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落实“双减”政策做好小学数学教学“加减法”

时间:2024-05-07

☉韩 筱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初步阶段,同时也是学生学习习惯、思维发展的起点。教师构建深度教学课堂、推动“双减”政策落地,能够最大程度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深度学习,发挥数学教学的重要作用。在新时代背景下,做好数学教学“加减法”,就是要抓住“双减”政策的核心要求,“减”轻学生实际负担,“加”深学生知识理解,构建有内容、有深度的现代化数学课堂。教师必须在“生本位”思想指导下,对授课模式进行探索,从多个角度入手,为学生能力素养同步发展创造便利条件。

一、在数学课堂上突出学生主体性

(一)小组合作探究,激发学生自主意识

小组合作探究法强调学生群体的互助合作,将小学生作为教学课堂主体,在实践和探究中,深化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认识和理解。由于部分教师在授课时过度强调教师带教和主导作用,缺乏小组合作教学的尝试,导致数学教学课堂呈现出缺乏互动、缺乏思考和讨论空间的现象,影响学生学习深度和数学思维的培养。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必须发挥小组合作探究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回归课堂主体地位,在有限课堂时间中拓展学习深度,推动“双减”政策的不断落实。

以《负数》的教学为例,本课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负数、掌握负数的含义、写法和读法,并能够结合负数知识内容解决实际问题。六年级学生初步接触负数知识,对数轴运用不熟练,容易出现疑难问题。为进一步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加深学生对负数知识的认识,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重要作用。首先,将学生划分为负数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对生活中与负数相关的情景进行讨论,整理出关于负数含义的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找出课本对负数定义、含义的标准论述。其次,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课后题目,结合数轴进行自主探究。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对不同小组出现的问题进行解答,帮助学生熟悉数轴含义和用法,实现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机统一,在浓厚的合作学习氛围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构建翻转课堂,加深学生知识理解

翻转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分享式学习的科学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具备广泛运用空间。在“双减”背景下,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受到学校和教师的广泛关注,为进一步做好数学教学“加减法”工作,发挥“双减”政策重要作用,教师必须突破传统教师主导式教学课堂的局限性,充分调动小学生在分享预习内容、学习方法和思路上的自主性,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翻转课堂,扮演好引导者的重要角色,在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提高数学课堂的科学性和学习深度。

以《圆的认识》的教学为例,本课要求学生掌握圆的定义、特点、画法,初步感受圆的直径与半径之间的关系,为后续探索圆的周长、面积等内容奠定知识基础。小学生对圆的图形较为熟悉,但对圆的理论知识缺乏深度了解,从这一实际出发,教师可以充分发挥翻转课堂的重要作用,让学生互相分享自身学习和探究成果。例如,教师要结合圆这一知识模块的综合性特点,提前为学生布置预习任务,鼓励学生结合课本和教辅资料,对圆的定义、画法、对称轴数量等要素进行了解,形成简单的学习报告,在第二天上课时上讲台与同学进行分享,不仅要突出知识要素,更要突出自主预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疑难点,为教师调整教学方案和重点内容提供依据,在突出学生主体性的同时加深学生的知识理解[1]。

二、在数学课堂上延伸知识内容

(一)运用信息技术延伸课堂内容

延伸课堂学习内容有助于形成关于某一知识点的全面认识,是提高课堂学习深度和广度的重要途径。在“双减”政策背景下,要减轻小学生学习负担,教师必须在有限学习时间内加深学生知识理解,延伸学习内容,提高学生面对综合性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学习能力。信息技术是延伸课堂学习内容的重要媒介。在信息技术时代,教师必须充分发挥网络教学资源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将教学微课、慕课等作为教材和教辅材料的重要补充;另一方面,利用多媒体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象化,构建科学、直观的数学高效课堂。

以《数学广角——数与形》的教学为例,本课要求学生结合实例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在练习和实践中总结解题思路,探索数学规律,运用规律解决实际数学问题。六年级学生对数学模型具备一定学习基础,但是,由于本课知识涉及数字和图形,内容较为复杂,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上存在较大困难。从这一实际出发,教师可以从信息技术的创新运用入手,首先带领学生熟悉课本内容,在分析课例的过程中总结出本课用到的数形结合思路。然后,结合具体问题情景,为学生播放一段与数形结合相关微课视频,让学生在记笔记、补充课本知识的过程中对问题情景进行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式。教师在学生自学过程中进行引导、解决具体疑难点,实现学生学习深度和广度的延伸。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设备在呈现知识方面的价值,将数学模型以动态形式呈现出来进行分析和学习,在抓住学生注意力的同时深化学生知识理解。

(二)运用生活化教学法延伸课堂内容

生活化教学法以学生生活经验为依据,以生活化问题、生活化教具和具体的生活情景为媒介,倡导建立起学习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课堂学习深度和有效性。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对部分抽象化的数学知识缺乏理解和体验,教师在授课时要充分调动小学生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带入到具体的生活情景或相关问题中进行理解,将知识运用起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意识和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落实“双减”政策在数学教学中的引导作用。

