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活用思维导图 优化古诗教学

时间:2024-05-07

☉张秋芳

作为中华民族传承悠久的文化瑰宝,古诗词是优秀经典文化的精粹产物,也是无数文人墨客薪火相传的智慧结晶。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和普及,小学语文教材中新增了许多古诗词内容,旨在通过古诗词教学,带领学生认识我国经典文化的独特魅力,不断增强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在潜移默化中锻炼与提高其艺术鉴赏能力,使其养成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由于古诗词的遣词用句晦涩深奥,小学阶段学生的语文底蕴较为浅薄且理解能力有限,导致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很容易遇到困难和阻碍,学习效率较低。为减轻学生学习压力,许多现代教育者提出,可在古诗词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学习法,帮助学生解析诗词结构、领略诗词内涵思想,提升其诗词理解能力和学习效率。

一、思维导图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优势

近年来,思维导图在教育行业中得到了广泛运用,为教师教学的开展带来了诸多便利,也为学生带来了丰富的学习体验。思维导图契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将思维导图与语文课程教学内容有效结合,可让抽象、单一的知识变得形象化、生动化,可帮助学生在理清学习思路的同时,发散个体思维,提升思维能力。同时,思维导图还可整合教学内容中的零碎知识点,以系统化的方式将知识呈现出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提升学习效率。

实践研究证明,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首先,思维导图这种新鲜新奇的图形教学形式,可激活学生的好奇心,使其产生想要“一探究竟”的学习意愿;其次,思维导图绘制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用图文组合的方式,也可以是各种线条、符号、图形进行组合,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去呈现古诗词中的意象或意境,可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诗词内容,提升学习效率;再次,思维导图也是一种高效快速的复习工具,在大量学习古诗词后,学生可利用思维导图梳理和整合所学内容,实现课内外拓展延伸,由此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其文化素养;最后,作为一种训练思维的高效工具,思维导图可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其深度学习和理解知识,提升其分析、探索、整合问题和知识的能力,促进其综合学习品质的发展。[1]

二、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活用思维导图,激发诗词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和探究未知事物的源动力。然而,由于古诗词和现代诗歌在遣词用句和语言运用上存在时代的差异性,同时古诗词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与近现代差异较大,这也使得他们在诗词中表达出的情感经历和现实遭遇很难为当下的学生所理解,不少学生对古诗词学习意兴阑珊。[2]因此,在开展古诗词教学时,教师要侧重于培养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可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设备,深度挖掘教材中可用的阅读资源,以图文形式将古诗词中的文字图形化和场景化,通过以画促读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展开广泛联想,从而让学生深度理解古诗词中蕴含的种种意象。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山行》这首古诗中,教师可在上课前根据本首古诗每一句诗的内容含义,利用多媒体技术筛选合适的图片,以思维导图的结构配合多媒体技术的图片,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来讲解诗句的内容及含义,使学生对诗句内容生成最直观形象的体会感受,以此营造古诗词的画面感,将学生带入诗词的意境之中。例如,诗中提及“远上寒山石径斜”,指的是弯曲的石头小路,远远地伸至深秋的山巅中;“白云生处有人家”指的是在白云升腾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指的是停下马车来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霜叶红于二月花”指的是霜染后枫叶那鲜艳的红色胜过二月春花。教师可在翻译诗文内容后,找寻与这些画面匹配的图片,然后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将其串联起来,形成图文结合的结构,带领学生以诗人远游赏景的角度去领略诗词的独特意境。思维导图不仅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更能够通过颜色差异标注相应的意象,以丰富的符号、色彩和线条吸引学生的注意,引发学生无限思考和联想,以此激发他们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有效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使其在潜移默化中爱上古诗词学习,为后续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活用思维导图,深化诗词涵义理解

古诗词最大的特点在于以凝练的语言表达出深邃的意境,以寥寥数语便可精辟描述出绝美的风景或内在的情感愁绪,这既是古诗词构成的独特之处,也是学生记忆与理解的重难点。许多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只能认识到诗词描述的情境表象,但对于表象下隐藏的深度情境却无从探究。为解决这一学习难点,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可先带领学生通读古诗全文,让学生掌握诗词的表象情境,然后利用思维导图将诗词解析中收集到的信息做简单概括,提炼出相应的主旨,并以此作为思维导图的核心要素向外延展出主干分支,引导学生发挥思维创造力和想象力,最大限度地放飞思维和纵情想象,实现由表及里、由浅至深的思维过渡,以此深化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让学生收获对古诗词学习更深层次的感受和体会。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夏日绝句》时,教师便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模式展开课堂教学。创作思维导图时,可利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写出本诗中各句的关键词,如“人杰”“鬼雄”“项羽”“江东”,并围绕这些关键词展开延展式联想,如,人杰和鬼雄都是形容出类拔萃的杰出人物,但是一为人,一为鬼,对比鲜明,在无形中道出了人们内心深处对于英雄的崇拜,崇尚敢作敢为、顶天立地、宁折不屈、绝不苟活的大丈夫精神。诗的后两句又提及项羽和江东两词,教师可围绕这两个词展开背景介绍,其中项羽便是我们熟悉的西楚霸王,曾经于秦末起义掀翻秦朝,独霸天下,后与刘邦争雄,不敌落败,困于垓下,本可由乌江突围回到江东,但因项羽自感颜面不存,无颜见江东父老,故而自刎于乌江畔。在思维导图的引领下,学生很快便认识到,诗人前者抒发了自己对大丈夫精神的理解和诠释,后者以“项羽不肯过江东”这个生动案例,形象展现了宁折不屈、不惧生死的大丈夫精神。此外,教师还可将作者创作此诗的背景和思维导图联系起来,进一步深化学生对诗词内在情感的理解和感受。此诗创作于诗人和其丈夫于乌江逃亡时,时年其丈夫担任建康知府,但有一夜城中兵变,其夫怯懦,不思平乱而临阵溃逃,诗人路过乌江感怀项羽宁死不过乌江的豪情壮志,作诗一首,既是怀念故去英豪,也是暗讽丈夫和王朝衰弱。经教师讲解后,学生对整首诗词的内在情感理解更加深化。

