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程汉兵 刘俊伟
卓越体育教师,就是那些立德树人、孜孜以求,注重个人自身发展,不断探寻与时俱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对体育学科具有独特见解与思想的体育骨干教师队伍中的“佼佼者”。所以,卓越体育教师应该能以更宽广的视野和扎实的教育教学能力,从学校体育文化、区域教学环境和体育教师群体自身需求出发,对体育教学改革趋势做出预判,消化与理解体育教学的新理念和新动态,突显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他们也了解基层体育的现状,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政策、法规对学校体育发展的意义,体育教师以及体育学科在学校、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他们能提出符合本地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路与策略,以及怎样的理论学习、教改经验和专业化培训适合体育教师自身的发展。
国际经合组织(OECD)2004年从五个方面界定了卓越教师的标准:(1)对所教领域有坚实的知识储备;(2)具备良好的教与学的基本技能;(3)反思与自我批判能力;(4)尊重他人,共情的能力;(5)良好的教学活动管理能力。卓越体育教师到底应该具备哪些基本要求?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研究方向对卓越教师做了界定,从他们的研究中可以发现卓越体育教师具有隐性表现和显性表现。卓越体育教师的隐性表现要通过对该教师长时间的观察和考察才能确定,如道德素质、创新能力、交际能力等。显性表现可以通过量化考核的方式对体育教师进行评价。如在哪级教学比武中获几等奖,教科研中有几篇论文发表或获奖,运动竞赛中取得了什么名次等。总之,作为卓越体育教师要具备以下几点:(1)高尚的道德品质;(2)扎实的专业技能与知识;(3)深厚的文化储备和广博的知识;(4)高超的教学技巧与能力;(5)敬业的工作态度;(6)良好的沟通与协调能力;(7)巧妙的组织与管理能力。
随着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深入实施,加上党中央与国务院多次提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在不断探索培养卓越教师的路径与策略,寻求适合本区域卓越教师培养模式的探索。现阶段卓越体育教师培养的模式有:
1.教师网络培训平台: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建立区域教师培训平台,相关学者在课余时间或者节假日在平台对教师进行教学,通过两者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促进教师之间的协作与创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师的培训质量。
2.CS(College and School)模式:将相关师范院校与中小学校进行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师范院校长期培养教师教育的经历和成熟的师资队伍,中小学校对教师教育培养有明确的目标要求,发挥各自的优势,中小学校根据培训的目标、内容和流程到师范院校来“下单”,师范院校根据“订单”的要求制订相应的培训方案,极大地体现中小学校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大大提高了培训教师的专业发展。
3.UGS(University Government and School)模式:通过地方政府“中间人”“参与者”的角色将大学、地方政府和中小学校优化整合使其共同参与到教师教育培养当中来。地方政府既当“媒人”又当“建设者”,提供政策支持以及经费保障的同时,又要为大学和中小学校建桥搭线,搭建两者联合培养教师的平台。以上这些模式可以说都是从上层层面来考虑对教师教育的培养,只是为基层教师教育的培养指明了方向,但实际培养过程中操作起来常常遇到种种困难与难以协调的方面,导致培养的效果不尽如人意。那么区域卓越体育教师的培养就要符合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探索出符合各区域共性的培养模式。
社会在不断地前进与发展,教育教学理念也在不断地更新与变革。对卓越体育教师培养模式也应该与时俱进,适应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特别是不同区域的教学实际情况不同,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层次也不一样,这就需要在不同之中找出具有共性的地方,加以扩大和延伸,摸索出具有可操作性的、符合实际的区域卓越体育教师培养的新模式。
