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要给“品质”下一个标准化的定义还是有难度的,它可以指个人的思想、品性,也可以指某个团体的行为和作风,还可以指某个东西的质量。“品质”所涵盖的方面也有很多,既可以指个人或产品的固有特性,也可以指某种质量标准,还可以包括人力、人才、产品、服务等基本水平。同样,定义一所高品质的高中,也是十分困难的。一所高品质的高中,似乎应该有高规格的校舍,但又不止于此;似乎应该有高排名的升学率,但又不仅于此;似乎也应该有高水平的校长,但又不限于此。当年清华梅贻琦校长有句至理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但也只是说了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阅读了江苏省天一中学沈茂德校长主持的关于“品质高中”的一组文章,受到了一些启示。在此,不揣陋见,谈一谈高品质高中的基本品质。
陶行知先生说过,“做一个学校校长,谈何容易!说得小些,他关系千百人的学业前途;说得大些,他关系国家与学术之兴衰”。我曾见过不少优秀高中的优秀校长,他们有理念、有理想,有情怀、有胸怀。其中,还有一些杰出的校长,他们善于用哲学的观点来解释教育的本质、目的、价值、方法等基本理论问题,用哲学的方法来阐发学校教育的基本理念,进而展现好的学校教育的图景及其可能性:唤起对美好事物的欲求,成就学生向学的生命,成全活泼泼的师生关系。校长在理念世界中紧盯着学生健全发展的同时,在现实世界中心向着教师,师生共同浸润在自然与人文彼此辉映的校园之中,共同造就蓬勃向上的学校生命气象。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笔记中写的,“我竭力做到居于我这个校长工作首位的,不是事务性问题,而是教育问题”。
“有人说我是一位很喜欢种树的校长,我们学校有近300种植物。在我看来,种树和育人是有共同之处的。我就是一个痴迷校园生活的‘农夫’,日夜守望着‘教育’这块土壤。”前不久被评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的天一中学校长沈茂德告诉我,“面对着孩子,眼前仿佛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森林。”这就是沈校长的教育哲学,没有高谈阔论的说教,而是润物无声的睿智。
有人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其实,“教育家办学”的实践并非是校长一人完成,而是由一个个过着高品质专业生活的教师团队共同推进。这样的团队深刻地领悟着校长的思想,自觉地履行着神圣的职责,自发地组建着学习共同体,引领并陪伴着学生紧张而又自由地生长。这样的团队,既仰望天空又贴地而行;既有车头的引力,又有自身的动力;既有共同的价值守望,又有彼此间的高度默契。这样的团队既是决策的高参,又是执行的主体,从而保证校长的教育理想真正地落到实处。
关于课程,一般有两种阐发和解释,大体是围绕从词性出发如何理解“跑”还是“道”上展开。大家普遍认同课程的“跑道说”,因为“课程”一词是从拉丁语“currere”派生出来,“currere”一词的名词形式重点是在“道”上,这样,为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轨道,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从而引出了一种传统的课程体系;而“currere”的动词形式是指“奔跑”,重点是“跑”上,这样,课程就意味着“对自己经验的认识上”,“个体体验”“校本行动”便成了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因而,这就得出了一种完全不同的课程理论和实践。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程功能和课程形态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在具体的实施中,又出现了有失偏颇的现象:一类学校死盯着“国家课程”,尤其是考试课程,谋求的是“何以为生”的本领,放弃了“为何而生”的思考,一切以知识为本位,采取最保守的教学,即选择最安全、最省力的“防御性”教学,想方设法以不变应万变,以习惯了的比较顺手的方式来教能检测的事实性知识,所谓的“校本课程”也只是点缀和粉饰;另一类学校则过度渲染“校本课程”,忽视了“国家课程校本化”的核心要义,基础性课程“涛声依旧”,而对“校本课程”则盲目推崇,搞得“目不暇接”“喧宾夺主”,缺失了对“校本课程”规范化、序列化的科学认同。
一所高品质的高中,在探索和实施课程的丰富性、多元性时,必须纠正并克服以上的极端行为,全力打牢以国家课程为主体的“基础性课程”,这是课程之“根”;努力建构以校本课程为补充的“拓展性课程”,这是课程之“枝”;着力提升以“项目”为标志的“研究性课程”,这是课程的“叶”与“花”。如,天一中学着力构建以学生终身发展为基点,以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为远点的三类“丰富课程”体系。基础性课程以“生长课堂”为核心理念,以完成国家规定教育教学内容、达成国家规定培养目标为评价标准,努力提高“课程”和“课堂”的实施水平;在“拓展性课程”的开发中,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文化传统、教师特长和校友资源,积极倡导“课程种在校园里”“学生生活在书香里”等理念,以人人都有课程选择的“学生社团”为基本平台,促进了每一个学生的特长发展和个性发展;在“研究性课程”中,以“项目推进”为抓手,与高校、高新企业合作为科技特长生建设16个创新实验室,为国际象棋特长生配备棋室、宿舍,为学科特长生特批免修高中课程并配备大学先修课辅导教师等,为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搭建发展平台。正如沈校长所言,“只要有利于孩子的发展,我们应该尽最大的努力”,从而引导学校从升学竞争向办学水平、育人水平竞争转变,整体提升了学校的课程品质和办学品位。
二十世纪末,华中科技大学的涂又光教授曾提出过有趣的“泡菜理论”,即泡菜的味道取决于泡菜汤。虽然泡菜的原料、制作工艺、保存方式等会影响和决定泡菜的质量,但是真正决定泡菜口感风味而又不易为人所模仿的却是泡菜汤。校园好比一个“泡菜缸”,它影响和决定了浸泡其中的莘莘学子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特定的校园有着特定的环境,好的校园环境如同一缸好汤,学生进入这个环境,好比泡菜原料投入汤料之中,时间一长就会发生化学反应,最后形成具有完整人格、健康身心、满腹经纶、能力达标的专业人才。反之,所培养的学生出了问题,如果不是个别现象,就有可能是校园生态环境出了问题,“大染缸”之说并非空穴来风。
来到江苏省天一中学,进门就是“诚”字校训巨石,遍布校园的中草药圃,阵阵清香扑鼻;“天一生水”“金苹果”“凌云亭”等人文景观点缀其间;还有偌大的“映天湖”和大片的树林,湖中有跃动的鱼群,在静谧的湖边和树林的深处,小羊优哉游哉地吃草,天鹅们、小鸭们闲庭信步,柔性的生态校园恰似一个大“泡菜缸”。高品质学校在“为了学校,还是为了学生”的选择上,会不假思索地选择学生利益,他们不以集体利益的名义绑架学生,更不以世俗功利的名义伤害任何一名学生。
校园文化建设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追求与价值创造。校园文化的价值定位受到学校传统、功能地位、时代趋势、领导视野、师资构成和生源情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一所高品质的高中,应当在重视校园硬件建设的进程中强化人文氛围;在价值多样化的进程中保持主流趋向;在社会市场化的进程中保持学术品格;在教育规范化的进程中保持个性的品质;在大众化的进程中保持精英气质;在学科专业化的进程中保持全面素质教育;在行为世俗化的进程中保持高尚人格。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说,“由于一个学校所特有的特性,由那一个学校毕业的学生,在他的脸上就印了一个商标、一个徽章,一看就知道他是哪一个学校毕业的”。这也许是高品质高中的最好诠释了吧。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