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生本理念践行小班化数学教学

时间:2024-05-07

☉刘 峰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家长越来越重视教育问题,并且想方设法将孩子送到“城镇”就学,直接导致了农村学校的一个特殊现象,即自然化小班。面对这种被动出现的小班化教学模式,许多教师意识到,直接延续大班教学的方法,会存在“足不适履”的现象,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对此,如何在减轻教师“教”负担之余,提升学生“学”的品质,成为困扰乡村教师的难题。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无疑是一缕春风,能够为教师进行小班化教学带来生机,指引教师进行教育改革的方向。对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基于生本理念,进行教法的优化调整,积极转变自身的角色为学生提供服务,真正保障每位学生的受教育权利,让学生获得均衡发展。

一、践行生本,确保实效

相较于传统意义上的班级教学模式来说,自然化小班更能让教师将目光聚焦在每一个学生身上,从而“投其所好”地为学生设定学习活动,让学生获得更合心意的学习体验。对此,在核心素养理念下指导自然化小班的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时,教师要积极践行生本理念,基于学生的实况完善备课细节,并遵循学生的实际需求优化导入,从而打造行之有效的教育体系。

(一)聚焦学生实况,优化备课过程

备课环节是一节课的“基石”,为其他教育环节提供辅助作用,只有准备得充分,学生才能够更享受数学课程的魅力,沉浸在数学的世界。[1]在备课环节中包含着“备学生”这一项,但是,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班级内学生的人数众多,教师询问每一个学生的需求,设计出符合每一个学生心意的学习活动,往往是天方夜谭,而自然化小班现象的存在,让班级中的人数骤降,教师便可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能力,以此完善备课活动,从而更好地推动数学核心素养的落地。

例如,在《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况,完善备课环节,设定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活动,以便每一个学生的数学关键能力、核心品质都能够获得发展。具体来说,教师先明确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包含“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等。基于此,教师为学生分发问卷,以便结合学生填写问卷的实况,对学生的数学素养发展水平进行判断。同时,在问卷中,教师要设计“你最期望的学习方式”的问题,了解学生对课堂的期待。基于问卷上反馈的信息,教师先将学生分为“提高层”“基础层”,再针对不同的层次,进行教学目标、学习活动的精准设计。例如,针对“提高层”的学生,教师除了要求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外,也要引导学生应用这些知识对生活现象进行解释,并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等,以便使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上升一个新的层次。

在自然化小班数学教学中,教师了解学生的实况,再基于学生的需求完善备课环节,能够“抚平”学困生的“伤疤”,以便小班内的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怀,从而紧紧地跟随教师的步伐,培养数学素养。

(二)遵循学生需求,活化教育氛围

朱熹曾说“教人不见情趣,必不乐学”。在过去,班级中的人数众多,教师难以兼顾到所有的学生,让所有学生都迅速参与数学课堂,感知数学课程的魅力,导致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迟迟落不到实处。而自然化小班中的学生人数较少,教师能够结合学生的需求,以活化教育的方式,让学生对课堂充满期待。同时,导入环节是敲响新课的第一锤,对此,教师有必要在导入环节让学生看到数学课程的“情趣”。

例如,在《折线统计图》这一课中,透过与学生课前的交流和对话,以及平时对学生的观察,教师能够认识到,相较于纯理论性的数学知识来说,富有生活气息、实用价值的数学知识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同时,基于生活背景、现实问题出发,能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探索,也更容易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激活学生的求知欲。对此,在正式上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呈现身高统计表、身高变化折线统计图、实验数据表等生活中常见的统计表、折线图,使小班内的学生主动将目光放在充满生活气息的课堂上,在积极解读图表、数据中,逐步认识折线统计图,探索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个灵动的过程。在自然化小班教学中,教师遵循学生需求,为小班学生谱好数学课堂的“序曲”,能够让学生在一开始上课时,就对学习的内容产生探索的欲望,为之后走入课堂打下良好根基,从而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

二、放手课堂,革新教法

在以往的数学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都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教师唯恐不能完成教学任务,将教材上的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恐怕跟不上教师的节奏,铆足劲跟上教师的步伐,最终导致教师累,学生更累。同时,班级中学生的数量过多,使得教师也不敢尝试一些新颖的教学形式,致使学生最终犹如机器人,只是机械记忆数学知识,不清楚数学知识的用武之地。对此,为了让生本理念真正在数学课堂扎根,教师有必要放手,为学生创建富有趣味性、生活性的课堂。

(一)巧引游戏活动,开放学习模式

游戏是学生的“心头好”。在一些调查中表明,游戏是学生最青睐的学习方式,他们希望透过玩游戏的过程,潜移默化地记忆知识。[2]然而,在以往,学生的数量较多,当教师为学生引入游戏活动后,往往会呈现出难以管理的局面,最终得不偿失,学生既没有体会到游戏活动的乐趣,也没有从游戏活动中获得相应的数学知识。而自然化小班的形成,无疑为游戏活动的介入创造了新的生机。在小班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的内容,设计恰当的游戏活动,开放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小班内的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游戏中,纵享学习数学时的趣味瞬间。