“名师工作室”作为深化体育教学改革,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逐步受到各地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各地教育主管部门为了“名师工程”的深入推广与实施,造就一批区域内能发挥引领、示范、指导和辐射作用的卓越体育教师,应充分利用与调度区域内优质的教育资源,着力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名师工作室”,锻造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体育教师队伍。要想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的特点与优势,必须优化工作室的效能,转变原有的科层模式,以专业共同体为基础,实现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从“个体化”向“共同体”的转变,扭转“名师工作室”给人名不副实、华而不实、效能不高的不利局面。
(1)重视引领人的个人魅力。
名师工作室的引领人集教育者、管理者、领导者于一身,既要确保工作室有序、有效的运行,又要规划发展愿景,制订培训内容,评估评价体系,开创成员间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那么,引领人必须具备高瞻远瞩、融合团队、注重创新、关注个体发展和娴熟驾驭成员的卓越领导和管理能力,同时还要密切关注体育教学改革的新动向,理解全新的教育理念,解决教学现实问题,切实打造成长“共同体”。这些都需要工作室引领人具有非凡的个人魅力。教育主管部门在创建名师工作室时,要集思广益、多方探讨和论证,遴选出具有高尚道德品质、扎实的专业素养、娴熟的管理与领导能力和具有前瞻性、创新性特征的体育名师。
(2)打造多元的工作方式。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教师交流、工作的方式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名师工作室也要借科技发展的东风不断优化学习和研讨方式,形成多元的工作、学习方式,优势互补,打造强有力的团队。高效能的名师工作室通常采用人际间多元化的自主与合作工作、学习方式,通过集中的形式进行教育教学案例分析、教学经历分享和教学反思,或者集中进行培训、学习后撰写读书笔记、教育日记和教学随笔反思等。其次,通过QQ群、邮箱、网站研讨区以及相关平台等远程交流方式进行相关专题的研讨,分享心得、体会和感悟。再次,利用教育资源集中进行集体备课,抽签上课、听课,然后集体评课、议课,或集体到某学校进行教学调研,指导相关教学工作,最后进行课堂展示或者成果汇报。搭建成员与成员、成员与专家、成员与基层学校之间的对话平台,让成员从中得到启发、借鉴,并能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进行移植与创造。最后,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利用即时通讯、云计算、云储存技术丰富学习和工作的方式。如江苏体育新时空平台、菁体育直播平台,把大量省级、国家级的体育公开课进行视频直播,可以工作室成员进行实时观看、点评,然后在QQ群组织研讨话题,及时对接收的体育教学理念、模式进行消化与吸收,还可以将组员进行分组,定期组织网络教学研讨活动,各组自行制订研讨内容,确定研讨主题,围绕主题收集资料,然后在群里进行研讨,个人根据研讨内容,撰写研讨心得或者论文等。
(3)优化多维评价体系。
对名师工作室客观、公正的评价,是凝聚体育教师队伍,大力发展卓越教师的保障。评价时,不光要考虑领题人的成就和功劳,同时还要兼顾群体成员的行动努力和研修成果的展示。在评价时要考虑到成员专业水平、教育教学能力水平的提高,并能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采取合适的方法加以改善。通过任务驱动加深学习,形成系列成果,围绕问题进行课题研究,积极撰写论文、案例、反思随笔等,形成一定的社会效应。首先围绕上级教育部门的考核方法不放松,以考核促进评,根据考核条件逐条对工作室进行科学、翔实的评价;再次,建立自我评价机制。根据工作室制订的中远期目标对阶段性的工作与学习进行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引入第三方评价体系,针对不足进行排查,找出不足,加以改进;最后,建立成员个人的成长档案。记录下成员从进入工作室以后工作、学习的情况,在工作室里进行引领人点评、成员互评、个人自评相互结合的评价方式,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培养订单”就是学校或者县、区、市教育部门根据本地教师发展的需要因地制宜向培训机构、高校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师教育培养计划,解决当前教师队伍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和要解决的困难。“订单培养”出来的教师可以更快地满足本地教育发展的需要,弥补了体育教师原来知识储备与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不相符缺点,使所培训内容与社会教育需求同步,有利于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1)联合策划人才培养方案。
卓越体育教师培养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在有限时间和条件下培养出“学者型”“创新型”人才,教师培养方案的设计至关重要。高校是培养教师的主体,学校是使用教师的主体,培训机构和高校针对教师的培养方案具有宽基础、系统性的优点,但也有针对性不强、知识、理论过于高深对实践指导性不强等缺点,为此要充分发挥高校校友与母校的联系,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培训理念,整合区域内体育教研员和各体育骨干教师的手头资源,优化培训经费,与培训机构和高校有机融合,充分协商,共同策划,形成适合卓越体育教师成长规律的培养方案,为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2)打造高效教学团队。
