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家庭教育:合适就好

时间:2024-05-07

潘文新

人人都希望孩子有一个“好”的家庭教育,教师如此,家长也如此,问题就出在这个“好”字,在每个人心目中都不一定相同。很多失败的家教都是借“好”之名而行“坏”之实的。做正确的事,永远比正确地做事重要。所以家教的错误虽多是“无心”之错,但却更显严重。

相比较家长,教师是专业教育工作者,更具备判定“好的家教”的优势:对孩子来说“好的”就是“合适的”。注意,是“适合”于孩子。不是或不一定是适合于家长,适合于学校与老师。老话常说,教育是创造适合孩子的教育,不是创造适合教育的孩子。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在家庭教育中仍然如此。

所以“我们期望孩子拥有怎样的家庭教育”,是一个很有深意的话题,因为“我们”总是期望着,但这个常常立足于“我们”的期望如果把持不住,就会变成家教应为“我们”服务,使“我们”便利,助“我们”成功,暗地里置换了“主体”。教育的问题大多源于此,家长“恨铁不成钢”,往往是把自己未实现的人生理想强加到孩子身上,其实这是家长自己的人生欠缺而不一定是孩子的。家长过于强化自我,要求子女像自己设想的那样,其实跟医生要求病人该生什么病,该怎样生病,埋怨病人生错了病相类似。这样,不是说教育工作者就不能期望孩子拥有好的家庭教育。而是说教育者更多的是要尊重并帮助家长构建适合他孩子的教育。这种家教的特征是孩子灵魂自由,心灵敞亮,情绪积极,身体健康。‘中国式家教与中国式学校教育一样,都是“尊重”不足、“干预”太过、“主体”错位。这当然有文化基因累积的惯性力量,但市场经济时代的浮躁竞争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教育工作者因职业的训练、专业的素养,毕竟对自身还略有克制和控制,而家长恰恰缺少了这道“理性”的门阀。原始而居高临下的爱、人生补偿的强烈心态、生活压力的感同身受等诸多要素混合发酵,加上教育理念的缺失,会不加节制地冲决家教的底线。从另一种角度而言,中国家教从来就不是“没有”而是“太多”,过犹不及而已。案例上那位来自城郊薄弱学校的C老师,感慨即使是不完全正确的家教也是弥足珍贵的,也是家庭对学校教育的支持,好像给我们一个反证的范例。客观讲这种情况并不典型,不是说这种现象的数量不多,而是说它只是家教问题的“亚种”,是错误家教的“次生灾难”。一般多出现在每个教育段的后半期,如小学高年级,初中三年级,高中三年级;易出现在教育相对薄弱的地区,出现在办学相对薄弱的学校,出现在质量相对薄弱的班级。无论如何,这些家长基本都经历一个满怀希望、不甘失望、最后绝望的过程。叫中国的父母放弃对自己孩子的希望是多么难,中国父母是最愿意为孩子牺牲自己、最能为孩子不惜一切的。但不正确的教育尤其是不正确的家教,使得家长自己由“爱”到“恨”,由“恨”到“怨”,由“怨”到“冷漠”。这真是孩子的和社会的悲剧!

所以教育工作者对家教的期望,不是让家长做自己的助手,亦步亦趋围绕着学校教育教学开展工作;不是把家庭改造为第二学校,系统而规范地实施教育教学;更不是让家长让位,由自己或学校包办代替。在孩子人格的形成、情感的熏染、精神的护卫中,家长自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应寄期望于家教给孩子一份完整而纯粹的爱,不管是什么样的家庭结构,不要让孩子情感上欠缺,情感上“再穷不能穷孩子”;不论是什么样的孩子,都给他无条件的爱,不论他健康还是残缺、聪颖还是愚驽,对家庭都是最可爱、最珍贵的。我们期望家教给孩子一个自由而宽松的心灵港湾,尽管社会竞争激烈,生存成本巨大,但绝不以牺牲个性人格、当下幸福和可持续发展为代价。“拔苗助长”是意愿与动机相差最大的教育,“杀鸡取卵”是投入与产出最不“长线”的抉择。家长也要有“教孩子三年,为孩子想三十年,为民族想三百年”的眼光和气度。给孩子心灵以空间,给孩子眼睛以世界,给孩子选择以自主,给孩子答案以多元,给孩子志向以天空。教育者最高的难题是克制自己,让孩子来做,按规律来做,而不是必须按自己的看法、想法来做,或干脆冲到前台代行其事。担当教育责任的人,也有一种“权力的原罪”,没有限制的教育权力同样具有无限膨胀和扩张的天性。教师如此,家长也是如此。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