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具身认知”视域下小学数学游戏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

时间:2024-05-07

☉张雪梅

“具身认知”视域下的教学,是与新时代教育相呼应的高质量教学。在“具身认知”视域下,教师所开展的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自身感受,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多样的“身体感受”与“身体体验”来接触数学、了解数学、爱上数学。这一点恰恰与新时代教育所高举的“立德树人”这一育人理念相符合,在注重学生的自身学习感受与自身学习能力塑造基础上,开展有效学科教学,让教育真正摆正“学生”这一主体的地位,转换教学认知、提高教学质量。由此可见,“具身认知”视域下开展的教学,正是新时代教育的高质量教学的具体呈现与典型缩影。因此,基于这一理论,小学数学教师需要认真思考何为“具身认知”,并且在该视域下为学生开展多样化的数学教学课程引导,注重学生的学习感知与身体体验,而不再是一味采用刻板的教学理念、单一的教学方法、固定的教学思维,让学生在新的体验中逐渐焕发对数学的热爱。如何加强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感,就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成长与数学学习进程进行综合性探索,尽可能让学生从多种数学学习方式中感受到丰富的学习体验,从而带动心理认知的塑造,加强对数学的热爱与理解。对于小学生而言,最能够收获学习体验感的教学方式就是游戏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开展游戏,不仅可以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激发学习热情,还可以让学生增强学习体验。在游戏中,学生可以尽情投入,通过实际的身体动作来获取身体感知,从而带动心理感知、激活大脑思维,对游戏中所涉及的数学知识进行深入的探索与思考,从而在主动参与游戏的同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因此,为了达到上述目标,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思考、严谨计划,为学生设计多样化的数学游戏课程,实现在“具身认知”视域下开展有效的数学教学。

一、在“具身认知”视域下开展数学游戏教学的优势分析

(一)游戏体验感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探究兴趣

当教师在课堂上提到“开展小游戏”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会立即作出积极的回应,这就意味着学生非常喜欢借助游戏的形式开展对数学知识的探索。这一点与学生自身的成长阶段特性有着密切联系。小学生正处在对多样化、丰富性的事物有着强烈好奇心的成长阶段,且这一阶段他们对于趣味性较强的事情都会抱有热烈的探索欲,而游戏恰好囊括了上述的特征。因此,游戏教学就成为了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模式之一。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更倾向于通过游戏实现对知识的理解,这是因为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往往处在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难以得到自主探究学习的目的。他们只是为了完成教师所安排的“硬性”学习任务而不得不接受课堂教学。这种学习是消极的、低效率的。而在游戏教学过程中,学生却可以掌握游戏的主动权,从而抱有热情进行知识的探索研究。因此,教师让学生通过多样的游戏,获得多重游戏体验感,能有效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

(二)数学游戏课程可以塑造学生的主动学习探究意识

目前,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而言,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学生在课堂中体现的“主动探究意识”极其不明显。相反,学生在习惯了教师的传统授课模式情况下,所体现出的学习状态往往是麻木的、被动的。这种状态并不利于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与数学能力塑造,也不利于教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因此,想要让学生实现有效率、有质量的优质学习,教师就需要让学生掌握课堂的主动权,引导学生实现自主学习、独立探索,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让自主学习意识在后续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让学生能够不断积累属于自己的数学学习经验与技巧。因此,游戏课程的开展,可以让学生在掌握游戏主动权的基础上,实现对知识的深入思考探究,一旦调动起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与欲望,就意味着教学已经成功了一半,后续的引导也会更有效果。

(三)丰富的身体感知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发现一个非常典型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质量看似很好,但一旦回归到课后复习之中,就会暴露出多种多样的问题,且同一类型的知识点或者是题目,无论教师反复讲解了多少遍,学生的理解效果仍然不尽如人意,甚至不少学生会出现对知识点的陌生感,这种情况导致很多教师都感到教学的无力与沮丧。实际上这种情况的出现就意味着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并不深,大部分学生仍旧处在较浅理解的程度上。而想要改善这一现象,凭借教师反反复复的讲解并不能获得有效的结果。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游戏的开展来达成这一目标。在游戏中,学生可以获得丰富的身体感知,而“具身认知”概念提出的就是“身体感知可以带动心理认知”。因此,在身体丰富的感受引导下,学生的内心认知也会得到提升,大量的身体感受可以激活内在的理解,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更深刻、更透彻地掌握吃透数学知识。

二、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及问题探索

(一)学生对待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习机械化

目前,学生存在对待数学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学生普遍缺乏有效学习的方法,学习机械化,缺乏自主学习和探索精神。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教师所传授的教学内容及学习方法,并没有对数学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兴趣和爱好,只是在机械式地学习及完成学习任务,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大大降低。学生对待数学学习的态度也是排斥和懈怠,甚至是草草了事,应付功课。学生的数学学习,在根本上得不到保障,学习效率也大打折扣[1]。