以《位置和方向(二)》的教学为例,本课要求学生根据距离和方向确定不同对象的位置,并能够借助数学工具绘制路线图,发展学生空间观念,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小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位置与方向,但是,对背后的数学理念缺乏认知,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将小学生生活经验调动起来,在教室中模拟判断方向和位置的生活情景,烘托浓厚的生活化数学学习氛围,让小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讲台、教室门、读书角等位置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教学,降低学生理解和学习难度。除了生活化情景的模拟以外,教师还可以借助相互衔接的生活化数学问题拓展学生思路,做好问题预设工作和课堂提问设计,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经验进行判断和解答。最后,教师还可以关注生活化教具的作用,将一幅地图或公交路线图带进教室,以此为依据进行知识讲解,深化学生对方位关系的理解和记忆。

三、在数学课堂上践行趣味教学

(一)发挥游戏教学法的辅助作用

小学生对游戏活动具备较高的参与意愿,运用游戏教学法能够最大限度集中学生课堂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探索兴趣。由于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拘泥于传统授课模式,脱离小学生学习兴趣构建数学课堂,导致学生难以在有限学习时间内获得深入的知识体验,影响实际教学效果。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从游戏教学法的创新运用入手,立足核心素养目标和数学教材,发掘游戏设计的切入点,在参与过程中减轻学生数学学习负担,加深课堂知识理解[2]。

以《百分数(二)》的教学为例,本课要求学生以折扣、税率等为媒介,掌握百分数的不同运用情景和计算方式,培养学生数学题目阅读和分析能力以及计算水平。本课涉及数学规律和公式较多,特别是存在较多“单位一”未知的情况,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百分数知识的运用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以数学公式为主要内容的游戏活动。首先,带领学生熟悉课本知识,明确百分数在打折、提价、税率、利率、成数等方面的不同运用情景,总结出不同情景下的常用公式。在此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公式与情景的匹配游戏,教师描述情景,小组回答相应的公式,正确率最高的小组获得胜利,通过这种方式,在有限课堂时间内获得最好学习效果,辅助“双减”政策落地。

(二)发挥课堂实践活动的辅助作用

由于部分教师在构建数学课堂时重视知识技能的培养和渗透,忽视学生实践能力、数学思维的持续发展,导致部分数学课堂呈现出不全面、不科学的问题,影响学生课堂学习深度和有效性的提高。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可以充分抓住教学实践活动的辅助作用,通过竞赛活动、探究活动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多思考和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以《扇形》的教学为例,本课要求学生认识弧、圆心角以及其对应关系,明确扇形的特征和与圆的关系,进一步感受数学文化中的图案美。由于本课知识具备一定综合性,是圆这一模块的延伸内容,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实践活动的自主性,为学生设计一个以圆与扇形为主题的实践活动。首先,教师需要结合相关教具或课件,对圆心角、弧等相关知识进行讲解,夯实学生参与活动的知识基础。然后,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画出并剪下完整的圆形,结合课程实例进行实际操作,剪出不同大小的扇形进行对比观察,在实践和动手操作中获得关于本课知识的清晰、完整认识,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四、优化数学作业的创新设计

(一)关注学生知识基础,优化作业层次设计

由于小学生在知识结构、学习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面对统一的作业内容容易出现不同学习困难,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家庭作业时,必须依据学生个性差异,关注不同学生的能力层次,做好作业内容和难度的优化设计工作。这样既可以结合不同学生的数学水平,对作业内容进行层次划分;又可以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作业的权利和空间,从而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有所得,切实减轻小学生学习负担,提高作业布置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以《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教学为例,本课是对比例知识的进一步延伸,要求学生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含义和意义,能够在具体情景中判断比例关系,提高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由于不同学生对比例知识的接受度不同,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为学生提供如下三个层次的内容,突出学生在数学作业布置环节的主体性。(1)对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知识进行复习巩固,阅读教材并将课堂上出错的题目进行整理和回顾,找到错误原因、写出正确答案;(2)在简单复习回顾的基础上,自主选择3 ~5 道不同类型的题目进行巩固训练,对下节课内容进行简单预习;(3)在正确判断比例关系的基础上进行计算题的尝试,整理做题思路和经验,形成关于比例知识的全面认识。通过这种方式满足小学生个性化数学学习诉求,提高学生能力水平。

(二)关注学生年龄特征,优化作业形式设计

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重、兴趣爱好广泛,传统的题海式作业布置方式既不符合当前“双减”政策的核心要求,又脱离小学生学习兴趣和心理生理特点,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同步发展。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从优化作业布置形式入手,抓住实践类数学作业、探究类数学作业、特色数学作业等内容,适度控制书面作业比重和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全面推动“双减”政策的落地[3]。

以《圆柱》的教学为例,本课要求学生掌握圆柱的构成、特点、侧面积公式和体积计算方法,公式多、计算量大,是六年级数学的重难点内容。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圆柱的掌握情况,教师可以发挥实践类数学作业的重要作用,鼓励学生根据课本知识点制作出相应的圆柱模型,自主测量数据,计算其侧面积与体积;还可以发挥特色作业的重要价值,鼓励学生将圆柱的形状、拆解图画在白纸上,将不同部分的面积计算公式摘抄在上面,形成“圆柱图形手抄报”,辅助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和记忆,提高数学作业布置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五、结束语

小学生正处在积累数学知识、塑造数学思维的关键时期,在“双减”背景下,数学教学课堂不仅要突出知识技能要素,更要关注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同步性,做好“加减法”,为学生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教师既要突出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又要关注课堂教学内容的向外延伸;既要发挥趣味教学法在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上的积极作用,又要调整数学作业的布置形式,为学生创造相对自主的学习空间,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同步发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