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融入生活元素

时间:2024-05-07

☉石林勇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以数学知识解释数学知识是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教师需要注重数学知识的呈现方法,应做到借助合适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如在数学课堂上融入生活元素。在上述方法的辅助下,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数学学习兴趣、降低数学学习难度、实现数学知识的具象转化,这对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有重要作用。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生活元素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在小学阶段开展数学教学,教师普遍面临的一个难题是学生的注意力无法集中,而出现此难题的原因之一便是教师的授课过程或授课内容学生不感兴趣,进而导致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听取教师的讲解后,便被其他有趣的事物吸引了注意力。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授课中有效引入生活元素便可使情况得到改善。在生活元素的融入下,数学知识不再是枯燥的数字,而是充满生活内容的知识,而这对学生有更大的吸引力,易于实现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目的。

(二)降低学生数学学习难度

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普遍存在着难理解、难掌握的情况,认为数学知识的学习难度较高。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未发展完全,在对抽象知识的认知上存在不足;另一方面是教师在知识讲授时,没有实现对教学方法的有效运用,导致数学知识的呈现存在问题。对此,教师可以借助对生活元素的运用,帮助学生降低数学知识的理解难度,同时也让数学知识以生活化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便会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有效理解和掌握。

(三)实现数学知识具象转化

对于数学学科而言,抽象化的知识内容是其特点,且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便是对自身抽象思维能力的锻炼。而对于小学生来讲,在抽象思维尚未得到完全发育时,教师需要借助生活元素的融入,对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具象转化,以此帮助学生从数学知识的抽象认识转变为具象认识,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1]。同时,经历知识由抽象到具象的转化,对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也有很大的帮助。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生活元素的措施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活数学课堂

在数学课程中,为了实现生活元素的有效融入,且能够被学生接受,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了解,掌握学生学情,以此确保生活元素与教学的完美融合。同时,在此基础上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以情境激活数学课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知识学习。

以小学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一)》中的“轴对称”知识为例。在本次课程的学习中,学生需要认识对称轴,并判断什么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对此,教师可借助生活元素的引入,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实现对数学课堂的激活,实现对学生注意力的有效吸引。在创设情境时,教师为学生展示了许多生活中常见的轴对称图形,如交通标志、车标设计、京剧脸谱等。

在上述生动的生活元素的吸引下,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有了想要认识、想要学习的欲望,这样教师在进行后续教学时便可实现对课堂的激活。基于此,教师以上述生活元素为例,带领学生探索轴对称的知识内容。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沿着轴对称图形的某一条线进行对折,图形的两侧就会完成重合,而此发现也是学生判断什么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的重要方法。比如某红色交通标志,对其进行横向对折或纵向对折,对折后的图形都能完全重合,说明该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生活元素的引入,让轴对称的知识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且学生可以借助对生活元素的认识和实际折叠,进一步认识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并将认知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作为判断是否是轴对称的标准。在这种趣味性的数学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很难被其他事物影响,进而可以实现对轴对称知识的有效学习和掌握。

(二)组织生活实践,丰富教学活动

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有充分认知,教师还会采用组织生活实践的方式,丰富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生活中感知数学知识,增加数学学习体验,进而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有效认知。在组织学生进行生活实践时,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图形的折叠,展现生活元素,二是让学生在课后对生活进行观察,搜集生活素材[2]。

以小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长方形与正方形》中的“四边形”知识为例。在认识“四边形”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完成对四边形的认知,掌握四边形的特征,并借助生活实践体验感知生活中的四边形,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一幅由各式各样图形组合而成的图画,图画中有三角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等。其次,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并让学生找到图画中的四边形。学生发现图画中,房子墙体是长方形、广场是正方形、树干是长方形。在完成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基础认知后,教师让学生运用草纸尝试折叠长方形与正方形,以此判断学生是否实现了对长方形与正方形的掌握。在明确学生已经实现对本次课程知识的熟练掌握后,教师为学生预留了生活观察作业:通过对生活的观察,找到并记录下生活中都有哪些场所或事物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在学生提交的作业中,教师发现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很细致,对长方形与正方形在生活中的运用涉及许多方面,如长方形有冰箱侧面、茶几、衣柜、阳台、学校围栏、超市大门等,而正方形有地砖、魔方、礼品盒、墙体插线板、方形饼干等。

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生活实践,既可以有效加强学生对四边形知识的认知,也可以提高学生对生活实际的观察能力,这对学生而言有助于促进自身数学学习能力的增长,逐渐实现数学抽象思维的增强。

(三)结合生活问题,引入数学新知

俗话说:知识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特别是应用性质较强的数学科学,学生在完成数学知识的学习后,不能将知识的掌握停留在教材中,应学会借助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有效掌握。对此,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教师可以从生活问题入手,引入数学新知,引导学生对新知识进行思考和学习。

