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赵文刚 吴咏梅
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必须要通过高质量的师范教育进行培养,同时教师自身的“同质和心理归属”因素在高素质教师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十年是我国教师教育事业发生巨大变革的十年,在我国沿袭了半个世纪的参照苏联模式的师范教育体系开始瓦解,新型的教师教育体系开始形成。”[1]2011年教育部颁发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实行)》,2012年颁布了《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实行)》,这些标准的制订和颁布对我国教师教育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意味着政府从国家高度对教师培养进行规范管理。相关教师培养机构根据时代发展特征及时做出必要、有价值的反思,是落实“两个标准”认识基础的关键。
社会中的所有存在物都有其存在价值,只不过对于价值的认识和评价只存在于人类社会中,这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所在。“人是主客体的统一,任何人的存在和活动都离不开两个向度,人的价值的两重性是由人能动的创造性劳动实践活动的特有本质性决定的,人不仅是价值的创造者,也是价值的享受者,前者是人的社会价值,后者是人的自我价值,二者是统一的。”[2]人们对于价值本质的揭示,一方面能够帮助人认识价值的附着物,另一方面能够帮助人研究和探讨如何实现价值的更大化。对于教师价值意义的判断理据亦即在此。
2016年9月,在第32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总书记到北京市八一学校看望慰问师生时指出,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教师的工作是传播知识、思想、真理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希望广大教师认清肩负的使命和责任,教育和引导学生立志成为党和人民需要的人才。“当我们说教育是一种价值引导的时候,就是指教育是投射着、蕴含着教育者的主观意趣的引导活动;这种主观意趣内含着教育者的价值选择和价值预设——诸如,什么是理想的社会?什么是美好的人生?什么是幸福的生活?什么是理想人格?什么生命境界值得追求?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等等。”[3]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教师工作的价值更多地内隐于教师的精神和理想信念之中。人们为什么选择当教师,尤其是在当前,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从事教师工作,究其原因仍然在于教育价值的引导作用,而这种教育的“价值”却物化在“从事教师工作人员的物质需求层面”,与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价值距离还很遥远。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教师犹如构成生机盎然的参天大树之中的枝叶,将知识的阳光转化为成长的营养,在树木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是园丁、教师是蜡烛、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等等,社会公众用大量美好的字眼来表达对教师的赞美、敬仰、崇拜,以至于历史上将教师的地位提升到国家根本、人性根本的高度,“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足以说明教师职业的神圣性,同时也对教师自身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但是还应该清晰地认识到,在不同社会中以及同一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真正作为“以自身高尚的灵魂和思想去影响学生的心灵”的“灵魂的使者”的作用发挥还是受到很大限制的。社会中的各种复杂的因素和环境以及条件都会对教育以及教师产生一定的积极或消极的作用,教育活动以及教师的职业感、生存感、幸福感、效能感、自我形象感、自尊感等方面均对教师的职业能力发挥的程度高低产生影响。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必须明确地认识到这样一个基本的事实,即不论在任何情况下或任何时候,不论是作为卓越教师、智慧教师,还是学者型教师或专家型教师,都必须首先明确认识——教师之所以存在的本质、教师自身存在的本质以及教育存在的本质,并且使得教师自身能够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积极身体力行,践行教育和教师的信念,真正实现教师存在的价值。
异化在哲学上是指主体发展到一定阶段,分裂出自己的对立面,变为外在的吞噬性的力量,这种力量不断削弱和瓦解主体的本质,同时主体自身的意识也逐渐淡化、模糊,甚至丧失。在实际的教师培养中,这种异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育通过发展个体并作用于社会来推动社会的发展,这是教育价值的最终表现,但是教育价值的最终实现以及实现的结果强弱都必须依赖于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广大教师,教师是人才培养的主体。因此,如何培养出大批高素质的教师是摆在教师培养组织面前的一大难题。当前,教师的培养主要集中在师范院校,还有部分综合性大学独设教育学院来培养教师,而且所占数量较大。由此出现诸如教师培养主体不够明确统一、教师培养目标和培养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合理等问题,教师培养结构价值的弱化会直接造成教师培养实际价值的弱化。
