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历史的回声》小学音乐项目式学习

时间:2024-05-07

☉杜 宇

一、项目背景

“做好美育工作,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是***总书记对艺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指示。学校坚持“美的教育 育美的人”的特色办学,依托艺术课程、艺术节让学生发现美、感悟美、用智慧创造“美”。2021年,在“建党百年”大背景下,项目式学习开启。全校师生重温党史,制定以百年党史在山西为主线,提取出12种奋斗精神,用艺术的形式走进山西红色历史、创演山西奋斗精神,达到以学致用、以用促学的目标。

学生在家长和老师协助下合作创编、排演,营造浓郁的红色艺术氛围,用音乐剧、舞剧、合唱、配乐朗诵等形式记录经典,铭记历史,赞颂家乡。所以,我们为这个全员参与、家校联动、入脑入心的闭环育人项目化学习命名为《历史的回声》。

二、项目概要

1.项目名称:历史的回声。

2.项目时长:3月至5月,共计三个月。

3.项目简介:

项目初期——研学实践、搜集资料。校内外研学、实践和专题讲座中了解山西红色历史,从课本和网络媒体寻找出典型的代表人物。项目中期——策划排演。从搜集资料到确定精神进行艺术化的迁移和架构,不断地打磨排演。项目后期——展演推广。依托校园艺术节将排演好的作品展演,同时依托迎泽区学科项目展示活动将项目推介出去。

4.项目学习目标:

(1)通过研学考察、实践探究和信息搜集筛选,从而找到音乐核心素养。

(2)各班选取12 种精神中的一种,用已有知识和山西红色历史文化结合进行创作、设计、排演,诠释和传送三晋英雄儿女故事的同时,也将山西精神扎根在学生心中。

(3)运用已有素养和艺术表现力,在家长和老师协助下沉浸式的合作、展演,同时进行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提升学生的演唱、创编、欣赏、综合性艺术表演等综合素养。

5.驱动问题:

怎样将山西红色历史文化与你们班的表演更好地融合,怎样在舞台上表演才会让你们班的设计和演出水平脱颖而出,得到老师、专家评委、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

项目成果:提炼出12 种山西精神、校园艺术节的艺术册、用音乐的形式展示12 种精神讲述山西儿女的故事展演视频、项目推介展示。

6.成果公开方式:

山西奋斗精神通过班级设计排练在艺术节舞台上演绎展示,学校通过同步直播的方式向社会公开,教师将项目活动推介到区级大型展示平台。

7.评价设计:优秀作品评价、优秀展演评价、家乡互动评价、专家评价、媒体评价等。

三、项目实施

看似是一次百年党史与山西红色精神的深入学习和了解,实则是一次艺术创作与学科素养落地的深度高阶学习,孩子们需要在大量的已有音乐知识基础上开展研学、归纳、创作、展演等一系列项目活动。为此,项目式学习分为资料搜集整理、确定创作展示方案、分班主题精神创作、汇报展演几个阶段。

任务一:研学实践

学期初从山西的红色精神开启,在信息技术教师的帮助下,学生通过万方数据网、百度搜索等工具搜索山西精神。走进图书馆查阅山西精神的书籍、绘本,了解山西精神。邀请老红军讲革命的故事,外出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在马克思书房观看《抗战的故事》等影视作品,了解与革命有关的艺术表演。

在不断地搜集和整理后,学生上交了大量的素材和小报。为方便开展项目学习,最终提炼出红船开篇——奋斗中的山西——走进新时代的精神主线。将山西儿女情确定为红船精神、右玉精神、太行精神、胡兰精神、吕梁精神、大寨精神、西沟精神、双良精神、抗战精神、航天精神、工匠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12 种精神[1],12 个班级每个班级选取一种精神,开展项目学习活动。

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共同阅读《党的历史》,设计了丰富多样的带入式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听(听教师讲红色歌曲)、说(讲红色经典书籍)、看(观红色歌舞剧视频)、想(如何迁移架构)、编(创作课堂小活动)的学习体验过程中逐步构建完整的音乐学习体验,体悟山西儿女的革命精 神与奋斗情怀。

音乐教师在五步法的实施过程中,驱动问题增加了学生的兴趣,提升了音乐学习质量,从而由过去的被动创编变成了主动创编。教师将一个月的学习成效设计了一张评价反馈表发送给了家长和部分任课教师。随后,家长和老师也就学生的表现给出了相应的评价,明显感受到孩子们的学习的热情增加了[2]。

