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的策略探析

时间:2024-05-07

☉缪天祎

“大单元”教学的基础是教学课本存在一定单元结构,而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不同单元有着不同的教学重心,各个单元相互独立,但又在知识点上相互联系,整体上符合循序渐进的模式。对此,小学教师首先要明确“大单元”教学特色,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其次要根据课本内容,优化课堂教学;最后利用课外的教学资源,最大化发挥“大单元”教学的积极作用。本文以小学语文为对象,着重探讨“大单元”教学的策略。

一、明确“大单元”教学目的,转变教学理念

“大单元”教学讲究循序渐进,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则是“由简到难”“由浅入深”,小学语文教师要明确这些特点,并将其应用到教学中,为“大课堂”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实现“由简到难”,设置难度梯度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是大部分学生的起步课堂,因此在教学初期,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都较差,但是这一阶段的学生成长性强,在正常的教育环境中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速度很快。

由于这个特点,教师要动态地调整教学难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因为学习难度过低而失去兴趣,也不因为难度过高而降低学习积极性。

例如教学拼音单元时,在教学初始阶段,教师可以简单地教学声母和韵母的读法,从单韵母介绍到复韵母和鼻韵母,教学逐步推进后,可以穿插一些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的学习,让学生学会拼音和汉字之间的转化。

在教学后期,教师可以介绍三音节词,进一步提高学习难度,还可以采取一些课堂游戏活动来进行教学,例如教师用PPT展示一些汉字,让学生抢答这个汉字对应的拼音,或者用PPT 展示两个读音相近的汉字,让学生指出哪个是前鼻音,哪个是后鼻音,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时刻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

再例如在教学识字单元时,教师在教学初始阶段可以让学生了解形声字、会意字的构字特点,在教学后期教师可以通过结合拼音或者各种词语,加强学习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1]。

(二)实现“由浅入深”,培养核心素养

新课标改革之后,教学的重心从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逐渐转向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小学阶段的学生思想较为简单,三观还处于模糊的状态。因此,教师要做好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塑造好三观,提高核心素养;教师要挖掘每个单元中可以体现核心素养的内容,然后通过推进教学深度的方式来实现核心素养的提高。

比如,二年级下册课文二的主题思想是“关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逐步融入核心素养的培养,让学生从简单的知识学习逐步转移到品质的塑造,培养学生的爱人之心;比如,二年级上册课文五的主题思想是“思维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教导学生一个问题换一种思维,鼓励学生用更加灵活的思维去看待世间万物,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再比如,三年级上册的主题思想是“我与自然”,教师可以融入对热爱自然的核心素养培养教学,通过课文的学习和联系现实生活来激起学生保护自然的热情。

二、基于“大单元”教学理念,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在明确了“大单元”的教学理念后,小学语文教师就应该着手于采用各种策略来改进课堂教学,由于“大单元”教学基于课本内容,教师应该从课本内容出发,明确教学目标和安排教学课型,让学生能够系统地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提升语文综合素质。

(一)基于课本内容,分梯度确定教学目标

合理的单元规划是“大单元”教学能够有效进行的前提。教师在规划教学目标时首先要贯彻“由简到难”和“由浅入深”的教学理念,其次再根据每个单元的课文内容,进行合理的规划,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以二年级下册课文三为例,教师可以划分《彩色的梦》为先导性课文,以这篇课文来让学生熟悉本单元的主题,起到开篇的作用;划分《枫树上的喜鹊》《沙滩上的童话》为基础知识巩固课文,让学生从这两篇课文中激发想象力;划分《我是一只小虫子》为总结课文,这篇课文较为简单,教师可以通过课文内容来进行课堂活动,让学生自己选择成为世界上的一种生物来进行想象,让整个教学过程符合从“预热”到“熟悉模仿”到“实践运用”的大单元教学模式。

(二)基于每课时教学目标,采用针对性课型

有了分阶段的教学目标后,教师的课堂教学也要紧跟教学目标,采取不同的课型来实现不同阶段的教学效率最大化。在设计教学课型时,教师应该以整体的教学安排为基础,重视学生这一主体,合理穿插符合教学目标的课型。

比如在单元教学初期阶段,教师的教学目的是教学先导性课程,实现单元主题的导入。对此,教师可以采取开放性较强的单元预习课,以先导性课文为教学材料,积极和学生互动,让课堂气氛活跃,帮助学生明确单元主题。

在单元教学中期,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本单元的各种知识点,对此,教师可以采用教育性较强的课文教学课型。在教学后期,教学目的主要是巩固复习,知识拓展,对此,教师可以展开作业分析课、活动课、微作文课和拓展课等课型,以此来实现教学结构的优化,提高教学效率。

(三)构建起不同单元之间的联系

“大单元”教学不意味着各个单元之间独立,而是存在着内在联系,除了做到每个单元中的“大单元”教学以外,教师还可以将“大单元”教学拓展到单元和单元之间。让学生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知识发散能力;让教师能够在教学新的知识点的同时,巩固旧知,让整个教学过程变得更为科学高效。

例如在三年级上册单元四,学生学习了发挥想象力续写故事,教师在之后三年级下册单元五的“习作单元:想象”教学中,可以续写故事为切入点,唤醒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可以采用微作文形式的热身教学,提供一段和习作相关的续写材料,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续写故事。热身后教师再鼓励学生通过想象,写出自己的想象作文。在之后的四年级下册单元二“单元习作:我的奇思妙想”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将本单元的科普主题和以往的想象习作联系起来,让学生试着写一篇科普性质的想象作文,让单元和单元之间的知识发生联系,教学难度逐步递增,实现“大单元”教学[2]。

三、利用课堂外教学时间,实现“大单元”教学作用最大化

除了课堂之中的各种策略,教师还可以利用课堂外的教学资源辅助“大单元”教学,使其积极作用能够最大化发挥。而课后作业是课后资源的一大组成部分,教师可以课后作业为切入点,随着单元教学目标的不断变化而改变作业的布置和作业的评价重心。

(一)根据教学阶段设计课后作业

在教学初期,教师应该以较为简单的概念性作业为主,例如在学习比喻和拟人手法时,教师可以布置这样的判断题作业:让学生判断例句所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让学生清楚比喻和拟人的区别。在教学中期,教师应该以本单元重点知识为内容,布置巩固实践性作业,以四年级下册单元七为例,教师可以布置人物品质分析、人物肖像描写、人物语言分析的作业,让学生能够对本单元所学内容有更深的理解。在教学后期,教师可以布置发散性、知识综合性强的作业,让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有系统的认识。

(二)根据教学阶段进行教学评价

不同教学阶段的作业,教师在批改过程中的重心也要做出改变,例如在单元教学初期,作业的难度不高,教师在批改作业时主要以鼓励为主,作业批改可以比较宽松,着重于观察学生作业中透露出的学习态度,是否出现漏写或不写的情况。在单元教学中期,教师在批改过程中则要着重于发现学生各个知识点是否运用错误,并加以指出。在教学后期,教师应该着重于观察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发散能力,对于一些写得好的作业进行表扬或者在班级中展示,起到榜样的作用。

综上所述,“大单元”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系统性的学习节奏。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使自己转变教学观念,改良以往的教学风格,让整个教学过程循序渐进,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变化不断改变教学难度和课后作业难度,最大化发挥“大单元”教学的积极作用;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基于课本内容进行合理规划,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安排,让学生能够在科学的教学节奏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质,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