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数学深入学习

时间:2024-05-07

☉张冉珺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在追求高质量、高效率的数学课堂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让他们在兴趣的促使下学习数学知识,能够主动思考,并随着思维的深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设计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能力,使他们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思维不断发展的过程,促进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发展,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核心素养。

一、设计多样化的教学环节,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多样化、趣味性的环节能够使他们集中精力,思维活跃起来,对于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教材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开展教学,让数学课堂成为启发学生思考、引导他们深入学习的场所,让他们走进数学、感悟数学,不断提高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设计多媒体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多媒体和小学数学融合到一起,可以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使枯燥的数学知识生动起来,让学生喜欢上数学学习,深入探索多媒体课件中的知识,在多媒体直观情境下激发学习动力,主动投入到数学知识的探索中,促进他们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提高。运用多媒体开展教学,教师要从教材内容出发,从多媒体素材中选择趣味性的内容,让学生能主动进入到学习中,在兴趣引导下进行数学知识的深入探索。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把教学内容设计成动画形式,把小数点设计成一个有趣的卡通小人形象,用鼠标点击一下,卡通小人向前或向后变换一下位置。通过观看生动形象的动画内容,学生掌握了小数点的位置不同表示的数也不同,即向前一位移动小数点,小数缩小十倍,向后一位移动小数点,小数扩大十倍。通过趣味性的学习,学生认识了小数,会读、会写小数,深刻理解了小数的意义,意识到小数点的重要性。[1]

(二)开展动手操作,加深数学感悟。动手操作是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经常采用的一种方式。动手操作是学生搭建直观思维和抽象思维的桥梁,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掌握数学算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让他们根据操作活动进行积极思考,在思维活跃的状态下获得深刻的学习感悟,掌握数学知识的本质。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设计操作活动,给学生准备一些小木条和图钉。在操作过程中,学生利用图钉把四条小木条首尾连接,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抓住平行四边形的两边移动,把图形变成一个长方形,利用已经掌握的长方形面积公式来计算。通过操作活动,学生理解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并能用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也在学习中获得了更多的学习感悟。

二、利用问题进行引导,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让他们能更深入地思考,在教学环节,教师需要利用问题来实现师生的互动交流。在让学生探索教学中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利用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把解决问题作为学习目标,增强学习目的性。在分析问题时,学生能通过阅读教学内容抓住重点数学知识,结合例题的解法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并从解答问题中获得学习动力,促进深入探索。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立足教材,先用简单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性,然后逐步加大问题难度,让学生体会到挑战的乐趣,能够主动分析问题,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小数的乘除法》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你能用学过的知识来算出0.6×5 的得数吗?你是怎么算的?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会用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进行尝试,他们通过列竖式计算出结果,但对结果的小数点要放到哪产生了疑问。在求知欲的推动下,学生会认真分析教学中的例题,通过观察和思考掌握:计算小数乘整数时,一般可以先按整数乘法算,再看因数里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数出几位,并点上小数点。通过教师的问题引导,最终让学生发现问题,使学生思维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主动学习和思考中能快速对新知识分析和思考,抓住重点内容进行分析,大大提高了学习能力,能有效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2]

三、开展自主探究,发展数学思维

在新课改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在主动学习中掌握数学知识,通过主动思考掌握教材中的内容,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时,教师可以在预习环节、课堂教学环节、复习环节来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所学内容,为发展数学核心素养打好基础。

(一)注重预习环节,明确学习目的。预习环节是学生进行新知识学习的第一步,通过预习,学生对要学习的知识有了初步了解,并能利用掌握的知识进行自主学习;对于重点内容要做上标记,使课堂学习有更强的目的性。在预习过程中,教师还要注重学生的预习效果,通过指导使学生掌握有效的预习方法,高效完成预习内容。针对学生的预习效果,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学生给出针对性的指导意见,让学生能够解决预习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他们的预习能力,为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打好基础。

