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吴 燕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多是通过单独讲授的方式,按照单独的知识点逐步讲解数学知识内容,这种教学方式会导致数学不同知识点之间缺乏联系,各个知识点之间成了“孤岛”。由于小学生的数学基础不牢和思维能力的限制,导致大部分小学生无法主动地将知识点之间联系起来,导致缺乏整体意识,无法形成完整的数学思维结构,无法有效应用数学知识体系解决各类数学问题。因此,教师应该转变小学数学教学方式,渗透整体意识,完善小学数学思维结构。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渗透整体意识教学,以及完善小学生的数学思维结构,首先应该转变传统的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教学,通过创设与教学主题相关的生动情境,以及提出针对性的探究性问题,让学生在自主预习的基础上探究问题,在自主探究中获得具体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让学生感知具体知识的整体,形成完善的思维结构,为解答实际问题打好基础。
例如,苏教版五年级的“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主预习,在此基础上除了让学生根据课本内容自主探究本课知识点,还可以创设其他生动的生活情境,提出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在此过程中获得具体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渗透整体意识和完善学生的思维结构。比如,情境可以是:A市距离B市有560千米,小刘从A市驾车前往B市,如果行驶了30千米、50千米、99.5千米、x千米,剩下的距离如何用式子表示?学生经过思考与探究可得:560-30,560-80,560-99.5,560-x。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继续思考:x还可以表示什么数?x最大是多少?教师通过运用以上相关循序渐进的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可以有效渗透整体意识。
小学数学课程中含有很多解决问题的策略内容,这些内容常常总结了一些实际问题的算法,对于帮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实际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小学生的数学知识基础不同,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具有差异,所以很多学生无法理解这些知识的整体内容,无法从整体角度思考相关问题,导致学习效果不佳,无法构建整体思维。因此,教师可以结合这些内容引入一些基础的、简单的问题,指导学生进行解答,并总结这些问题的一般算法,以此渗透整体意识,更好地帮助学生建构整体思维。
例如,苏教版四年级中有关于行程问题的内容,其中包括相遇问题、追及问题、相背问题,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内容,教师可以引入一些简单的问题,并通过简单问题的讲解,从整体方面总结解决这类问题的要素。比如对于相遇问题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两地相距180千米,小刚和小亮分别以每小时50千米和40千米的速度相向行驶,请问多长时间相遇?结合这类问题,教师通过指导可以让学生很快列出:“180÷(50+40)”的式子,解得是2个小时相遇。通过这个问题,可以总结距离、时间、速度之间的关系,得出解决问题的整体算法,促进学生形成整体意识,帮助学生建构整体的思维结构。
在单元复习课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单元中的相关内容,指导学生画出复习表格,对比和整合单元内容,引导学生找到单元知识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建立不同知识的内在联系,不仅能够起到复习巩固已学知识的作用,而且还能够启发学生整体意识,为构建整体思维结构打基础。
例如,苏教版六年级“长方体和正方体”等内容讲解完成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它们的顶点、棱、面等画出对比表格,找出它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并构建两者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整体意识。学生经过小组合作,在思考与探究之后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有:都有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不同之处在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长不同,面不完全相同。最后,教师还可以给出一些提示,让学生回顾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联系性,从而得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它们之间是一种包含关系。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整体意识,教师可以结合数学整体意识的内涵,根据小学数学的教学现状与小学生的数学认知能力,通过指导学生自主探究新课知识,帮助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整体算法,指导学生认知不同知识的相互联系,从而在此过程中有效渗透数学整体意识,更好建构小学数学思维结构。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