(二)教师使用的数学教学方式单一、固化严重

教师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教学缺点,即教育教学方法固化单一且局限,教学计划设计刻板套用,部分教师存在思想和观念上的滞后,深受传统或固定思维的影响,使得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观念无法吸收接纳,仍然秉承着传统教学观念进行教学,导致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且固定,学生学习也深受其影响,不利于学生全方面发展和成长。首先,教师要与时俱进,顺应时代的发展和教育要求,不断丰富自己、完善自己,在不断学习中使自己成长,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其次,要把握教育理念下开展教育教学的机遇,形成更为有效、科学、合理的教学对策,加以实践应用,摒弃单一固定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

(三)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未得到彰显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是教育的主体,学生是受教育的群体。教师是知识的灌输者,教师站在自身立场考虑问题和思考问题,而很少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所以学生往往只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被动接受学习,并没有机会积极主动去参与学习和思考探究,教师讲什么就做什么,学生的思维、行动受限,学生没有过多的机会进行感知和体验,难以在直观上产生数学认知,因此也就无法享受到自主探究带来的收获和喜悦,学生只是被动学习的群体[2]。

三、在“具身认知”视域下开展多样化数学游戏教学的对策探究

(一)借助“探究式游戏”课程,推动学生塑造自主思考意识

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会发现学生只是在刻板接受知识,没有深入地思考、理解知识这一情况。因此,教师需要借助有效、有趣的游戏来推动学生尝试思考,且游戏的探索性越强、内容越有趣,学生的探索思考意识就越容易得到塑造培养。且趣味性较强的游戏更容易激发学生的课堂探究热情,推动学生融入到课堂学习氛围之中。因此,教师可以尝试为学生设置“探究性”趣味游戏课程,让学生通过一些看似简单,但却内含深意的游戏进行探索,在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后,让学生针对游戏开展探究并且在探究过程中感受到探究的乐趣与成就感,从而在后续的学习中更加愿意进行自主思考。

(二)借助“合作式游戏”课程,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游戏的开展可以帮助学生实现独立探索习惯的养成,也可以借助“小组合作”模式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点的深入理解,且合作式游戏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在互相搭配、互相协作的过程中实现思维碰撞、意见互换,从而促进学生之间互相学习,让每一名学生都可以从组员的身上学习到优点。合作式游戏可以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深入挖掘知识点的内涵,从而实现对知识点的深入理解,而不是刻板接受知识却不知道所学的知识真正意义在何处。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合作式游戏”课程,如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之后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搭建模型材料,这些材料可以是不同形状的积木,也可以是简单的小工具,如牙签、吸管、摁钉、曲别针等等,让每个小组自由选择搭建材料,之后要求学生搭建“最坚固的建筑模型”,让学生将所选择的材料加以使用。在合作搭建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发现四边形的稳定性较差,而三角形的稳定性最好。但是,三角形不容易成为良好的“地基”。这一过程就可以让学生充分理解四边形、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这种理解效果要远超过教师的课堂讲述。

(三)借助“情景式游戏”课程,加强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所谓“具身认知”理念,主要关注的就是学生自身的身体感知,让学生能够真正投入到游戏之中并且获取丰富的身体感知,才能带给学生心理认知的调动效果。因此,教师在设置游戏时,需要关注到游戏是否能够带给学生真实的体验感,还需要关注到该游戏是否能够帮助学生塑造一定的数学能力。我们知道数学是一门工具性较强的学科,无论是处理实际问题还是应用于日常生活,数学的地位都是不可取代的。而教师需要让学生将所学的数学应用起来,加强学生的数学应用实践能力,这样才能使得学生的数学学习有价值意义。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情景式游戏”,让学生在情景中增强身体感知,进而塑造实践能力。

(四)借助“竞赛式游戏”课程,塑造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

“竞赛式游戏”是课堂游戏的一种,其特殊性就在于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好胜心来促进学生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把握,还可以实现适当的思维拓展与能力塑造。小学生正处在好胜心强的成长阶段,这一阶段学生非常渴望通过“成功”来展示自我,与此同时还可以塑造自身的自信心。竞赛式游戏可以让学生在充分参与竞赛的过程中,获取丰富的身体体验与心理体验,达到“具身认知”的要求。例如,教师可以为全体学生设置闯关式游戏,每一关有学生回答正确即为过关,回答正确的学生会根据所回答的问题难度加以计分,最终计分最高的学生获胜。问题的内容可以涉及学生所学的计量单位换算、几何图形变换等等,这些游戏内容最好能够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产生联系,并带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挑战性,让学生能够通过游戏实现思维发散,从而塑造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达到游戏教学的目标。

四、结束语

“具身认知”视域下开展小学数学游戏课程教学,可以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游戏体验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让学生发现数学“好玩”且能够被数学的“好玩”特征所吸引,在“玩”的体验中实现对数学理论知识的深层次理解。相较于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游戏课程教学更容易让学生投入其中,让学生在摆脱“填鸭式”的“离身”学习模式基础上,真正打开数学世界的大门,感受到数学的魅力,能够通过教师的引导来进行自主思考探究,获取更多的数学学习经验与知识,为后续的数学能力塑造与水平提升提供有力保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