界决定境界,方向决定方法。我庆幸自己是一个教育工作者,从不同的孩子身上不仅能发现人成长的美好轨迹,也能发现他们成长过程中会导致问题出现的诸多因素。我庆幸,所学知识,所行之路,还能让我从家庭和学校两方面一起努力。当教师也好,家长也好,我们都必须把儿童良好品质和优秀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让他们能适应未来的社会,让他们未来能寻找到自己的幸福。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