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良好家庭教育要做到三点

时间:2024-05-07

刘毓航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必须是良好的家庭教育与良好的学校教育密切配合的结果。然而,教育工作者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学校辛辛苦苦地教育了一周,难以抵挡家庭消极教育一天。良好家庭教育氛围的形成有很多因素,至少要有以下三点:

(一)重视教育合力的形成。只有当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了合力,我们的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前,家庭教育被各个国家提到了议事日程。在美国、法国、英国、日本、瑞典等发达国家,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把家庭教育纳入学校的日常工作。在法国和日本。16岁以下的学生家长,必须定期参加社区或学校组织的家庭知识培训和考试。在我国的上海、北京、深圳等发达城市,家庭教育已成了热点教育。因此,学校要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和家长开放日,利用现代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观点,全面指导家庭教育。一是指导家长“信任孩子”。孩子是新生力量,相信孩子,就是相信自己。每一个家长,都应该对孩子有充分的信心。二是指导家长“赏识孩子”。孩子是培养教育的对象,不把孩子当宠物,不要剥夺孩子的权利。赏识孩子所作的一切努力,赏识孩子所取得的点滴进步,甚至要学会赏识孩子的失败,让孩子感到家长永远是他的后盾。在提高家长认识的基础上,采取同一的内容,统一的标准来进行教育与评价。学校重在“如何做”,家庭重在“怎么做”。学校和家庭密切配合。以实践为重点,及时反馈,树立榜样,找出差距。再教育,再实践,从根本上克服“教育靠学校包打天下”的被动局面。三是学校、教师要有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学校不应把自身的教育责任转嫁给家长,重在提高教育质量、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从而解放学生也解放学生家长。老师要学会正确地与家长沟通孩子的情况,不能只是报忧、告状,甚至连家长一起责备。各科教师是沟通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主导力量。

(二)营造民主的家庭氛围。俗话说:“愤怒使人愚蠢。”相应地可以说“愉悦让人聪慧”。心理学也告诉我们,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心理机制之一就是认同感,而这种认同首先在子女与父母双方的相互关系中起作用。因为对于孩子来说,父母是日常接触最多的成年人,,他们以求知的眼光注视着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孩子就像一面镜子,既能照出父母的优点也能照出他们的瑕疵。一方面,父母相亲相爱,家庭成员间和睦相处。大家都关注孩子的成长,在其乐融融的环境中,孩子的身心都会健康发展。耳濡目染,孩子也会学会关心别人,富有同情心,尊重父母的辛劳。父母在与孩子友好融洽的相处中也更容易体察孩子的志趣,并能正确地加以引导。为孩子开拓成功之路。另一方面,父母与孩子平等相处。可以消除两代人之间的隔阂。支持孩子发表自己的看法,有助于孩子的思维发育和独立个性的形成,并且从中加深了对孩子的理解,能切中要害,对症下药,对孩子采取更为适当的教育方式。因此,父母要努力让孩子沐浴在一派和谐、文明、健康、宽松的家庭气氛中。培养孩子活泼、开朗、勇敢、进取的性格,培养孩子良好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孩子树立平等、契约、宽容、创新、共生的现代意识,让孩子懂得:要想成才,先要成人。

(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第一,家长不能将孩子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要把孩子的发展同社会责任联系起来,确立远大目标,树立远大的理想。第二,家长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很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往往不顾个体差异,忽视孩子天性,拔苗助长。恨铁不成钢的悲剧时有发生。顾明远先生说:“只有能够适应社会对某方面人才的需求,找到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发展方向,才可能成为人才。”第三,注意教育方法。打骂、溺爱都是错误的,要把孩子当作独立的、有个性的人,平等对待。要解放孩子,让他们自由地发展,自由地成人,不能给他们画框框。第四,关注感情,正确引导,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用爱心化解孩子的消极情绪,给他们指明正确的方法和情绪,帮助其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树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世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教无定法,孩子禀赋各异,父母只有凭着亲子之爱还子女以天性,才能有超乎寻常的理解和发现,将孩子培养成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