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张少彦
学好数学,不是简单的背诵记忆,也不是烦冗复杂的机械性训练,学好数学的关键是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而运用数学转化思想,有助于学生搭建新旧知识的桥梁,让他们触及知识的核心区域,深度挖掘知识的内涵,理清知识点间的相互关系。布卢姆也曾在《教育目标分类学》明确指出:数学转化思想是“把问题元素从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转化的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渗透转化思想,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入手,将陌生的问题转化为熟悉问题,通过联想拓展知识领域,实现知识的升华和思维的发散,不断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构建富有魅力的小学数学课堂。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总是随着教学活动而变化。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学生很少有思考的空间,在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形成了定势,很难打破原有的方式,严重影响了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在灵活掌握教材的基础上,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将教材内容融于情境当中,让学生在情境中获得真实的感受,体验知识的应用,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转化,激发他们创新的灵感,让数学课堂更高效。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课中,教师为学生展示了一组美丽的图画,菜园种满了蔬菜,分别是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菜园,教师让学生帮忙选一块面积大的菜地,你们怎么算出哪个面积大呢?学生们根据已知条件迅速算出了长方形菜地的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怎么计算呢?教师让学生用纸分别裁剪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然后引导学生将平行四边形沿着经过顶点的高剪下来,有什么发现?这个剪下来的图形怎么拼接构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呢?经过学生动手操作发现,平行四边形经过割补变成了一个长方形,由此,可以将平行四边形面积转化为长方形面积来计算,由此可以比较两块菜地的大小。
上述案例,教师在课堂中设置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新知识转化为已学知识,找到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提高了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转化能力。
数学知识是生活经验的提炼,反过来又应用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数学的生活化特点,将教材中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学生置身于熟悉的情境中,感受数学的真实性,将学生的学习动力充分的激发出来,使其转变思维方式,主动去挖掘情境中隐含的知识,运用转化思想,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学会用已有的经验解决复杂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例如,在教学周期现象中,教师给学生一道例题,学校要在植树节组织学生去参加植树活动,需要在长200米的地方植树,每隔5米一棵,请你帮老师算算,一共需要买多少棵树苗?学生们开始讨论,有学生用200÷5=40棵,教师未给予评判,让学生采用直线画图的方法来探究对错,但是200米的长度太长了,怎么才能简单呢?这时教师引导学生,200米太长不方便画图,我们可以将200米缩短为20厘米来画,这样就将题目中复杂的数量关系转化成了直观、形象的图形,学生观察所画的图形后,发现不能单纯地运用除法来计算,而要在此基础上加1,学生算出一共需要购买树苗的数量。
上述案例,教师将植树问题生活化,将问题化繁为简,通过画图的方法,形象生动地掌握了新知识,学生通过运用转化思维,能够独立地解决学习中遇到的数学问题,感受到了转化的魅力。
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多加引导。而将转化思想渗透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使问题简单化,方法多样化,从而改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进行思考及分析,实现知识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帮助学生领悟知识的真谛,让他们的思维在转化中得到相应的发展,不断提升数学综合能力,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例如,在教学《小数乘法》一课中,学生已经学过了整数乘法,教师给学生出示了一组题目:(1)8×6=(2)0.8×6=(3)0.8×0.6=,学生准确计算出了算式(1),当学生计算算式(2)时,学生开始犹豫,怎么计算呢?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将小数看作整数来计算,得出乘积后,然后再看因数中有多少个小数位,从末尾开始算起,依次往前移动小数点,也就是8×6=48,0.8×6中有一位小数,将48从末尾开始往前移动一位变为4.8,同理根据上述规律,学生可以算出0.8×0.6是将小数位往前移动两位,得出0.48,由此学生完成了小数乘法的学习。
上述案例,教师引导学生将小数转化为整数计算,让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轻松地学到新知识,灵动了学生的思维。
总之,转化是小学数学学习中非常重要的思想,可以化繁为简,化曲为直,如果学生能够合理地运用转化思想,就能够加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让数学课堂更有魅力。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