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关于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研究

时间:2024-05-07

☉范 珺

在小学阶段,有效的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水平的重要途径,如何开展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需要教师深入教学实际,全面结合学生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从而创新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本文结合具体教学内容,从多方面开展实践分析,进而总结提高小学中年级学生阅读水平的措施。

一、语文阅读对小学中年级学生的作用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化中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可发挥出下述方面的功能:第一,能够明显提升学生的表达水平。小学语文阅读活动仍然以生字和生词的教学内容为主,能够引导学生积累更为扎实的学科知识。教师可通过组织学生阅读具体的段落和内容来优化教学效果,引导学生掌握表达的正确方法,从而增强表达能力。第二,可促使学生产生阅读的兴趣。阅读训练是语文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内容,不但可辅助学生掌握字词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同时还可锻炼学生在分析、理解和写作等方面的能力,引导学生体验阅读文本的魅力,从而调动学生产生阅读的积极性,使之成为学生提高信息储备量的前提。通过高效地开展中年级阅读教学,加强了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效率,利于学生提高阅读技巧以及能力,从而为学生语文综合水平提高奠定基础。

二、小学中年级学生的特点

中年级小学生正处于低年级和高年级的转化阶段,总体的发展状态相对稳定,对教师和周围人的依赖程度较低,往往会依据自身的兴趣来选择学科和信息内容进行学习,抽象化思维能力逐渐提高,主要特征可总结为:第一,心理特征。此时学生个性差异明显、情绪稳定性不强、意志力相对薄弱。第二,学习特征。学生进入中年级,学习内容的难度也在持续提升。此时的学生能够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独立性特征,对教师和家长的依赖程度也较低。在教学活动中,只要教师适当提供引导和辅助,学生便可自主完成学习任务。第三,交往方面。此时学生对友谊的认识深度也在持续加深,能够结合自身认识水平的提升来优化择友标准,这也是学生中形成小团体的主要原因。第四,生活方面。学生在此时的心理和生理发展速度较快,同时兴趣倾向也形成了明显的变化。在生活中的饮食、穿衣等多方面形成独立的见解。教师在面对上述学生群体开展阅读教学活动时,需主动迎合学生的心理倾向,科学选择教学手段和内容,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参与阅读的意识,掌握有效的阅读技巧,从而不断提高阅读的效率和效果[1]。作为语文教师,应根据中年级学生特点,针对性地进行阅读指导,加强学生能力培养,促使学生掌握更多实用性技巧,全面提高阅读学习效率。

三、提高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

(一)培养阅读习惯,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1.“眼、口、心”,通过朗读集中学生注意力

阅读活动首先需发挥视觉功能,其次才是阅读的能力,最后要深化阅读,将注意力集中到阅读文本中。教师可鼓励学生将文本内容大声诵读出来,并保持认真的态度。在学生逐渐集中注意力后,便可实现较为理想的阅读效果。如《北大荒的秋天》这篇文章的思路较为清晰,但其中有较多的长句,如果学生无法高度集中注意力,便会出现阅读错误。如描述流云方面的语句较长,因此学生需反复阅读来准确把握句子的含义,同时大声诵读,注意语调和停顿,综合运用眼、口和心来参与阅读活动,这样才能实现较为理想的阅读体验。学生也会在参与阅读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到阅读的乐趣,从而更为积极地通过阅读来积累知识,形成丰富的知识储备。

2.质疑问难,做到读思相结合

学生需发挥自主思考和探究的能力来完成阅读文本的理解。因此教师在对中年级学生的阅读活动进行指导时,应侧重运用读、思结合的方式进行,持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质疑中。如在讲解《巨人的花园》时,教师便可通过设置问题来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尝试总结文章的思想情感、主要描述的内容等,学生可在问题的引导下完成文本的阅读。这样学生的思维便会逐渐清晰,在提高阅读水平的同时,也会优化自身的思维。从长远的角度来讲,学生同步开展阅读和思考,便可明显优化自身的阅读能力,从而优化学科素养。

(二)激发学生的对话欲望,提高学生阅读水平

1.再现课文情境

教师在讲解《掌声》的最后一段内容时,可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来表达感想,交流身边真实发生的事件,从而深入理解“人人都需要掌声”的意义,对自身的情感进行高度升华,在生活中渗透温暖。但从教学实践效果来看,多数学生难以顺畅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尤其后进生更无法自主表达想法。对此教师需侧重对后进生或者在表达方面较为内向的学生进行鼓励,这样学生感受到教师和其他同学的重视,形成表达的信心,在主动尝试表达后,便能够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在学生表达完成后,教师需及时对学生表达的内容作出评价,以正面的鼓励为主,让学生能够形成表达的主动性,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文本的内容,这样可拉近阅读内容与生活之间的距离,消除学生心中的陌生感,从而提高对文本的理解深度[2]。

2.创设表演情境

在创设表演情境时,学生需依据所要表演的内容来理解文本,此外还可明显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提高课堂的灵活性,深化落实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设计要求。在具体的情境中,师生的对话频率更高,这对增进师生情感也十分有益。如在讲解《陶罐与铁罐》时,教师可鼓励学生分别扮演陶罐与铁罐的角色,灵活运用肢体动作表现出不同角色的性格特征,这样可加深学生对人物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了趣味性。

