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加强学生发音训练 提高学生音乐感知力

时间:2024-05-07

☉陆静蕾

小学生的发音器官正处于发育期,发育还不成熟,声带相比成人来说比较薄弱,若受刺激极容易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利用音乐教学培养学生合理利用嗓子发音的能力,更要在教育教学中教学生保护嗓子的办法,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与表现能力。

《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教学生“学习和了解音乐基本表现要素(如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和声等)和音乐常见结构(曲式)以及音乐体裁形式等基础知识,有效地促进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而这些音乐基础知识都与学生的音乐发音息息相关,要确实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就必须从基础发音教学开始,加强学生的发音训练,让学生在感知音乐旋律的基础上,正确发音,有效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度。

一、激发音乐学习兴趣,明确发音器官的重要性

小学生年龄小,有的教师在教学时不注意设计学生感兴趣的音乐教学方法,学生不愿意唱歌,教师一味地要求学生声音大一点,导致部分学生任意使用发声器官,既制造了噪音,也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期,身体各部分器官都很稚嫩,发音器官也一样。因此教师要创设良好的音乐教学环境,设计出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让学生对音乐学习充满期待,这样学生的上课积极性被激发出来,有利于学生正常发挥音乐潜能。同时,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放大声音唱歌,而应该要求学生用最自然的声音进行歌曲演唱。自然的声音是最适合孩子的声音,孩子们在自然声音的状态下,能更加主动地带动自身情感,将情感投入到歌曲中去,这样,孩子的歌声才更具有感染力。大叫大嚷的声音不但不好听,有的甚至成为噪音,影响整体音乐表达效果,也容易损伤孩子稚嫩的发音器官,得不偿失。教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认识到,只有正确轻松地发声才能唱出优美的声音。

二、注意唱歌发音方法,对学生进行声乐训练

《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唱歌时出现喊唱现象是不正常的,应立即制止。教师应该教学生科学发音,既保护学生的嗓音,又促进学生音乐水平的提升[1]。

(一)欣赏自然界的声音,并自然地进行歌唱活动

在发音练习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欣赏自然界中的美妙声音开始,听风声雨声,进行模仿性发音,引导学生感悟发音力度的不同。为了表示发音力度的强弱,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声音模仿大雨小雨落下的不同。比如在练声《大雨小雨》中,用大雨“哗啦啦”小雨“淅沥沥”,加上不同力度,表现音量的强弱,提高学生对音量力度的感应能力。

(二)注意发音技巧训练,积极投入发音的练习中

孩子歌唱时,自然的发音是最美的声音,再加上相应的发音技巧,注意发音中力度的强弱变化,积极对音乐旋律进行掌控,呈现出来的声音就是优美的童声。教师要引导学生聆听琴声,注意音乐的变化,在发声练习中,注意每一个音的变化,用自己最自然的声音演绎旋律。

比如苏教版音乐《嘀哩嘀哩》中,教师将曲中难点第五句第六句提炼出来,将其作为教学一开始的发音练习,利用发音练习的多次重复,重点攻克教学难点。在发音练习时出示图片“小黄鹂鸟”,用直观形象的图片集中学生注意力。在发音练习中,要求学生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注意发音轻巧,有弹性,吐字清晰,第五句第六句在力度上形成对比,利用小黄鹂鸟间一问一答的对话形式,开启学生的美好歌唱之旅。学生在这样的音乐环境中,情绪是积极的,他们会积极地投入到发音练习之中,有助于学生音乐感知力的增强。

需要指出的是,有的学生在发音练习中情绪紧张,导致发音憋气,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然的声音演唱,缓解紧张情绪,自然发音,并根据音乐旋律做出相应的情绪与体态表现。

三、学会基本发音技能,用正确发音演绎歌曲

学习发音是音乐学习的基础,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发音训练,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几种发音方法,保护学生的发音器官,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一)打哈欠法

