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陈圣丹
随着我国教育教学事业的改革与发展,衍生出了很多新型的教育教学理念,并应用在教学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语文教学作为学生汲取文化的重要途径,更重要的是回归本真。在此基础上,本文探讨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本真课堂的构建策略,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在小学语文本真课堂的构建过程中,教师应层层推进,从而落实新课改的教育方针。在以往的传统教学过程中,受到应试教育影响,很多教师过于追求学习进度,压缩课堂时间,减少课外活动,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兴趣。在很多情况下,学生还没有夯实基础就开始了下一阶段的学习,导致教学难度提高,很多学生无法跟上教师的进度,自然也就无法学好语文。[1]所以,教师应转变观念,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层层推进,避免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不适的感觉。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梅花魂》这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在“梅花魂”之中感受作者祖父对于国家建设的一片深情,当然这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都是比较困难的。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梳理一下“梅花魂”的主线,然后让学生思考文章之中一共讲了哪几件事?都表现了什么?如课文第一句“故乡的梅花又开了”是祖父回忆的开端,接下来又讲述了几件祖父的故事,如吟诗落泪、送梅花绢等等,这些故事都与梅花有关,在这些故事中梅花也是祖父情感的一种外化表征。教师带领学生品读,由浅入深,就可以逐渐解答相关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急于求成,要逐渐引导学生,由点到面、由表及里。万丈高楼平地起,如果教师过于追求教育进度,恨不得一节课就将所有的知识点都讲给学生,那么学生自然无法深刻领悟教师所要表达的意思,这对于教学来讲是不现实的,只有层层推进,逐渐过渡,才能让学生打好基础,并能深刻理解。
教学的过程中,“读”不仅是教学的基础,也是教育的关键。随着改革探索,越来越多的教师过于追求创新,从而引进了大量的课外素材、信息元素,缩短了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使原本书声琅琅的教学课堂变得逐渐脱离教育实际,不仅无法提升教学的效率,也冲淡了课堂本身的人文色彩。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构建本真课堂,给予学生更充足的阅读时间,使他们在阅读中逐渐理解文本传递的思想,强化他们的阅读体验。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母鸡》这一课时,在文章最初作者就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就是“讨厌母鸡”,而在文末,作者的态度却发生了很大变化,变成了“我不敢再讨厌母鸡”,这种情感上的变化非常值得学生反复朗读、揣摩,从而理解其内涵。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深刻把握“读”这一教育环节,使学生可以逐渐深入,领悟文本的内涵。首先,在粗读的过程中,学生先分段概括,然后在精读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文章哪些部分分别表现了母鸡什么样的特点,尤其是最后一段,呼应开头,写出了“我的尊敬之情和对母鸡的赞美”。在学生精读过程中,可以重点品味作者情感态度变化,同时思考这是因为什么。
教学中,阅读不仅是教学的真谛,也是突破重难点的关键所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只有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反复朗读,才能逐渐领悟文章中所展现出的深刻意味,读出文本中所蕴含的细枝末节,领悟语文内在之美。
教学中,作文教学也是一大难点。很多学生对于创作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导致产生畏难情绪,写作水平停滞不前。所以,教师应结合阅读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创作,不要到了写作课才让学生去写作,这样会使学生的创作过于功利。事实上,教师在构建语文课堂的过程中应以读促写,读写结合,使“读”与“写”不分彼此,这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进步空间。教师在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时,可以适当开展随文训练,锻炼学生的创作能力和阅读能力,使本真课堂更具实效性。
例如,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陶罐与铁罐》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开展随文练习。首先,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然后说一说自己的真实感受,以随文练习的形式写下来。很多学生在第一次阅读时更多感受的是对铁罐态度的不满。其次,教师引导学生深度学习课文,从二者的不同个性出发,结合陶罐与铁罐的结局,更好地感受文章想要表达的内涵。学生在深度理解文本之后,开展随文练习会涌现出更多的观点,虽然仍有学生认为铁罐目空一切,满招损,但也有另一部分学生认为价值的体现不一定是在当下,有可能是在今后的某一天,人们应一直保持谦虚自信才能绽放光芒。这样两次随文训练的开展不仅有效强化了学生的文本理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文笔。
在本真课堂的构建中,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是非常必要的教学手段,二者决不能割裂。教师应积极引导,加强文本阅读,开展随文训练,实现读写融合,这不仅对于学生的读写能力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可以拓展学生的学习深度。
在本真课堂的构建中,教师应融合生活化的教育情境,以生活味的教学课堂引发学生思考。语文看起来就像是一张无形的网,它能将所有人联系在一起,且每一个人在观察生活的过程中也与其他个体的连接更加紧密。教师在教学课堂中可以引入生活化的情境来解读文本。换言之,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一个善于观察的灵魂,教师如果切断了生活与课堂之间的联系,就像是抽掉了灵魂,只剩下空壳,丧失了教学的价值。所以,教师可以从生活的角度入手,挖掘生活素材,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能力。[2]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匆匆》时,本篇文章主要是作者对时间的独特感受,不同于其他的文章,作者所写的时间流逝是非常残酷的,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开始的,不仅看不见而且也摸不着,可以使人凭空生出许多愁绪。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教师应该在课堂上为学生提出生活化的问题:“同学们,你观察过生活吗?你认真感受过时光的流逝吗?”以此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会生出无限多的联想与想象,如以往自己的考试、面对父母的指责、与伙伴玩耍的日子、一起看书的经历等。学生在分享时光故事的同时,也在理解着时光,教师这时总结全文,可以使学生学会珍惜时间。
