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石桂兰
众所周知,学前教育对于每一个幼儿的身体发育和智力发育都是至关重要的。但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学前教育也是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和萌芽阶段。如果幼儿在学前时期能够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将会为今后的生活和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相反,如果幼儿在学前阶段并没有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就会出现语言表达不规范等现象和问题。因此,幼师在学前阶段,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减少随意表达,从日常生活规范幼儿的语言行为,还要在幼儿教学阶段纠正幼儿的发音和吐字,丰富幼儿的语言积累,摒弃惯性思维,培养幼儿的语言品质,不断培养幼儿良好的语言行为和语言习惯,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基于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探讨,尝试提出一些建议供幼师参考。
幼儿正处于语言能力的培养和萌芽阶段,幼儿的语言习惯和语言学习大多数来自于对成年人的模仿,他们在进行语言表达的时候,往往不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规则,因此幼儿在模仿阶段会容易出现语言表达不规范,语言先后顺序混乱,还有些幼儿只会进行简单的词语表达,而难以将众多词语连接成一段完整的话,进行完整的意思表达,为避免幼儿出现语言表达不规范、语言前后顺序表达混乱等问题,幼师要时刻减少随意表达,防止幼儿对自己的语言表达进行模仿,不断规范幼儿的语言行为[1]。
比如,幼儿有时候表达一件事情的时候,会这样说:“我,我喜欢吃苹果,苹果,苹果真甜”。通过这句话可以看出,幼儿对于语言的组织能力比较差,在表达的时候,出现语言规则混乱的情况,这种情况不仅仅是幼儿对于语言组织不简练,更是因为幼儿对于句子缺乏逻辑性,幼儿的思维就是想表达什么就说什么,往往不会提前组织好语言,导致语言出现混乱、逻辑性差等现象,因此,幼师针对幼儿出现随意表达的情况,应该注意对幼儿的引导和纠正。首先是幼师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由于幼儿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幼师如果语言表达清晰,逻辑严密,幼儿可能在与幼师的交流过程中,也会逐渐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如果幼师语言表达不清晰,逻辑不够严密,那么幼师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也会出现模仿幼师的行为,语言表达能力得不到明显提高。其次,当幼儿出现语言表达混乱的时候,幼师要耐心地倾听,细心地讲解,帮助幼儿纠正语言表达习惯,告诉幼儿怎么表达是正确的表达方式,不断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由于幼儿年龄较小,语言系统发育也并不完全,因此幼儿在日常说话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语言表达不清晰、吐字不清楚等现象,再加上幼儿有时候受父母等长辈方言的影响,在语言表达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方言类型的表达,导致幼儿发音不准确,那么,幼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对幼儿的语言发音做出纠正就尤为关键和重要,幼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去纠正幼儿的吐字和发音,不断规范幼儿语言表达习惯,逐渐丰富幼儿的语言积累[2]。
首先,幼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带领幼儿经常观看相关教学视频或者广播。通过正确规范的读音去引导幼儿规范自己的语言发音,使得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和正确的吐字发音。其次,幼师可以在幼儿日常教学过程中,运用一些绕口令教学法,例如“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使得幼儿通过绕口令的形式,能够逐渐规范自己的语言发音。最后,幼师还可以通过与幼儿进行做游戏的形式,纠正幼儿的吐字和发音,比如将幼儿分成若干小组,让小组中的一个幼儿拿起某样物品,让另外的幼儿去用规范的语言进行表达。在此过程中,教师是要发放一些道具,道具的选择,要结合幼儿的认知能力和年龄特点,使得幼儿可以在游戏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一方面也可以拓展一部分幼儿的视野,让他们能够认识更多的物品。另外通过这样的小游戏,锻炼幼儿的发音,使得幼儿吐字更加清晰,逻辑更加严密,发音更加标准,不断提升幼儿的语言能力,丰富幼儿的语言结构。
由于每个幼儿有不同的家庭背景,有着不同的成长环境,在现实生活中,幼儿大多数都是和父母长辈经常生活在一起,受父母长辈方言的影响也比较多。久而久之,当方言变成了语言习惯,就无疑会对幼儿的语言能力造成一定的影响,这样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且也是语言环境的熏陶所致,很多幼儿从出生开始就只是一张白纸,对于学习语言方面,完全是受外界的影响,在小时候尤其受周围人的影响最为深刻,比如受父母长辈的影响。有一些语言的发音在某些方言中是不正确的,如果在幼儿时期没有及时进行纠正,那么可能会使得幼儿即使长大成人,也会受传统方言的影响。这种语言习惯就是语言表达所带来的惯性思维。长此以往,幼儿会出现语言表达不规范、语言发音不准确等现象。因此,幼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就要注重摒弃幼儿的惯性思维,不断培养幼儿语言品质,尽量帮助幼儿创造一个规范的语言环境[3]。
有些幼儿受父母和长辈的影响,例如父母在说话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词语,幼儿在自己表达或者陈述某些事情的时候,也会经常运用该词语,有的父母在语言表达过程中会经常使用“后来”这个词语。长此以往,对幼儿形成了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形成了语言惯性思维,因此,幼儿在语言表达过程中,也会经常使用“后来”这个词,例如教师询问幼儿:周末你干了什么,幼儿说:“周六的时候我去了动物园,后来中午的时候去吃了肯德基,后来下午的时候爸妈带我去了外婆家,后来晚上我们回到自己的家。”这样的语言表达,虽然我们能够了解幼儿想要表达的真正含义,但是由于对于“后来”一词重复使用,会听起来整个语句的表达比较啰唆,不太简练,因此幼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帮助幼儿摒弃惯性思维,通过耐心指导,帮助幼儿提升自己的语言品质,改变说话的语言习惯,使得幼儿的语言更加规范。
在成长阶段,每一个幼儿都会或多或少受到别人的评价。在每一个幼儿幼小的心灵中,幼师对于自己的评价尤为重要。如果自己的言行举止受到幼师的表扬,那么幼儿在内心深处就会不断激发出自信心,激励自己表现得更好。相反,如果幼儿言谈举止受到幼师或者其他人的批评,幼儿自尊心就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严重的打击,从此,幼儿可能会畏首畏尾,不敢主动说话,不敢主动做事,对于幼儿的性格养成也是一种重大的影响。因此,幼师对幼儿言谈举止的评价要时刻注意评价方式,当幼儿表现良好的时候,及时给出积极的、正面的评价,当幼儿在语言习惯过程中表现不佳的时候,幼师也要进行正确的指引,并且积极地鼓励,帮助幼儿提高语言能力。
众所周知,有一些幼儿在上幼儿园之后,会表现出口齿不清晰、口音重、语言表达不流畅等现象,当幼师发现一部分幼儿具有或多或少的语言障碍,或者语言不规范等问题的时候,首先要做的,不是对幼儿嘲讽挖苦,针对幼儿出现的语言问题更不可以当做笑料在其他幼儿和幼师面前当场指出,应该端正对于幼儿出现此类情况的评价态度。幼师要具有良好的心态,从内心深处认为这是一件正常的事情,再去正确地面对和处理。对于幼儿所说的话语,幼师不要积极地去否定,而是要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幼儿建立更加正确、更加规范的语言表达习惯,幼师还要注重与家长的互相联系,将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和生活,及时地与家长进行沟通。
综上所述,对于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家长、幼儿、幼师相互联合起来,共同培养,共同促进,一方面幼师应该帮助幼儿创建良好的语言环境,使得幼儿能够摒弃语言惯性,另一方面幼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使得幼儿能够更好地进行学习和模仿,不断培养幼儿良好的语言意识,提升幼儿的语言能力。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