(三)活用思维导图,强化诗词鉴赏能力

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对于不同年级学生的教学目的和学习要求各有不同。对于低年级段学生而言,学习古诗词在于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其对古诗词这种文体有一个初步了解。而到了高年级阶段后,这个教学目标逐渐发生了迁移,由古诗词积累和兴趣培养逐渐转变为认知古诗词内容,把握中心主旨,体悟其中的思想感情、人生哲理和态度观念等。对此,教师可活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学会由表至里、由浅至深地提炼古诗词的主题,学会鉴赏诗词。[3]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时,教师便可带领学生以编制思维导图的方式来解析和欣赏这首诗词。教师要带领学生逐句找出诗词段落中的关键词,以此展开针对性的解析和品鉴。例如,本首诗词的上半句提及了“三万里河”“五千仞岳”,前者指的是我国的黄河,后者指的是五岳之中的华山,而在创作诗词的时候,黄河与华山全部已经沦陷至金人的手中,诗词开篇便劈空而来,呈现出一派气象森严。山河原本是静止之物,但诗人加入了“入”和“摩”二字,就使二者变得富有生气,更将中原浩大无垠、广阔参差的苍莽地貌一览无余。而这样瑰丽的大好河山如今却陷于敌手,让人感到无限悲愤,万般感慨,开篇意境便阔达深沉,使人思绪联翩。下两句则笔锋突转,“遗民”“泪尽”“胡尘”每一个词眼都述说出时局的动荡和悲惨,心怀故国的遗民眼泪都要流干了,金人马队扬起的灰尘在中原大地上腾飞,这一切都显得那么的压抑沉重,百姓在金人的压迫下民不聊生。而最后一句的“望”和“又”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即便是这样的苦难和压迫,也不能阻断他们苦盼王师收复中原的殷切目光,但是一个“又”字却又拉长了时间的长线,他们年年都在期盼南宋朝廷能够出征北伐,但这愿望一次次落空,让这些中原遗民感到失望甚至绝望,但他们还是殷切等待那一天的来临。诗词全篇前两句壮阔雄伟,后两句悲愤苍凉,以“巍峨山河”对应“流离失所”,以“大好河山”对应“尘土飞扬”,以“殷切盼望”对应“年年失愿”,诗人对此心痛不已,想要为那些遗民呐喊,想要惊醒沉沦在睡梦中的南宋朝廷,激起他们的收复中原之志。在思维导图的引领下,学生深切体会到了乱世中黎民受苦、山河蒙尘的哀苦,更领略到诗人满腔的悲愤之情。

(四)活用思维导图,编制诗词记忆网络

古诗词通常有着独特的结构和层次,段落语句之间有着严明的逻辑关系,学生要想理解其中的结构内涵,就必须具备清晰有序的思维逻辑能力。而思维导图是一种具有发散性的可视化思维工具,通过知识可视化的功能,可发挥图文并茂的教学特点,以鲜明色彩冲击大脑和视觉,使学生长久维持图形记忆。思维导图还可以图形、线条和符号的方式,将复杂的知识体系,清晰有序地罗列成一座知识框架,使学生通过这座知识框架清晰掌握每一篇文章的结构层次和重难点内容。[4]具体到古诗词教学来说,教师可围绕某组类别诗词的主题,以相关的层级图联系起来,充分激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以可视化的图文方式呈现出天马行空的想法和构思,便于学生梳理思维路径,提炼关键信息,提升理解能力,从而将文字、记忆和思维串联成一体,构建成一张息息相关的诗词记忆网络。

古人的诗词写作,讲究诗词对仗,创作中通常呈现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奇妙表现。根据古诗词的这一特点,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展开记忆。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中,教师便可引导学生围绕这首诗词,尝试以图像的方式来加强识记,以此领会图像法的记忆精髓。首先,筛选出诗句中的关键词,上篇中前一句的“潋滟”指的是水波荡漾或波光闪动的样子,正好对应下一句中的“空濛”,指的是细雨迷蒙的样子,前者形容水光,后者形容山色,前者处于晴天,后者处于雨天。通过思维导图将前后两句中的关键词对应联系起来,可帮助学生在记忆诗词的时候,形成印象反射,提起“潋滟”便想到水光,再想到处于晴天,想到“空濛”便联系到山色,再想到处于雨天。而后两句中,则将“西湖”和“西子”“淡妆”和“浓抹”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想到西湖的时候,就会觉得它像是一位美人,而这样一位美人,自然无论淡妆浓抹总是十分好看。通过思维导图,可将诗词中有关系的内容联系在一起,并想象出具体的画面,使学生达到“心中绘图,以图识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不仅能够记得又快又好,还能培养良好的联想思维和逻辑思维,以此形成清晰有序、层层递进的思维网络。

总而言之,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需充分立足于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兴趣特点,将思维导图灵活运用在教学各个环节中,设计具有启迪性和自由性的教学方案,以此激发学生诗词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诗词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为其今后的古诗文学习助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