(二)开展探索性学习,掌握知识的本质。在课堂学习环节,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学习能力,给他们充分的空间进行探索。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也是学生理清思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他们从发现疑问,经过深入探索知识,最终过渡到对知识的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这个学习过程是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的过程。在探索性学习中,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指导,让他们能清除自主学习上的障碍,不断在学习上取得新的进步,掌握知识的本质。在探索过程中,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他们取得的成绩进行评价,让学生能清晰认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缺点,对有问题的地方进行深入探索,进而提高探索能力。

(三)注重复习环节,巩固所学知识。学生学习新知识后,短时间内的记忆比较深刻,随着时间的延长,有的知识会逐渐遗忘。因此,复习环节在学习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通过复习,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深刻的了解,针对不理解的知识进行再次探索,在查漏补缺的过程中促进对知识的深化,在思维深入发展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的知识。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复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用画知识结构图的方法进行,通过知识网络直观看到知识间的联系,加快对新知识的内化,促进知识网络的形成和发展。通过复习,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越来越多,有助于提高探究能力。[3]

(四)加强学习方法指导,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离不开正确、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在培养学生学习主体意识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习方法进行指导,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掌握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类比思想等思想方法,在遇到数学难题时,能够大胆尝试用不同的数学思想进行分析,顺利解决这些问题。通过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根据所学知识有意识地运用恰当的数学思想方法,借助数学思想方法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提高学习能力。

四、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发散思维

在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合作学习、合作讨论来完成学习内容。在合作探索过程中,学生能够把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经验和小组其他成员的学习方法结合起来,找到值得借鉴的地方进行学习,使探索能力获得提升。在合作学习中,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思路都不相同,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能够接触到多种分析问题的方法,有助于促进发散思维的发展,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在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让每个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学习,通过合作完成学习内容。在讨论环节,教师要让学生养成积极发言、认真倾听、深入思考的好习惯,通过每一次的合作学习都能获得提高。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推导公式,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先画出一个三角形,然后利用量角器测量每个角的度数,然后把三个角的度数加起来。通过记录和比较小组成员记录的数据,可以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然后,小组成员剪出一个三角形,把三角形上的任意两个角剪下来和另一个角拼到一起,通过观看发现三个角拼成了一个平角。在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通过探索发现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在动手操作把三角形内角和转化为平角的探究活动中,学生掌握了“转化”的数学思想,空间观念得到发展,也促进了发散思维的发展。

五、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学习体验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教师要注重实践环节,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后,还要让他们通过“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来促进知识的深化,加深学习体验,提高数学综合能力。在探究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建立数学知识和实际问题之间的联系,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从数学知识网络中找到有关的知识点进行分析,顺利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数学思维不再固化于数学习题中,而是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能有效提高学生用数学的能力。例如,在学习了简易方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探索实际问题:A 商场进了30 条男士牛仔裤和50 条女士牛仔裤,每条男士牛仔裤的价格为60 元。一天时间两种裤子各卖出一半,所得货款为2900 元,你能算出每条女士牛仔裤的价格是多少吗?在分析问题时,学生从题目中得出已知条件:男士牛仔裤每条60 元,卖出了15 条,女士牛仔裤卖出了25 条。然后设每条女士牛仔裤的价格为X,列出方程:60×15+25X =2900,通过解方程得出每条女士牛仔裤的价格。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把简易方程运用到生活中,让他们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再如,学习了《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探索以下实际问题:小刚今天过10 岁生日,妈妈给他买了一个蛋糕,并把蛋糕切成了8 块,妈妈吃了1 块,爸爸吃了2 块,小刚吃了2块。妈妈、爸爸、小刚各吃了几分之几?他们三个人一共吃了几分之几?吃了的比剩下的蛋糕多几分之几?在探究这个问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图形来分析,依据生活经验和所学的分数知识,学生很快得出了答案。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数学知识不再是枯燥的数字和公式,而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内容,让学生在增强学习体验的同时,产生学习主动性,努力学习更多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能够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4]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时能从多方面探究问题,利用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深入理解知识。在教学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的共同作用下,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能深入思考和探索,掌握更多的知识;通过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使他们在用知识的过程中能更深地领悟数学的本质,促进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