(三)在语文阅读中寻找读写结合点

为提高读写结合的实施效果,教师需在规划和落实教学活动时,主动引导学生找到阅读和写作之间的契合点,通过阅读活动来总结写作的思路,形成写作的主动性。此时,教师便需准确把握时机,让学生在阅读期间自主标记、批注信息,为写作提供灵感和素材。如在《风筝》的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针对文本的最后一段内容进行思考,作者为什么会借助风筝来表达悲哀和感慨的情绪。此后学生便可在问题的引导下,在文本中的适当位置做批注,找到表达作者心情的句子,并反复思考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在此期间,学生也会从风筝这一常见的生活事物联系自身的生活经历,从而对作者的创作动机感同身受。最后,教师还可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储备来仿写与风筝相关的文章。这样学生在阅读文本之后,便可将产生的情绪通过写作进行表达,实现读写的紧密结合,同时还可在阅读活动的促进下,不断提升写作水平。阅读过程是学生提高认识,产生共鸣的过程,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读写结合,以便提高学生对于阅读的理解能力,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强学习水平。

1.以阅读提高学生习作水平

学生的习作水平与其阅读量储备有着直接的关系。尤其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学习的初期,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将读写进行结合,便可明显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因此,教师需科学设置教学内容,通过阅读来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首先,教师需做好导学工作,为学生提供适合的阅读文本,结合学生的年龄以及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水平来选择适合的阅读内容,并借助学生的好奇心理,通过更为精彩的内容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阅读活动中。只有学生自主阅读,才能够基于阅读来推动教学内容的实施,让学生近距离阅读和体验文章的内容,对文字形成更为亲近的感觉,熟悉文字的不同用法,这样便可基于阅读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在语言表达方面,学生可通过使用比喻等方法来提高表达的形象性。如描述天上下起雪,如果单纯用白色来形容雪,便较为单一。学生可在阅读文本中掌握比喻手法的运用,这样学生便可通过更为灵活的方式来表达下雪,如形容雪为鹅毛大雪,将雪比作鹅毛,与之前的白雪相比具有了更为形象的特征。其次,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较强,活跃度也较高,因此教师可辅助学生分析具有开放性思维特征的文本,以此来促进学生提高思维水平。此外,教师还可结合具体的文本内容,辅助学生掌握文章的具体写法,并在逻辑思维的基础上更为深刻地理解文章,促使学生开拓发散性思维,在教师的指导下梳理写作的逻辑规范,排除障碍,让学生形成服务主题的意识,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3]。

2.利用读写结合进行反馈教学

学生在形成熟练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服务主题的思想意识后,教师可开展反馈教学活动。通过组织实施习作活动来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深度,让学生在全面掌握文章的内容、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等信息后,可适当开展自我写作训练,通过客观分析自身的写作水平和语言运用的恰当性、文辞搭配的正确性来深入分析作文内容与主题的契合度。教师可对学生自我写作的效果进行检查,鼓励学生主动实践,让学生自主写作和自我检查。同时,教师也需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这样学生便可结合阅读的内容来掌握作者的写作方法和技巧,从而深化对文章写作的认知。通过对比,让学生明确自身的不足,进而对习作进行反复阅读和修改,最终实现习作能力的提高。

如学生在练习游记相关习作活动时,教师便可结合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等方面进行客观评价,为学生指出作文中出现的问题,并结合习作要求督促学生再次阅读范文。学生可针对出现问题的部分进行临摹训练和反复修改,这样便可发挥对文章的理解效果,模仿作者的写作技巧,在阅读和写作之间建立更为紧密的联系,以高质量的阅读效果促进写作能力的优化。这样利于构建高效课堂,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四)重视课外阅读,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

拓展阅读范围可辅助学生明显拓展思维和视角,积累更多的知识信息。教师在组织阅读活动时,也需侧重鼓励学生拓展阅读范围,尽量涉猎更多的相关文本进行阅读,从而让学生提高阅读的空间,并在阅读期间自主积累写作的素材,总结适合自己的写作技巧,从而形成更高水平的表达和分析能力,将其应用到写作练习中,实现学科综合能力的提升[4]。

如教师在实施阅读教学活动时,需为学生设置明确的目标,让学生广泛接触课外读物,通过不同文本的阅读来对祖国的文化形成亲近感,感受到文化的博大精深,产生更为深厚的文化认同。教师需侧重培养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形成文本的鉴赏和表达等方面的能力,最终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兴趣倾向为学生推荐适合的阅读内容,如中国作品:《中国古今寓言》《民间故事》等,外国作品:《水孩子》《凡尔赛选集》等。学生可通过初步理解课外文本来形成一定的文本鉴赏能力,深化对作品思想和情感方面的理解程度,受到情操和趣味方面的感染,实现健康的个性发展。学生也会在课外阅读内容的影响下形成更为丰富的精神世界,借助阅读来了解大千世界的奥妙,这样学生便会逐渐喜爱和沉醉到阅读活动中,形成更高水平的知识与素养。

总之,随着新时代语文教学改革深入开展,有效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能力需要教师不断进行实践研究,并总结更加高效的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学生参与阅读学习的兴趣,不断构建更加高效的阅读课堂,帮助学生掌握更多实用知识,促使学生全面提高语文综合水平。希望通过以上探索,能加强小学中年级学生语文学习效率。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