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曹 群
通东民歌是指流传于江苏南通市通东地区民间音乐的总称。2015 年,通东民歌被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般来说,通东民歌包含劳动号子、小调歌谣等类别,歌曲语言生动形象,反映了通东地区劳动人民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审美需求。
《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在强调弘扬民族音乐的同时,还应以开阔的视野,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以利于我们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通东民歌是流传于当地的一种民间音乐,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欣赏学唱通东民歌,培养学生爱家乡的情感。
随着我国对传统文化的不断重视,在进行小学音乐知识教学时,教师应当积极引入通东民歌,引导学生在学唱、分享中完成对通东民歌的传承和发展,真正地将通东民歌这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好地传承和发扬。
在学生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景化的音乐环境,对学生的视觉、听觉加以刺激,进而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以便学生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之中。在小学阶段,为了让学生传承通东民歌,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了解通东民歌的一些主要特点,感受通东民歌的欢快旋律,在聆听通东民歌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有关通东民歌的一些常识。
音乐虽具有感染力,但若仅是单纯地利用口述的方式向学生讲述通东民歌的特点,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1]。为了增强学生对通东民歌的理解,教师应当主动地发挥现代教育资源优势,利用信息技术再现通东人民的劳动场景,将视、听结合起来,变换学生学习通东民歌的形式,促使学生在灵活、多变的学习氛围中,深入了解通东民歌。
例如,在刚开始上课时,教师可以先利用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红娘子》等通东民歌,使学生在优美的曲调中调整学习态度,主动地将注意力放在课堂上。随后,教师借助宣传片为学生介绍通东民歌,使学生在直观的画面中认识通东民歌的分类、节奏特点以及历史渊源等知识。紧接着,教师再为学生展示现代通东民歌的表演形式,以便学生在浓厚兴趣下主动学唱歌曲。
又如,教师在介绍通东民族劳动号子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现劳动人民车水、挑粪、拉船时的劳动场景,同时播放车水号子、挑粪号子、拉船号子的音乐,让学生在头脑中出现这些劳动的表象资料,并在听觉刺激下让学生深刻理解劳动号子的特点:豪放有力、节奏鲜明、振奋精神。在教唱《撑船歌》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人们在大海大江大河中撑船破浪的场景,伴随着豪放的民歌音乐,学生对劳动号子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更有助于学生充满激情的演唱。可以说信息技术的应用,有效地变换了学生学习通东民歌的形式,使学生在灵活的学习模式下,能够始终将目光聚焦在课堂上,进而不断增强对通东民歌的认识,也为通东民歌的传承与发展铺垫了良好基础。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有着自己的喜好和兴趣偏好。因此,当教师为学生引入同一种通东民歌时,学生表现出的学习兴趣也参差不齐,可能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通东民歌的教学效果往往也不佳。所以,为了更好地传承通东民歌,使每一个学生都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教师应当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结合学生的喜好为学生设定自主选择的学习方式,以便让学生在个性化的学习中提高学唱通东民歌的效果。
比如,在组织学生学习通东民歌前,教师可以先为学生介绍通东民歌的几种形式,并简单地为学生范唱这些民歌。随后,教师为学生布置“自选通东民歌类型,搜集相关知识”的任务,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自主选择。之后,学生在“劳动号子”“小调歌谣”“喜庆利市”等通东民歌中进行自选,并根据自己选择的内容进行歌曲内容、歌曲形式、歌曲特点等知识的搜集,逐步增强对通东民歌的了解。如选择“劳动号子”的学生,通过了解认识到“劳动号子”又可以分为“车水号子”“挑粪号子”等形式。通东民歌在内容上有短民歌和长民歌之分,短民歌又称四句头民歌,比如《樱桃好吃树难栽》《南风没有北风凉》等;长民歌大多为叙事性的,有具体生动的故事情节,有的长达数百句,如《红娘子》等。通东民歌因为歌曲内容丰富形象生动,描写的都是人们日常生活,所以备受人们所喜爱。
可以看出,教师为学生设定自主选择的学习方式,能够让学生真正地从自己的喜好出发,自主挑选自己感兴趣的通东民歌,进而增强学生学习通东民歌的动力,让学生更加主动地进行通东民歌的学唱。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增强,并在兴趣的带动下学习效率将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对学生进行教育指导,并非只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家长也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2]。在进行通东民歌教学时,为了让学生真正地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教师也应鼓励家长参与到学校的教学活动当中,让家长成为学生学习效果的“验收者”,以便家长在聆听学生的演唱中,与孩子一起欣赏通东民歌,感受通东民歌的音乐特色。同时,家长也可以向学生表达自己的赞誉,使学生从家长的言语中收获一起学习的幸福感和成就感,使学生能更加积极地分享通东民歌。
以《撑船歌》这一通东民歌为例,教师就可以通过搭建表演平台逐步让学生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在课堂上,教师先为学生进行范唱,引导学生学习这一民歌的曲调和唱法。之后,让学生展开自主练习,以便在反复练习中真正地学会这一民歌。随后,教师请家长到校观看学生的表演,并请家长提出指导意见。当听到家长的赞美后,学生学唱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也得到进一步增强。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演唱歌曲,使孩子感受到别样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在生活中与家长一起探寻通东民歌、学唱通东民歌的良好基础。
显而易见,教师引导家长参与音乐课程能够让孩子感受到传承通东民歌的乐趣,体验到学唱通东民歌的成就感,以便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主动与家长分享学到的知识,进而逐步成为通东民歌的“传承人”。
通东民歌是一种地方民歌。它的音乐风格不同于西北的信天游,也不同于苏南的吴语音乐。通东民歌的音乐以五声音阶1、2、3、5、6 为主,接近于中国民族音乐风格。有的通东民族还有四阶曲调,虽然只是四个音阶的曲调,但是音乐旋律具有动感,真实反应了当地人民日常劳动生活的场景,便于学生的创造与想象,如仿编出更多优秀的通东民间音乐。
通东民歌来自于民间,教师要鼓励学生将所学反馈于民间,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将通东民歌发扬光大。
比如在社区组织的迎新年活动或者在街道举行的重阳节活动中,学生通过演唱《樱桃好吃树难栽》和《撑船歌》,用歌声演绎通东民歌的风采,台下的观众听着熟悉的曲调与歌词也不由自主地跟着旋律歌唱起来,台上台下形成联动,将演出气氛烘托得格外热烈。
民间文化需要传承,通东民歌更需要有坚实的群众基础,文化在发展,民歌音乐也在不断推陈出新。未来是属于青少年的,通东民歌更需要有一群热爱家乡文化事业的人来继承与发扬。教师要在鼓励学生传扬通东民歌的同时,尝试创作新时代的通东民歌,谱写新时代的乐章,创作出更好更优秀的作品。
通东民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强的生命力,通东民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本身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审美价值。教师要在音乐教学中融入通东民歌特色,积极弘扬江海文化,尽自己的力量打造江风海韵音乐形象,用音乐传播文化,扩大地区影响力。
总而言之,在倡导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教师应当提高对通东民歌的重视,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学习通东民歌,以便学生在学习、传承和发扬中,让通东民歌释放光彩。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