打哈欠法是让学生体验发音时打哈欠的状态,以便打开音腔,使得声音产生共鸣,这样能极大地缓解声带的刺激,使学生精神放松,避免声带发生损伤,这对提高学生的发音质量,提高发音的共鸣有极大作用。当学生发音困难时,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打哈欠法状态,指引学生控制好口腔气流,让声音从共鸣腔里发出。打哈欠法需要学生身体端正,不驼背,以便气息上下贯通,便于声音产生共鸣。让学生在真假混合的状态中发出圆润饱满、有刚有柔、可强可弱、便于控制的歌唱性声音。

比如在教学《春天的小河》中,教师将音乐用图谱“一串泡泡”的形式形象地展示,鼓励学生用打哈欠的方式发音,笑肌上提,先请孩子们跟着琴声轻轻哼唱,再请孩子们加入情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当孩子们能用正确发音完整演唱歌曲时,教师请孩子们分小组演唱,一半孩子唱主旋律,一半孩子进行伴唱“沙拉”,让学生体验声音和谐带来的美妙感受,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二)说话法

教师强调的用自然的声音进行歌唱,自然状态就是学生平时的说话状态。也就是说用声带振动发声,将唱歌当成说话一样自然,不大喊大叫,不撕心裂肺,用自然顺畅的声音表现歌曲。轻声自然唱法是一种科学的发声方法,这种方法能够很好地解决音量的大小,有利于歌唱时各个器官的协调活动。

一开始,教师可以请孩子们先用自然状态下的声音朗诵歌词,再加入情感,使学生感受到自然状态下声音的美。紧接着,让学生用说话法练习发声,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声音自然,不要太大,感觉舒服即可,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打开口腔,声音纯正。比如在《歌声与微笑》中,教师强调歌唱时注意声音的和谐优美,任何学生的个性化声音都会影响整体的和谐效果。教师启发学生用说话法自然的声音演唱,科学发声,控制音量,紧跟旋律,注意歌曲中的强弱关系以及力度的变化。

学生发音是否正确关系到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教师要引导学生感知声音和谐带来的美感,让学生在歌唱活动中时时刻刻注意协调自己的声音,使自己的声音与集体同步,自然发音。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发声方法,学生的歌唱活动才能感情充沛,动人心魄。

在学生的发音练习中,身正腰直,正确的形体能辅助学生正确发音,因此,教师在发音训练时也要强调学生的形体,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四、强调发声注意事项,提高学生音乐素养

学生的自制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歌唱活动中,教师要时时刻刻提醒学生控制好自己的发音,提醒学生用正确的发音方法演唱歌曲[2]。有的学生唱着唱着嗓门变大,喊唱的现象出现,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效控制自己的音量,注意跟着琴声歌唱,用心聆听音乐旋律,感知其中的强弱变化,并用声音的力度不同来表示。

(一)学会控制呼吸

教师要教学生基本的乐理知识,认识换气符号,在该换气的时候及时换气,用充足的气息保证歌曲的演唱效果。在学生的发音练习中,教师要及时纠正不正确的换气,让学生看歌谱,懂乐理,及时进行换气,这样在科学的音乐教法指导下,既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又促进了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

(二)用游戏激趣

音乐是艺术的一种表达方式,音乐具有感染力,教师要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呆板重复。发音练习同样如此,比如在《小巴郎,童年的太阳》中,进行发声练习时,教师可以把自己打扮成新疆人,扮演亚克西的小巴郎导入活动,这样用游戏、歌舞等手段和学生们产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对学生的发音练习也要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先进行强到弱发声练习,让学生练习哼唱,提高学生控制音量的能力。再进行弱到强的发声练习,让学生保持正确的发声动作,学习保持气息的稳定。

总之,教师要加强学生的发音练习,教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发音,有效保护学生的发音器官。同时,教师要开展多种歌唱活动,让学生体验声音的和谐优美,主动改掉发声练习中的坏习惯,逐步实行更科学和更全面、系统、优秀的歌唱。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