任务二:策划排演

如何在落实音乐教学目标的同时,让文化植根在创作的过程,我们邀请了专家和部分从事艺术教育工作的家长,走进校园为孩子们打框架和确定演出形式,并鼓励学生自己思考山西精神中人物的性格,场景中音乐的风格,歌声中旋律的走向。

例1:五年一班“吕梁精神”

学生前期在资料查询过程中发现,2017年6月21日,***总书记在山西考察调研时特别强调:“革命战争年代,吕梁儿女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吕梁精神。”学生们在选择艺术加工时犯了难,最后我们将多种内涵贯穿出了一点就是“永远跟党走”,是共产党的责任和担当推动了“吕梁精神”,所以最终我们选择了领唱加合唱的作品《唱支山歌给党听》。在排练中,低音区音准成为最大的问题,教师带学生观看了《吕梁故事》等艺术作品,一个个事迹让孩子们悄然落泪,学生发自心底的低音演唱有了力量并准了很多。

例2:三年二班选择了“脱贫攻坚精神”

教师选择了刚刚播出的《山海情》插曲,既改变了歌词,还加入了领唱,齐唱、合唱的不同形式,让孩子们在歌词中充分感受到了山西日新月异的变化。在训练中,我发明了“一读、两模、三比拼”的教学方法,也是一种快速排练法。即:读歌词、模唱(不发声),模演(做表情),比拼记忆歌词,比拼音乐起伏,比拼舞台出错率。

教师辅助学生制定了课堂检测表。学生在每一个单元都进行评价从而逐步建立评价体系,如表1 所示,让项目式学习带动常规的课堂教学,从而启发学生乐于评价、积极反思,学有所获。

表1 课堂评价单

任务三:展演推广

学校将整个艺术节策划为“三版块二展示”体系,“二展示”是分为技能技巧展示及舞台综合展演展示;“三版块”分别是百年班级版块、展台展示版、直播展示版块。音乐教师前期会给各班下发一张任务单和评价单,学生在任务驱动下找到了精神+音乐元素的结合点,从而开启了更好的音乐体验,如表2 所示。

表2 素养记录表

例如:六年级二班的“胡兰精神”

1.英雄人物事迹。

2.汇报自己的成果,比比谁的介绍最精彩。

3.各班进行大型展演,谁是最佳“精神演绎者”

整个项目分为准备阶段、创编阶段和展示阶段,又将每个阶段需要完成的任务分为“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两部分;学生们在活动过程中及时进行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如表3 所示,学生们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完成了过程性评价:首先分发了奖励代表不同的评价角度的图章,完成学生的互评。其次请家长及教师来为本次活动进行总评。最后为本次项目式学习做小结,并找出本次学习的亮点与不足,为下一个项目学习积累经验。

表3 自评与互评

四、项目反思

(一)实施与预设之间的对比

学生通过研学、架构、展演三个阶段性的项目学习,走进了灿烂的三晋文化,尤其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转变学生单一的以知识传授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用探究、调查、访问、操作、劳动实践等方法[3],在一次次上台展示过程中,孩子们穿越在山西的地域风情和经典人物中,产生了对家乡的崇敬和热爱。

(二)教师在实施这个项目前后的变化

艺术项目化学习让老师们从开始的不情愿有困惑,到活动完成后对家乡文化有了更清晰的认知,课堂也越来越有活力。每次展演,学校要求每个班级学生必须全员参与,那么老师们会逐渐发现孩子们身上的不同优势和才能,也让孩子们有了更多的展示机会。学生乐于参与,教师更增加了教育教学的动力,班级凝聚力也大幅提升。

(三)家长和社区互动

“美的教育”也在活动中延伸到每个孩子的家庭,家长从开始的不关注到与孩子一同研究、一同创作。我们发现,从内容和学习方式来说,这是一次有实际意义的完整贯穿的项目式学习活动,从实践过程和教育结果来说,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一次碰撞和融合。学校的教育要取得家长的通力支持与配合,就需要拿出百分之百的诚心和耐心呈现给家长,让家长感受到我们的真诚,认同我们所做正是为了孩子的未来成长服务的,彼此之间是合作教育的共同体。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