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对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些现象的理性思考

时间:2024-05-07

孙孝忠

一、现象分析

现象1:重形式轻内涵——小组合作流于形式,过于追求数学的情境化,教学只求“表面”热闹,教学过于追求手段“现代化”,只为开放而“开放”,探究泛化。

现象2:重过程轻结果——我们的教学从机械的决定性教学转向互动的交往性教学,从注重学生的外在变化转向注重学生的内在发展,从强调学生学习结果转向强调学习的过程。

现象3:重认知轻情感——对学生的探究兴趣、学习态度、科学方法、创造精神以及情感价值观等情意方面的发展缺乏应有的重视和可操作的评价方案。

现象4:重主体轻主导——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对于课堂教学的评价由过去的重主导而轻主体的一个极端走向另一极端,即重主体而轻主导。

二、理性思考

1发掘学生数学学习内在动力,追求数学内涵之美。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上好一节课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课上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受到什么启发,获得哪些发展,而不应该仅仅是为了形式上的需要,不仅仅是为了学生表面上的兴高采烈、其乐融融。调动积极性不是教学目的,调动积极性只是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的手段。过多的廉价表扬会导致学生的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过分的模糊评价将导致学生的知识缺陷和是非不分,大搞物质刺激将导致学生的急功近利和情绪浮躁。

2在探究的过程中关注结果。追寻过程与结果的和谐融合。

教师要准确把握教材,提供有效数学活动的探究过程。数学教学活动过程是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设计的。探究过程是为了再现数学知识建构的过程。让学生有效参与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设计探究活动时,首先要读准教材,准确分析学情,充分利用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找准学生已有的知识。有效的探究活动过程是为解决教学过程中的教学难点服务的。因此我们在设计探究活动时,把握好起点——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和实际生活经验,找准落脚点——所要解决的问题和教学目标。

3关注情感触角,让学生在认知与情感中自由呼吸。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更要重视学生的情意发展状况,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在实践中应以一种整合的思想,针对不同评价内容、目标或场景,选择最优的评价方法。

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是目前教师习惯运用的评价方法,可以采用百分制、等级制等方式。定性评价可以采用等级加评语的方式进行,客观、公正、全面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哪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在哪些方面具有潜能,并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不足和努力方向。

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相结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运用档案袋、成长袋等方法,引导学生记录自己的学习数学轨迹,了解自己学习的发展状况,进行过程评价,体验学习的成功。终结性评价是一种鉴定性评价,它一般不涉及教学的活动,而着重对教学的结果进行鉴定和等级划分,以供优劣筛选。

横向评价与纵向评价相结合。评价主要以学生各自的起点为参照,强化纵向比较,弱化横向比较,倡导每一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通过努力有提高了就是成功。就应该受到表扬。

知识能力评价与非智力因素评价相结合。我们应当认真钻研教材,找出每一课时、每一单元、每一册教材中的知识点。应该分析每个学生的能力状况,从而构建一个知识能力评价系列。同时,要注意对学生学习数学时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意志、习惯、兴趣等非智力因素进行定性的评价。

4处理“两主”关系。追寻主体与主导的平衡。

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体现在培养学生兴趣方面,体现在积极进行学法研究,加强学法指导方面,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自始至终贯穿于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要吃透课程标准,吃透教材,用好教材,“瞻前顾后”地备好每一节课,铺垫练习教师要精心设计,以旧引新,在新旧之间架起桥梁,为学生自学奠定基础,使学生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地实现知识迁移。要使学生不但有兴趣学,而且还会学、善于学。同时要注重教法、学法的研究,进而协调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在课堂上教师应增强学法指导意识,善于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思维方法的训练,通过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使学生由学会过渡到会学。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在正确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同时,必须以科学的态度与方法处理与把握整个教学环节,走出教学中存在的一些误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更加精彩。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