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蔡思思
随着小学语文部编教材的全面铺开,教学中要落实语文要素,逐步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以部编版第六单元课文为例,本单元的人文主题“舐犊情深”,也就是“父母之爱”。主要由《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三篇文章组成。
编者在这个单元安排了两项语文元素的学习训练,一项是阅读训练要素“注意体会场景和细节描写中蕴含的感情”;另一项是写作训练要素“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本单元课文注重对故事中的场景、人物言行举止的细节进行具体描写,学生通过品读交流印象深刻的场景、细节,可以更深入地把握内容,更细致地体会蕴含在其中的人物情感。从读懂场景和细节描写与人物的关系中可以推测人物内心的想法和情感态度。
那么语文老师如何将这些要素落实到教学中呢?这需要我们在教学中用正确的教学方法落实,并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认知是学生认识事物的反映,是对事物产生概念、判断或想象。部编教材语文要素渗透着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关注认知能力的建构,在建构中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1]
比如本单元中的课文《慈母情深》,本文的语文要素的落实可以指向课后习题的学习。本课可以结合课后第一题,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中的场景,在感受最深的地方作批注。然后进行小组交流,说一说最触动自己的场景、细节有哪些。为了方便教学,在全班交流时,可以要求学生围绕“在工厂找母亲”“母亲给钱买书”这两个大的场景具体说一说。
在工厂找母亲的场景部分有两个学习重点:一是体会工作环境的恶劣;一是体会“我”在工厂中找到母亲时的心情。体会小工厂的环境,可以引导学生从厂房的狭小、噪声、闷热等方面去想象。如,体会空间的狭小时,可以将“不足二百平米”与生活中熟悉的封闭空间(如小型会议室、室内篮球场)作对比,将这个抽象的数字具体化,想象在这样小的厂房内挤着七八十台破缝纫机、七八十个女人、堆积着如山的货物,体会厂房的逼仄。
再如,有些学生可能对“缝纫机”发出的声音比较陌生,教师可以用音频或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真切地感受缝纫机转动的声音大、嘈杂,从而体会“七八十台破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让学生设身处地想一想,第一次来到这样的工厂,“我”的心情会是怎样的?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读一读第6 ~19 自然段,谈谈自己的感受。
再引导学生重点关注第16 ~19 自然段,想象“我”从发现母亲到最终确认是自己母亲的场景。组织学生小组合作,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一起品读、交流。在交流中让学生体会:一是“我”在狭小嘈杂、周遭阴暗而唯有灯泡刺眼的环境中寻找母亲,因此要不断地辨认。课文详细地描述“我”的所见所感,让读者更能感受到工作环境的恶劣。二是“我”的心情在随着自己发现母亲而变化,从一开始看见时的不敢相信,到辨认后的震惊、心疼母亲,让读者感受到母亲的艰辛和“我”内心的复杂感受。
教学这部分时,注意不要只把第19 自然段单独呈现出来,让学生脱离上下文说感受或朗读,一定要联系上下文。并且让学生把这一段单独拿出来体会,并结合上下文体会,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对比之中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其实学生在理解这篇课文场景描写的作用时,需要不断想象。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在交流与探讨中发散思维,并构建自己的认知。需要注意的是,学生能以课后习题为抓手,发散思维,积极想象,落实语文要素。
对于提升学生阅读,进行阅读教学,并不是写作精良的文章都可以给学生阅读,高年级学生心智还不够成熟,语文素养还不够高,不足以读一些深奥的文章。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浩如烟海的文章之中,选出最适合学生的作品。[2]
以学生为主体,转换思想,用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进行知识输送。语文教师可以为学生选择有趣的寓言故事、感人至深的人物故事,或者是浅显的科学知识性文章,在必要的时候进行讲解。教师应当教授小学生阅读的方式方法,鼓励学生提出关于文章的问题,然后进行专业的解答。教师还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让学生来分角色阅读。
比如在教授部编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西门豹治邺》时,本篇课文对话内容较多,找两位同学分别读老大爷、西门豹的话,在学生读的时候,要求学生注意老大爷和西门豹的情绪和情感,将自己代入角色中阅读,读出感情。对于这样长篇对话的课文,一边读,一边让学生划出故事的起因、经过、高潮和结尾,并划出生字、生词等。教师也可以主动搜集对话较多的文章,在课间等闲暇时间让学生分角色阅读,学生在欢乐风趣的氛围中沉浸于丰富多彩的文章内容之中。让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得知识,增强阅读能力,在易接受的方式中,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学校方面的支持,对于语文阅读教学具有强大的助推作用。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不能一带而过,小学生心智不成熟,很容易被外界诱惑而分心,比如手机游戏、电脑、不良书籍漫画等。学校要重视阅读教学,可以设立阅读课,打印适合学生阅读的文学晚报;可以开展校园阅读活动,提倡全民阅读;开放图书馆,收录优秀的学生适读书籍供学生阅读等等。
教师也可以在课余时间让学生轮流讲故事,分享近期读的文章、故事,并分享自己的心得。有经典语录、绝句佳段等分享可以让学生记下来,并准备专门的笔记记录。这样可以明确阅读的作用和影响,又可以督促学生进行阅读,养成阅读的习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文学水平,有利于提升学生思想的高度以及哲学观念的形成。增长自己的见闻,开阔自己的眼界。学生在学校和教师精心营造的浓厚阅读氛围中提升自己的核心素养。[3]
汉语言的学习,最重要的就是积累。积累是写作的基础,积累是阅读的目的。小学生的写作水平尚不成熟,需要学生进行阅读总结、阅读积累;在借鉴中提升自身的写作能力,在阅读中总结写作技巧,这就需要语文教师进行必要的助推。
比如在学习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桂花雨》中,教师可以在授课时让学生注意作者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和写作手法来描写桂花,并让学生画下描写桂花的段落。先让学生阅读一遍原文,然后设计问题:“同学们,作者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事?”也就是作者小时候的事,作者通过回忆童年和桂花有关的故事来叙写,这就得出作者的写作手法——倒叙。语文教师可以设计课件,讲解倒叙手法的内容以及运用方式等;作者描写桂花的修辞手法也是令人称道的,语文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画出作者描写桂花的段落、句子,反复阅读,点明作者写作的修辞手法——夸张和比喻。
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作者的写作手法、修辞手法来现场造句、仿写文章。这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在阅读中总结了阅读经验,并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起到双重作用。
同理,教师在教写景诗的时候,可以提醒学生积累诗句,背诵诗句,将这些诗句“内化于心”。这样在写作相关文章时便可以引用所积累过的诗句,使文章具有丰富的内涵,提升文章的文学性,扩充了文章的内容。引经据典,可以提升学生的文章水平。这便是“外化于形”。
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语文教师应当树立责任意识,努力在细节上完善教学策略,从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知识需求思考教学方案,避免枯燥、死板的念课本、讲题纲。
教师应当在寓教于乐的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并且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变化,尤其是核心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