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夏 青
所谓“可视化课程”,是指借助于可视化资源通过视觉感官渠道来引导学生开展知识认知、技能学习和思维构建的教学模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初级阶段,思维仍旧存在着鲜明的感性化特征,并不擅长开展理论性的知识学习;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虽然处在课程链条的基础环节,但是小学语文仍旧包含一定数量的抽象性成分,且在感官认知方面对学生提出的条件也相对较多,因此经常成为一些学生学习的“短板”。为了有效调和这一对矛盾,教师应当以内容丰富的课外读物为素材,进一步加大对“可视化课程”的研究和应用力度,以此来为课堂教学质量、效率的提升注入强劲的动力。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只有首先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相应的教学工作才有可能取得丰硕的成果,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课外阅读本身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然而学生有着很强的猎奇心理,一成不变的思维化阅读模式必然会在一定时间后让他们产生倦怠感,进而导致对课外阅读变得兴味索然。[1]
通过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应用“可视化课程”,学生可以凭借全新的“视觉化模式”来开展对读物内容的认知和理解,在主观上获得眼前一亮的新奇感受,同时还能在多元信息表现形式的作用下对读物中的内容产生别具一格的接触体验。这些对于激发、强化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而言都是大有裨益的。
阅读并不是对文字信息的简单摄入,而是要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开展知识、技能、情感等多项元素的能动吸收和综合整合,同时还要使读者产生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主观共鸣,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出阅读所具有的开人心智、育人灵魂的作用。
通过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应用“可视化课程”,课外读物中的诸多内容都可以借助更加直观、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同时依托于立体型的感官渠道来对学生的精神、思维、情感和智力产生交叉影响,帮助学生调动更多的内在资源去开展信息摄入、主题提炼、元素认知、方法感受和自我代入等活动,最终在客观上切实提升课外阅读教学工作的执行质量和效率。[2]
传道授业解惑,这是对于教师职能的精准概括。作为教育工作的执行主体,教师对于学生,特别是学生各方面素养的形成和提高所能起到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而这自然也会体现在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方面。可以说,如果要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真正实现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建立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就是首先要被完成的一项任务。
通过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应用“可视化课程”,教师在课程的准备、进行和反思、总结阶段均要围绕“信息化教学”“翻转课堂”“生本课堂”等新兴的教育主题来开展必要的研究工作,也要在微观层面上对各类最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技术和课外读物等做出深入的学习。这些行为都可以大大提高教师的业务综合素养,从而让语文课程的优质建设得到更多的保障。
1.借助多媒体技术,开展课外阅读场景化教学
任何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可以被看作是对社会、生活的小小“速写”,其中必然包含有大量的场景化成分来作为文学内容表现的载体,而对这些场景的有机感知无疑是学生阅读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这一基本认识,教师在构建“可视化课外阅读”课堂的过程中,要积极借助多媒体技术来开展场景化教学,将目标读物中的场景以视频的方式展现给学生,引导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的渠道来对其中的内容形成生动的感知,进而在这个基础上帮助学生产生更有质感和能动意识的阅读体会。
例如在带领学生阅读《三国演义》这本名著中“长坂坡单骑救主”这一部分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利用电子白板来组织学生观看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相应的剧集,让学生真正“走进”惊心动魄的沙场中,站在主人公赵子龙的视角去感受这一场战斗,从而利用这一场景来对赵子龙的英勇、忠诚形成更深刻的理解。[3]
2.借助多媒体技术,优化学生对文学意象的理解
所谓“意象”,可以被简单理解为是经由约定俗成的文学创作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社会化情感象征性的事物。对于意象的应用是很多文学作品,尤其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常见的现象,能够起到很好的主题表达和场景、氛围营造的效果。据此,教师在课外阅读指导活动中,同样应当借助多媒体技术来重点强化学生的意象理解能力,让他们通过视觉的“加持”来对文学意象做好“意会”理解,引导学生以能动化的方式去精准把握读物的情感核心和文化内涵,以此来达成高维的阅读指导目标。
例如在组织学生阅读《唐诗三百首》时,教师不妨重点结合“月”这一常见的古典诗词意象,从本书中选择几首具有“月”之意象的代表作,利用电子白板来播放一些契合于这些作品“月”之场景的视频,让学生自然感受这些视频带给自己的主观体会,进而帮助学生积累理解“月诗”的经验和思维基础。
