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我的“数学体验课程”

时间:2024-05-07

我曾做过一项关于小学数学日常教学中“综合与实践”教学现状的小调查。调查发现,“综合与实践”活动在日常教学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超过半数的教师不能开展组织“综合与实践”活动,甚至有教师不能按照《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综合与实践”活动。还有教师认为“综合与实践”的教学素材稀缺,组织与实施缺乏成功经验的借鉴,或是在开展“综合与实践”活动时,受到时空的限制,不能让学生充分合作交流等,感觉付出了很多努力,但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现状就是这样,但是,我们真的就只能这样束手无策、安于现状吗?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的教学必须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主要目标。而“综合与实践”课程的开展,对于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综合与实践”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是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有效载体。这么一个现成的、摆在眼前的、特别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资源就这样被白白浪费,岂不可惜?然而,由于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要想真正开展好“综合与实践”课程教学,还真的比较难。

正当此时,我校立项了“引领教师建构‘自己的’课程的实践与研究”的课题,这一课题的研究,为我打开了一扇窗。我何不也建构一个我“自己的”课程呢?何不将“综合与实践”课程的内容整合到我自己的数学课中呢?说干就干,我开始查阅资料、研读教材,发现我们现有的教材中,除了“综合与实践”板块不能正常开展教学以外,教材中还有“探索规律”“动手做”等板块的内容,也是被忽略的领域。而这些领域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即都重视让学生在各种数学活动中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体验数学思想方法、思维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与实践能力。

于是,我将我自己的课程定名为“数学体验课程”,希望学生通过这个课程的学习,能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体验与探索中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我的“数学体验课程”以《数学课程标准》为课程依据,以“主题教育理论”与“建构主义教育论”为理论基础,以“体验”为核心。明确“体验”是指向每一个个体,让每一个个体都经历学习过程,引发个体心灵的震撼、内省、反思,激发对学习材料的独特领悟。我规划和设计了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等,形成有目的、有计划的数学教学活动。学生在我的组织、引导下,在一定的情境中,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并让学生有所感悟,且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积累个人的经验,从而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

我将课程内容分为“动手操作”型、“场景观察”型、“游戏活动”型、“调查访问”型、“课题研究”型、“探索规律”型等,旨在通过这些活动内容的有效开展,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获得对数学的深刻理解。

建构这个课程以来,我的数学课堂和我的学生都有了一些改变。为了更好地体现课程的理念,实现课程的目标,我精心设计每一个学生都能进行的、充分体现数学本质的数学体验活动。有时在课内结合正常的教学活动进行,如在教学《周长是多少》时,我增加了一个测量树叶周长的教学活动,这个活动本是教材练习中的,但由于当时教学时间的限制,学生没有充分地活动,因此,我把它重新安排在了我的体验课程中。有时我将体验课程放在课外进行,如《算“24点”》的活动,这是一次以玩扑克牌游戏为载体的数学活动。准备开展这个活动时,正好赶上学校组织我们年级学生出去春游,通常春游那天吃过午饭会有一段较长的休息时间,这一段时间,学生自由活动。于是,我就把这个活动安排在了这个特殊的时刻,完成了一节别样的数学体验课程的教学。

每次体验活动结束了,数学思考并没有结束,我会组织学生写一写有关体验活动的数学日记,让学生在日记里记录自己参与活动的收获与体验,引导学生反思自己是怎样发现、解决问题的,用了哪些基本的思考方法,有什么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从中回味思路、自我领悟,使学生原有的初步经验得到改造和提炼。

我想,如果数学在学生的眼里能成为这样一个个美妙而有趣的活动,每一个学生都能这样来参与数学、理解数学,都能体验到如此生动活泼的数学思维方式,那么我们的学生又怎能不爱上数学呢?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又怎能不由此而发展呢?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