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高中阶段,有部分学生觉得数学学科比较抽象,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而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刘明老师,是一位让数学变得“简单”的老师。刘老师是怎样让学生热爱思考并享受思考的呢?又是如何立足于再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能力的呢?我在刘老师的课堂上发现了如下几点。
众所周知,数学是思维的科学。在课堂上,刘老师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给学生充裕的思考时间去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再让学生通过自我探究与合作研究去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相互碰撞、产生智慧火花。通过开展数学探究活动,优化了学生的数学认知策略,促进了学生抽象能力、思维能力和模型思想的形成,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掌握了知识背后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刘明老师课堂教学的特点就是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探究活动,经历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促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数学概念。通过这种探究式数学学习,使学生了解学习新的数学知识(方法)的必要性,理解新的数学知识(方法)的产生过程,领会数学知识与方法背后所蕴含的数学原理,明白新知识的价值(如何运用)。虽然课程改革走到了今天,但仍有部分教师不重视数学概念的产生过程,让学生死记硬背概念,简单模仿、练习巩固。这样的教学方式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埋下了极大的隐患:一方面,数学核心概念都没有理解透彻,再多练习也于事无补;另一方面,学生没有足够的数学活动经验,当面对新的问题时,就会束手无策。鉴于此,刘老师坚持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对数学“再发现”“再创造”,真正地感受数学知识背后承载的数学思想方法,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数学本质的把握。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已经正式颁布,新课程的实施对学生和老师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虽然数学课堂上知识的“量”减少了,但是教学的“质”提高了。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高标准的教学?刘明老师的数学探究活动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提高效率的教学方式:一是通过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模块化教学设计(或者称之为“单元学习”),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发现不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类比、联想、归纳、演绎等方式来自主建构相关的数学知识模块;二是通过开展数学探究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得对数学新知识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有效地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