语文的本真,除了人文性,就是生活味,是充满了人间烟火气的,只有学生贴近生活,观察细节,才能感受到其魅力。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课堂开展过程中,教师应该创设本真课堂,应该结合生活化的素材,联系实际,使学生从生活中入手,去体验、去感悟。
教学过程中,教师构建本真课堂应鼓励学生扪心自问,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精神内涵进行深刻思考。一方面,使学生从以往的被动思考转变成当下习惯性的感悟;另一方面,能使学生更加深刻感受到语文教学的魅力。情感是一切创造力迸发的源泉,在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将情感与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更加深入文本,赋予文本灵魂。情感教学除了加深学生的理解之外,还可以使学生明白文中道理,感受人物经历,从而使语文教学回归本真。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这一课时,这篇文章是由作家梁晓声创作的《母亲》的节选,其中记叙了“母亲省吃俭用鼓励我读书”的故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总结母亲特点以及母亲对于孩子的爱,然后让学生扪心自问,说一说自己的母亲。在以往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学生虽然知道母亲爱自己,但受到一些生活琐事的影响,学生可能并不能深刻认识到这种情感,而教师借助文本引导学生扪心自问,从而引发学生对以往生活的回顾,在真实的素材之中寻找答案,不仅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反思能力,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母爱的伟大,从而产生转变。
本真课堂的构建中,教师也应该考虑学生情感的变化,引导学生扪心自问,一方面使学生可以自主对文章产生理解与感悟,并且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形成习惯性的感悟意识;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反思意识,使学生可以在情感变化过程中认识自身的问题。
为了构建本真的语文教育课堂,教师一定要尊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教学课堂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以有效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文化价值。[3]在本真课堂的构建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管教师的课讲得有多么精彩,都是需要学生呼应的,否则所有的教学课堂都是没有意义的。如果学生沉默是金,教师口若悬河,会显得过于强势,从而造成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并不能更好地反映出教师的能力。例如,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一首古诗时,可以提前布置一些教学任务,使学生自主搜集与文本内容相关的素材,包括诗人的人生经历、人生成就,包括与孟浩然的关系,了解这首古诗创作的社会背景。在学生自主完成任务搜集材料的过程中,学生不再被动,而是成为了主动学习的主体,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在之后的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去阅读诗歌,根据所寻找的素材感受其表现的内在情感。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引入小组合作,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感,使学生可以真正成为教学课堂的主人,增强学生的阅读体验。
在本真课堂的构建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布置探索性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可以更加主动地搜集学习材料,参与教学课堂,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更为浓厚的兴趣,对教学内容产生探究欲望,这样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学的主体,学生是独立的,不管是思维能力、生活经验,还是个人情感,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感受。而在传统教学中,受到成绩和分数的影响,教师比较追求整齐划一的答案,但这对于学生的个性而言是十分不利的。陶行知先生鼓励让学生走创造之路,所以在本真课堂的建设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表现个性化,使学生可以大胆思辨,从而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还原本真课堂。首先,教师应积极营造一种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其次,教师应教导学生说真话、说实话、不说套话与空话,为学生提供思辨氛围,发展学生的思辨思想。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父母对于巴迪截然不同的评价,对巴迪而言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教师可以“父母不同形式的爱”这一话题引发学生讨论,“你认为父母对于巴迪截然不同的两种评价形式,对于巴迪都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你对此又有什么看法?”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都是不同的,学生对于巴迪的情况无法做到感同身受,却可以映射到自身,如果自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又有什么变化?可能学生表达的观点不太一样,但却是学生真实情感的流露。
教师对于学生的自我表达应积极鼓励,不管学生说的是否与课文的标准答案一致,教师都应耐心倾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营造和谐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可以在此过程中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保持思辨行为,它是语文教学本真课堂的体现形式之一。
每个人的思想情感以及生活经验都是不同的,如果追求标准答案的统一,在某种意义上是在扼杀学生的个性与情感。教师应让学生走创造之路,鼓励学生与众不同,从而在思辨的过程中还原本真课堂。除此之外,教师构建本真课堂应科学考量,回归学生主体,联系现实生活,加强文本解读,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做个有心人,学会思考。语文教学本身是充满了情感色彩的,富有人文意蕴,教师应循序渐进,层层设问,不能急于求成,可以相对简单的教学问题切入教育课堂,循循善诱,水到渠成。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