例如,在《三位数乘两位数》一课中,教师便可以设计“抢答”的积分制游戏活动,促使小班学生在玩游戏中,提高学习热情,强化运算能力。在课前准备环节,教师先罗列一些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习题,并将其制作成课件,为游戏活动做好充足的准备。在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为学生出示一些简单的习题,促使学生在运用计算方法中体验计算成功带来的快乐。随后,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下面让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再温习一下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吧”,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紧接着,教师向学生介绍游戏规则及获胜方法,便于学生按照规则有序参与游戏。在游戏开始时,当荧屏上出现一道计算题后,学生进行快速计算,并举手示意教师,对最快举手且回答正确的学生,可以积得一分。当游戏活动结束后,教师对积分最高的学生进行奖励,并请这名学生分享自己获胜的经验,促使班级之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案例中,教师基于培养学生数学运算素养的需求,为学生设定相应的游戏活动,能够让学生基于游戏的过程,无意识地训练自身的运算能力,从而让游戏成为核心素养理念在自然化小班中落地的“加速器”。

(二)引入生活元素,鼓励学生应用

生活元素是数学课堂的“调味剂”。在新课标的教育背景下,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最终价值追求,就是希望学生将理论性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问题进行关联,从而建立基于现实问题的数学模型,以便学生在遇到相似的问题时,可以最快的速度找到与之对应的数学知识,促进问题的顺利解决。同时,这也是数学抽象思维、数学建模等数学核心素养理念对学生的本质要求。对此,在小班展开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主动引入生活元素,创建生活化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从一般问题中抽象出数学规律,逐步建立数学模型。

例如,在《多边形的面积》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便可以从生活的角度出发,为学生提出一些现实问题,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应用。在组织学生学习了多边形的一般计算方法后,教师为学生提出一个生活化的问题:“小明的爸爸想在院子里辟一块菜地,但是菜地的形状并不规则,现在,小明的爸爸想要知道这块儿菜地的面积,你能帮帮他吗?”引导学生基于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自己的解决思路。当一些能力稍强的学生,提出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后,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思考更多解决现实问题的策略。当这些现实问题得到解决后,教师再指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总结,从而推动数学抽象思维、数学建模素养的发展。

教师提出生活化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进行解答,并根据学生的不同数学素养,对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能够让小班内的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数学核心素养的进一步成长,进而凸显小班教学的优势。

三、完善评价,激活潜能

教学评价环节犹如一面镜子,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目前的发展状态。在自然化小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植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完善评价环节,以便在发挥评价环节的作用中,让学生获得满足,促使学生的数学素养获得持续发展。

(一)激励为基,充盈精神世界

优质生源的流失,是自然化小班现象中一个不争的事实,加上课堂上的人较少,如何让学生对数学知识“保鲜”,成为困扰教师的难题。而鼓励性的言语,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让学生对数学知识形成积极的印象,从而维持学习数学知识的活力。对此,教师要秉承“严而有度,爱而有方”的原则,主动寻找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并对学生进行鼓励和称赞,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揭开数学知识的奥秘。

例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一课中,教师可以从教学的细节出发,抓住学生的进步、成长,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赞赏。在课堂上,当学生初步学会了计算面积的方法后,教师为学生提出一些习题,鼓励学生对知识进行应用:“相信通过之前的学习,每一位小朋友都能够解决这些问题,计算出图形的面积……”在学生正确计算出图形的面积后,教师也要及时对学生评价道:“你真棒!”“你计算得真快!”……让学生体会到教师对自己的称赞,从而肯定自己的进步,享受愉悦的情绪体验。

教师是灯塔,也是人梯,托举学生前行。在自然化小班教学中,教师要主动结合学生的表现,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赞赏,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获得精神世界的满足,以便学生更积极地学习数学知识、应用数学知识。

(二)细化标准,推进素养落地

开展自然化小班的数学教学时,教师不能单纯使用“你们都不错”“很好”等笼统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而是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点评,并在后续的课堂上为学生提供精准服务。对此,教师要以数学新课标的要求为导向,设定评价标准,以便基于此细化评价环节。同时,教师也要指导学生按照评价标准进行自评,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进一步助力数学核心素养的落地。

例如,在《混合运算》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透过评价标准的细化,推进素养的落地。首先,教师先锁定本节课的基础知识,为后续设定评价标准提供依据。紧接着,教师结合数学核心素养的内容,设定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两部分,其中过程性评价对应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组内讨论的积极性、反应速度等;终结性评价则对应学生掌握知识的实效,用于查看学生数学抽象素养、建模素养的发展情况。在制定评价标准后,教师与学生都以该评价标准为依据,全面开展评价环节,进而促使学生在客观认识自己学习实效的同时,获得反思能力的有效发展。

小班化教学设定的评价标准,能够让学生从相对全面的角度,认识到自己的成长情况,以便小班内的学生更加客观地了解自己。同时,教师可以根据评价的结果,精心安排之后的教学活动。

综上所述,作为乡村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当勇担责任,以“一切为了学生”为目标,大胆探索数学课程的教学模式,积极探寻更具创新色彩、更加实用的自然化小班教学模式,以便在建立完善的数学教学体系中,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真正提升数学课程的教学品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