3.借助多媒体技术,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视野
既然是“课外阅读”,那么提供给学生的读物自然是越丰富越好,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汲取更多的文学养分并形成良好的阅读素养。因此,教师的可视化课外阅读教学还要体现出对学生阅读视野的有效扩大,依托于网络资源和多媒体展示途径来以更高的效率和更灵活的方式去展现多元文学作品的特色化内容。这样,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更可观的文学积累;另一方面,则可促进学生利用对比的方式来总结、提炼出多类型文学作品的共性要素,最终实现课程教学工作的实质性推进。
例如在带领学生阅读完《故乡》这部作品后,教师不妨以作者为纽带,组织学生一起观看以同样出自鲁迅之手的《阿Q 正传》《祥林嫂》《孔乙己》《范爱农》等作品为素材而改编的电影选段,让学生对这些作品的大致情节形成基础性记忆,同时对鲁迅刻画人物的方法、类型产生初步的共性认知。
1.借助思维导图,优化学生的文学元素认知
课外阅读并不是单纯通过课外读物来让学生进行“文学消遣”,而是要帮助学生在广泛、多元的作品阅读的基础上形成高阶段的文学思维,让他们对诸多文学元素的概念、作用等生成精准的理解。基于这一目标,教师不妨以“文体”为基准来构建一幅思维导图,将不同文体在行文脉络、文章结构、表达方法乃至标志性词句使用等方面的特点以直观的方式展现出来,让学生以“一目了然”的方法来生成清晰、精准、完备的认知,以此来优化学生日后自行开展不同类型作品自主阅读的条件。
例如当学生完成了《爱丽丝漫游仙境》这部记叙性作品的阅读后,教师可以引入《昆虫记》来作为对比对象,将两部作品分别代表的记叙性材料和说明性材料作为导图模块呈现在白板上,引导学生根据两部著作的主要成分来对记叙文“时—地—人—事”四大要素和说明文“对象—顺序—方法”三大要素的存在概念和表述作用做深度认知。[2]
2.借助思维导图,优化学生的阅读技法认知
一如笔者在前文当中所提到的,“阅读”不是简单的“文字录入”,而是要依托于文字素材来完成对文章的深度拆解、品读,这样才能达成阅读教学的目的。教师的可视化课外阅读指导要将重点放在对学生阅读技法体系的构建上来,借助思维导图来帮助学生对若干种常见的阅读方法的概念、作用、应用方式等做充分的吸收,同时还可融入部分素材供学生做代入练习,进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果。
例如对《三国演义》这种长篇小说的阅读技法指导,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来构建以“诸葛亮”这一角色为核心的可视化模块组,分别以该角色“出山前”“出山后”和“去世后”为标准划分出三大内容链条,而后在每个链条中对应的设置诸如“官渡之战”“挂印封金”“火烧博望坡”“智取汉中”以及“诈病赚曹爽”“兵困铁笼山”等具体的环节,让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以人化事”的分割式阅读方法。
1.借助实践活动建立学生和作者的情感共鸣
每一部文学作品中都必然包含着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而对这些的有效把握和有机融合无疑是高质量阅读活动应当取得的成效。教师的可视化课外阅读课堂建设要积极认识到这一点,将“可视化课程”和“实践化课程”深度融合起来,对标于目标作品中的内容、角色行为等来设计、组织一些实践性活动,让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方式来具体感受主人公的内心情怀和心路历程,使学生对角色情怀以及作者情感的体会、理解变得更为自然、饱满。
例如在开展《倔强的小红军》这部绘本的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来到操场上,让大家用快步疾走的方式来“还原”书中“红小鬼”急行军的场景,同时引导学生在感到疲惫时代入到作品中“红小鬼”的角度上去感受他的所思所想,以此来深入感知作者通过这一角色所赞颂的顽强坚毅的品质。
2.借助实践活动深化学生对作品的内容理解
文学作品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其中有不少作品虽然有着较高的阅读价值,但其内容却因为年代、国度的不同而很难被学生所准确理解。针对这种类型的课外读物,教师便可以借助可视化课程模式,利用实践活动来开展还原性教学,让学生以“表演”的方式去感受作品中具体环境、事件的意义和对文中角色的综合影响,进而对作品的总体情节和人物情感等形成更有效果的体会。
例如在引导学生阅读《百万英镑》这部作品时,教师就可以准备一些简单的道具、服装,协助学生成立若干个“表演组”,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去按照作品情节还原出“买衣风波”这段剧情,对其中的“亲王”“支票”“礼服”等日常生活中不太常见的概念形成主观理解,而后再对作品所表达的对趋炎附势之人的讽刺主题做好更深层的理解。[4]
除了以上几方面主要策略外,教师还要认识到,阅读教学的执行意义还包括对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塑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才是课外阅读指导活动的核心意义所在。据此,教师还要综合上面所提到的三类可视化阅读课程构建方法,积极利用学生的“碎片时间”来鼓励他们开展常态化的课外阅读,让学生能够在“日积月累”的状态中达成“渐进提升”的目标,从根本上夯实他们的阅读综合素养基础。
阅读是一场和无数仁人志士、先哲名人进行思维沟通、灵魂交融和智慧碰撞的盛宴,理应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得到更多的资源投入和更新的形式改革。教师要真正认识并努力践行这一点,不断强化“可视化课程”在课外阅读指导工作中的应用力度,围绕多元主题设计、执行系统性的策略,帮助学生借助多媒体载体来强化自身的阅读趣味和要领感知,依托思维导图从更高维度上形成框架性的阅读素养体系,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将可视化课程的构建质量提高到全新的高度,以此来为学生将来更高阶段的阅读学习和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稳步提升提供最为有力的保障。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