由于工作性质和工作经历不同,培训机构和高校培训教师都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宽泛的视野,但对基层的体育教育教学缺乏一定的了解,基层体育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在理论指导教育教学方面有一定局限性。为了充分发挥双方优势,联合打造教学团队很有必要。根据订单培养合作方案和计划,通过学校或者教育主管部门派遣体育教师到相关高校结对中小学接受外出跟岗学习,或者培训机构和高校专家到校对体育教师进行教学环节、教科研、课余体育训练等指导,带动整个体育教研组团队水平提升到一个新层次,形成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
(3)实施双向管理制度。
为了确实有效提高“订单培养”的质量和效果,实施双向管理制度。学校或者教育主管部门选派具有丰富培训经验和教育教学手段的教师担任体育教师培训专职管理者,负责体育教师日常学习和生活的管理工作;合作培训机构和高校则派遣专职管理人员来对体育教师在课程设置、学习方式方法方面进行管理。双向管理者要实时根据体育教师培训的状况进行协调与沟通,制订符合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课程设置和管理方法,不断为提高体育教师培训的质量和成效出谋划策。同时要积极参与各种讲座、主题讨论、课例设计、团队互动合作活动等,让体育教师在系统接受培养的同时,能对培训的目的和体育教育教学的意义有充分的认识,全面提高体育教师的核心素养。
前面提到的培养模式都是从宏观层面来看的,只给了个大的方向与模式。但是由于不同区域的教学资源、财政保障和体育教师队伍情况不尽相同,造成了现有模式与现实情况的冲突。不管怎样的培养模式,其核心指向是体育教师个体的专业化成长,那么就要求培养模式要符合体育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教师个体的有序发展。要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对卓越体育教师进行培养,就必须关注个体的成长,要求培训能像手术刀那样精准,切实解决卓越体育教师专业成长上的烦恼和难题。根据卓越体育教师个体的不同特质打造符合他们自身成长的“精准培养”,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1)强化培训体系建设,形成特色人才培养通道。
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就是从顶层设计上解决教师人才高移的问题,促进教师不断向上成长,以点带面建设符合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需求的教师队伍。作为区域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强化培训体系建设,打造强有力的市级培训平台,引进先进的培训模式,培育各具特色的校本培训和体育教研组活动。以各校体育教研组活动为抓手,校本培训为平台,鼓励体育教师敢于自我展现,积极参与校内外教学活动、教科研研讨和外出进修、培训。推荐有专业特长和有干劲的体育教师参与市级公开课、教学大比武,主动吸收有志于教科研的体育教师参与到学校研究课题当中,利用学校资源积极挖掘和拓宽体育教师培训渠道,加大对体育教师的培养力度,缩短体育教师成才的培养时间。
(2)利用“互联网+”拓展交互式的培训平台。
充分利用慕课、微课、视频直播平台和综合性体育资源库对资源进行整合,培训课程的设置要多元化和人性化,线上与线下相互融合,拉近不同区域间体育教师的时空距离,进行深度的交流与探讨。利用实时通讯工具快捷、便利的特点,设置研讨话题,参与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经历畅所欲言,相互交流与讨论,根据整理出的聊天记录和观点,结合教学实际得出心得和体会,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无形当中体育教师的视野和眼界得到拓宽,教学能力得到提升,专业化水平得到发展。
(3)实行差异化培训,实现个性化的人才培养。
卓越体育教师的培养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个体之间的差异,让个体的优势得以发挥,形成各具风格的卓越人才发展格局。所以,在培养实施过程中要有差异性、有针对性地开设和采用相关培训课程和学习方式,让教师能够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选择课程和学习方式,制订符合自己专业发展的培训目标和方向。多样化、差异性的培训能够为体育教师提供全方位的、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为教师个性化发展提供有力的课程支持和路径保障,让教师在多元培养框架下得以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风格,从而整体推动体育教师队伍素质和水平的提高。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