由于国家对教育事业投资的力度不断加大,造成教师职业的影响力逐步递增,近几年报考教师岗位的人数逐年提高,但其中不乏“培养隐忧”。那些从内心思想深处并不愿意做教师的学生在利益驱使下报考师范类院校,目的是为了将来获得相对较高的“报酬”,对在此种动机下招考的学生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师高尚职业情操的教育和培养就成为一个很复杂和现实的问题。由于利益驱动,甚至出现了某些不具备教师培养资质的学校也打出教师教育的旗帜在社会中招摇撞骗的问题。
即便是教师培养机构培养出合格的教师,但教师“入职”,仍然是一个问题。一个很明显的现象就是毕业学生无法进入教师岗位,因为广大的学校需要更多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更为成熟的教师,以至于在师资培养与师资需求之间形成了比较尖锐的矛盾。教师教育机构培养的合格教师与教学一线需求的实际反差导致了教师培养结果的价值软化。
教师培养主体混杂,导致了教师培养过程中“鱼龙混杂”的现状。在有些学校中,不排除“伪”和“违”培养的现象。从整体来看,教师培养中“险象”环生。
当前,师范院校毕业生的数量已经超过基础教育对师资数量的需求。据2014年统计,全国师范院校毕业生总数约为727万人[4],远远高于基础教育所需师资人数。供大于求的同时,出现区域性教师数量短缺、结构性教师数量短缺的问题,尤其是在农村学校或条件落后区域内的学校。师范院校培养的毕业生供大于求,导致的问题不仅是供求关系失衡,更为突出的是教师培养质量的急剧下降。试问,没有好的、高质量的教师岂有好的教育?
各级各类教师培养的学校或学院都是自制教师培养的计划和方案,虽然国家制定并颁布了教师培养的专业标准,大多数的学院和学校也在尽可能做到教师培养的科学和高效,但是,究竟学校制定的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实效性如何,并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而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出来的教师,在其专业化成长与发展过程中明显是具有滞后性的。如果方案的执行不严格,培养环节不具体和细致、严谨,后果将更为严重。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明了人才培养的长期性是基本的规律。同样,一个高素质教师的培养也是需要时间的,甚至需要教师一生的时间。但在当前的教师培养中,“速成”的现象却是比较普遍的。各级各类师范学院或大学大多是关心招生人数的多少胜过关注毕业学生的质量;很“急切”地推出学生,尽快促成学生就业。同时,在当前教师工作岗位的招录中,存在“考”和“育”分离的问题。“考”,即考取教师资格证,一个能够考取教师资格证的人,严格意义上并不代表他是一个合格的教师。“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而“教书育人”的重点又在于“育”字上。很多新招收的教师,即便取得了教师任职资格,也不代表他一定会“育人”,甚至有的“教师”还会去做“毁人”的事。这也是当前教师培养中存在的一个严重的问题。
教师教育类院校作为教师集中培养的机构,在教师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程度和层次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职前所接受的教师专业教育。但是,当前教师教育中存在一个很明显的现象,即教师培养单位和用教师的单位——学校,二者是脱节的。教师教育不能从根本上按照中小学对教师质量和数量的实际需要,及时保质保量地培养出优秀的教师。教师教育在实际的教师培养过程中,从学科建设、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建设、教学工作、实习实训、毕业学生质量鉴定与评价工作等方面,不能很好地与中小学相衔接,导致培养出的教师不能很好地适应中小学发展的实际需要。
造成这些异化与险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社会发展利益化思想的加剧、教育市场化及教育中的功利主义思想、教师教育的“非专业”化,等等。早在1986年,美国卡内基教育和经济论坛的“教师作为一个专门职业”工作组,就在《国家为培养21世纪的教师做准备》中指出:“取得成功的关键是建立一支经过良好教育的师资队伍。要赋予他们新的权力委以新的责任,面向未来,重新设计学校。”[5]之后,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重要工作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又指出:“教师作为变革的因素,其作用的重要性从未像今日这样不容置疑。这一作用在21世纪将更具决定意义。”[6]我国著名学者叶澜教授亦指出:“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7]***总书记更是指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只有变革教师培养理念,创造性地推进教师培养实践,寻找有效路径使教师培养真正对接教育发展需要,才能跨越教师培养“险象”,使教师培养真正向社会主义教育本体价值回归。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