以小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长方形与正方形》中的“周长”知识为例。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完成对周长含义的掌握,学会计算简单周长。对此,在实施教学活动时,教师将结合生活问题对数学新知进行引入。首先,教师在课程开始时,给学生设置了需要思考的问题:如何对校园中主花坛两侧的方形花坛的周长进行计算呢?学生在完成知识的学习后,需要对此问题进行解答。基于此,教师与学生进行问题互动:什么是周长?如何计算周长?周长有着怎样的作用?这些问题不仅涉及对周长知识的认识,也涉及周长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在互动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以帮助学生实现对周长知识的掌握。有学生认为“周长是图形周围的长度”,还有学生认为“周长是图形一周的长度”等,实际上两位学生对周长的认知都有正确和出现偏差的地方,所谓周长是指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根据定义可知,在计算周长时,需要确保图形是封闭的,而后确定一个点,并以起始点开始,沿着图形的边进行周长测量。在生活中,我们也会经常运用周长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如测量门的高度和宽度,以确保门的框架与墙体框架相吻合;如定制窗帘,需要知晓长度和宽度等。在课程的最后,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完成对课程开始时提出的问题的解决,即计算出主花坛两侧方形花坛的周长。

通过对生活问题的引入,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对周长知识的认知与理解,加强学生对周长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对数学新知识的认知与掌握。

(四)运用生活语言,解释数学语言

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学生会发现数学学科有独立的语言体系,即数学语言的抽象性。而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讲,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强,在理解数学语言的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有效理解,让学生对数学语言有一定的认知,教师可以通过生活语言的运用,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进而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解释数学知识、分析数学问题的能力[3]。

以小学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百分数(二)》中的“折扣”这部分知识为例。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教师的讲解完成对“折扣”含义的理解,认识原价、现价、折扣之间的关系,并学会运用所学折扣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基于此,为了让学生对“折扣”这一概念有更为生活化的认知,教师需要运用生活语言解释“折扣”的数学概念。具体来讲,在教学中,如果教师直接将折扣的含义告诉学生,即买卖货物时按原价的百分之几计价。此概念对学生来讲,直接按照字面意思理解会有些难度,这时,教师需要将其转化为生活语言,即在购物中,降价出售的商品,叫做打折销售,也就是俗称的“打折”“折扣”。如原商品打九折是指,该商品按照原价的九折,也就是90%出售,如果商品是按七五折销售,则是指该商品按照原价的75%出售。通过上述形式的语言转换,学生在理解“折扣”这一概念时,便会容易许多。

因此,在带领学生认识和学习数学概念时,教师需要做好数学语言的转换,利用生活语言对数学概念、定义进行解释,这样,学生才能调动自己的思维、激活生活经验,进而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有效理解。

(五)布置生活作业,巩固数学知识

在知识的学习中,实现对知识认知、理解,是掌握知识的第一步,而借助作业的布置,实现对知识的巩固理解,是掌握知识的第二步。因此,在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为了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巩固,教师可以借助布置生活作业的形式,帮助学生实现对数学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做到对数学知识的内化掌握。

以小学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三课《统计与概率》一课为例。在本次课程的学习中,学生主要应根据所学统计与概率知识解决问题,对此,教师为学生设置了不同形式的生活作业,学生需要借助作业的完成,实现对数学知识的巩固学习。

生活作业形式1:结合学生喜欢观看动画片的特点,教师要求学生记录下动画片的播放时长、每次广告出现的时间,并计算出广告在动画片中出现的概率。该生活作业需要学生根据自己喜欢观看的动画片进行完成,主要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力。

生活作业形式2:根据张大爷家菜地种植蔬菜的比例(韭菜种植占5%,芹菜种植占15%,黄瓜种植占20%,西红柿种植占60%),解答相应问题。

问题(1):从扇形统计图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问题(2):现在已知张大爷一共种植黄瓜100m2,那么可求得菜地的总面积是多少?

问题(3):菜地中西红柿种了多少平方米?

生活作业形式3:自主选择统计主题,进行相应的统计信息说明,通过自主设计的统计图,求得相应的结果。统计主题应围绕生活中的事件开展,如水果不同月份的销售量、不同时间快递接收频率等。

通过上述三种不同形式的生活作业,学生对统计与概率部分的知识内容会有清晰的认知,并能够学会运用统计与概率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对学生而言,不仅强化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巩固掌握,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对生活的认知,能够实现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的有效结合。

综上所述,在促进生活元素与数学教学融合时,教师应从学生是否可以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有效认知入手,借助对创设生活环境、组织生活实践、结合生活问题、运用生活语言、布置生活作业五种不同教学方法的应用,实现生活元素在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融入,引导学生利用生活元素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有效认知,进而有效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实现学生数学水平与数学能力的提升。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