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练习课,怎样上?等

时间:2024-05-07

虞丽敏等

练习课,怎样上?

虞丽敏

一、练习课。需要“你知我知”

练习课的教学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是:必须把握住整堂课的训练目标,弄清楚每一道习题的练习目的。但反思我们对练习课的执教过程,这些练习目的的实施与达成有时并不理想。什么原因呢?

站在教者的角度看,教师对“练习目的”是心中有数的,教学也以达成这些训练目标而组织开展:但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学生面对的是一道道练习题。他们的目标是“会解题”、“熟练解题”,他们并不知道通过练习需要掌握哪些知识,提高哪些能力,难以把握住知识的整体结构,真的是“为解题而解题”。所以这样一来,练习目的的落实与达成就成了教师的“一厢情愿”,学生也就处在了被动面,练习课的效果因此而“大打折扣”了。

所以,对练习课,我们不要一厢情愿,学生也有训练目标的知情权。大到一堂课需要达成的总体目标,小到每一道练习题需要掌握的重点知识、训练提高的技能目标都应该让学生心知肚明,变被动为主动。有了目标就有了前进的方向,“有的放矢”更利于学生对重点知识本质的理解与把握,利于学生训练技能的提高。

二、练习课,需要“中心思想”

小学阶段语文学科中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读书能力、理解能力、语言积累等方面。一篇佳作的学习,不仅仅放在读写之上,更要放在理解与体验层面,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把握文章的灵魂。联想我们的数学练习课,不禁设问:练习课也有“中心思想”吗?能否在引导学生夯实基础的同时,汲取到更高层面的精髓呢?

按我的理解,数学学习中渗透的“思想方法”应是基础知识的灵魂,是数学的精髓。学习数学,不仅获取知识,更需要汲取“思想方法”。所以在知识的新授教学时,“思想方法的渗透”常被我们所重视,但在练习课中却往往被忽略。如果我们有意识地把“思想方法”也落实在应用数学的思维活动上,那么就能在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方面发挥其重要功能,对于学生学习数学、发展能力并开发智力都是至关重要的。为学生的均衡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能。

所以在组织练习的同时,我们要抓住一条巩固知识点的“明线”,亦要抓住数学思想这条具有潜在价值的“暗线”,真正提高练习课的教学收益。

三、练习课。需要“板块连接”

练习课与复习课的教学功能有所不同,虽都有巩固提高的作用,但平时的复习课更侧重于知识体系的构建。受此启发,我在练习课的实践中,尝试把复习课上的“知识整理构建”这一步骤借鉴迁移于练习课:每次在组织练习之后,都要加上一步,引导学生把练习巩固的所有知识点进行分析比较,分类整理,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呈现出清晰的知识条理,串成线,连成块,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这一步骤的实施立竿见影:知识之间的分析比较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本质内涵的理解与把握,对知识点的分类整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系统的构建。

谈课例研究的价值

曹树

课例是课堂的具体化和特殊化,是教师课堂教学“轨迹”的真实反映。课例研究是以课例为载体,以观察为手段、以教学问题为对象、以互动对话为特征、以行为改变为目的的教学研究。探讨课例研究的价值会让我们的教学有比较科学可行的操作指向,对有效性教学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课例研究有助于教学实践理论的创生

关于教学理论,有学者将之分类为“规范性理论”、“事实性理论”、“技术性知识”、“实践性理论”。

规范性理论、事实性理论、技术性知识只具有间接的指导和参考作用,不能直接指导实践。教学研究离不开情景的创设。任何理论只有放置在具体的教学情景中,经过教师个性化的独特理解和解释才能得到实践的运用。而内涵正确的课例教学研究恰恰体现了上述基本思想。它的基本思路是通过“问题——规划——行动——观察——反思和再规划”的循环使教学实践经历“合理化”的过程,“合理化”的实质是使教学实践在理性的“规划”和“反思”之下不断趋于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课例研究的关键就在于通过理性地追问实践对象“是什么样的”来规划实践、解释实践,从而使实践从经验性的直观、直觉层面得到提升。这样,实践合理化的过程也就是实践性理论创生的过程。课例研究,使教师收获的不只是一节课的教学经验,而且还有分析教学问题,解释教学现象的理性知识和眼光。

二、课例研究有助于始终聚焦学生的学习

在教师活动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总是复合交错。无论是教学,还是课例研究,其最终目标是指向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教师“教的怎样”应当从课堂上每个学生的学习实况出发加以考察。因此,当教师在研究“课例”时,就要观察课堂,收集学生的一切“表演”证据,包括:学习动机、学习行为甚至随着课堂节奏变化的思维水平。

三、课例研究有助于指向教师专业发展的互助合作

课例研究以改进教学为目的。教学研究需要教师集体努力,如果一个教师“单打独斗”,游离于集体之外,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达到“优质的课堂”境界。因为不同的教师在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即使是任教同一学科的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情境的创设等等许多方面也可以说尽显个人风采。这是因为每一位教师都是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所以理解到的只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不存在一个人对事物唯一正确的理解。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每一位教师都要超越自己的理解,看到别人与自己的不同理解和别人看到的事物的另外的方面,从而形成更为丰富和更趋近事物全貌的见解。于是,每一位教师的差异就是教学资源,差异就是合作学习的动力和源泉。

教师作为“合作的共同体”实质上分为两种:“合作的共同体”和“自由的共同体”。在教师“合作共同体”中,教师深信他们需要铸造共同的教学观;在教师的“自由的共同体”中,教师期望通过自己的意志构建个性化的教学。恰恰在课例研究中,不仅是个体的教师成为教学研究的专家,教师群体亦超越学科、超越教室、超越学校成为当之无愧的教学研究共同体。正因如此,是课例研究带领教师进入了专业成长的佳境。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