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时丽花
在知识经济时代,学生接收资讯的途径更广阔,方式也更多样。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如果教师始终固守教材资源,以“照本宣科”的方式进行教学,则难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注意力。久而久之,就会由于课程资源的匮乏,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与动力。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教师应该加强对于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的思考与实践,通过课程资源的不断丰富与创新,为教学注入活力,为课堂唤起生机。下面,笔者结合个人学习心得与工作经验,针对小学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途径与应用策略进行详细论述:
“以人为本”理念指导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不仅是课程资源的受益人,也是课程资源的创造者。因此,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加强学生资源的开发与应用:首先,差异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在概念的理解、公式的运用、解题的思路等各个方面存在差异。针对一些有意义的“差异”,如果教师能够做到及时捕捉和恰当运用,则能够使其成为宝贵的课程资源,促进教学的创新,引发师生的思考。其次,错题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难免有错题出现,如果教师能够善于发掘和利用这些错题,则能够源源不断地获得新鲜而有趣的课程资源,为教学服务。最后,问题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提问,并发挥学生所提问题在教学中的意义与价值,使其转化为课程资源,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启示与帮助。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时候,教师给出了这样一道应用题:一辆车行驶了2km,用了2/3小时。请问这辆车的速度。当学生根据题意列出2÷2/3 的算式之后,在运算方法上却出现了明显的差异。有的学生直接利用本课所学的新知识进行计算。有的学生却通过千米和米,以及小时和分的换算,将算式转化成了整数除法进行计算。还有的学生利用数形结合的方式,通过画图,算出“2 里面有几个2/3”,从而求解……如果教师局限于《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只能采取第一种方法求解,则限制了学生的解题思路,也不利于数学思想的渗透。
相反,如果教师能够合理利用学生在解题思路与方法上的差异,将其转化为课程资源,则能够拓宽教学的渠道与边界,使学生的运算能力、解题技巧和数学思维得到全面培养与锻炼。可见,学生是课程资源的受益人,更是课程资源的创造者。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和利用学生创造的资源,为小学数学的“教”与“学”服务。
与传统资源相比,网络资源具备更新快、传播快、应用快的特点,为教学提供了强大助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开发与应用以下网络资源,突显数学教学趣味性与时效性的特点:
首先,文化资讯。数学是一门有着丰富文化的学科,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引入跟数学有关的文化资讯,使学生了解数学的历史文明,也了解数学的前沿成果。
其次,教辅材料。网络上面的微课、趣味习题、讲练指导等资源,能够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助力。教师应该善于开发和利用这些教学辅助类资源,使其成为数学课程资源的一部分。
最后,教学工具。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较弱,他们往往需要在图形、影像、声音等信息的综合辅助下来学习数学知识、理解数学逻辑。同时,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他们往往需要教师更多的关注和彼此间更多的合作,才能达成学习目标,完成学习任务。那么,教师就应该依托多媒体技术和线上交互平台来开发信息化教学工具和资源,为信息化教学提供助力。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圆》这一章节的时候,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首先,文化资讯。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中国四大圆形建筑》的网络视频,使学生了解圆形的独特魅力,以及“圆”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同时,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播放《数学史上的“圆”》的电教片,使学生了解数学家在“圆”的研究中做出的努力,取得的成果。
其次,教辅材料。在本章节中,“圆的面积公式推导”是一个难点。那么,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搜索关于这一知识点的微课,使学生在微课的帮助下攻克难点,强化学习。[2]
最后,教学工具。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的分组教学功能,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流程,布置不同的教学任务,使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全面的满足。总之,教师可以依托网络来实现小学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促进数学教学的创新与发展。
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因此,他们在数学学习中往往需要依托于现实情境或生活经验才能完成对于概念的理解或逻辑的推理。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就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实现生活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首先,生活物品的开发与应用。与专门的教具相比,生活物品更为直观,也更加亲切,更能够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学习灵感。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将生活物品纳入课程资源体系,使课程资源变得更加多样,也更加有趣。其次,生活情境的开发与应用。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在很多场合中,学生都曾不自觉地运用数学常识解决过生活问题。
因此,教师可以将生活情境纳入课程资源体系,使学生在生活情境的启发与引导下,提高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与应用能力。
例如,生活中一盒看似普通的牛奶,就蕴含着丰富的课程资源。比如,在学习《年、月、日》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查看牛奶的保质期,并根据保质期,计算牛奶需要在什么时间内喝完;在学习《千克和克》《升和毫升》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根据牛奶盒上的标识,进行重量和容积换算;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时候,可以让学生通过测量和计算,求得牛奶盒的体积,并推测它的容积……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如果我们给出的是抽象的数字或者刻板的教具,则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不容易被调动起来。
相反,当我们用学生熟悉的牛奶代替了数字和教具,则学生不仅学习热情被点燃了,学习灵感也被唤醒了。由此可见,教师应该重视生活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使学生以生活为依托,强化数学学习。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每个地区都有独特的地理风貌和文化习俗,这些都深植于学生的心中,打下了情感烙印与思想烙印。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中引入这些资源,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灵感是十分有帮助的。因此,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实现地域资源的开发与应用[1]。
事实上,湖河奔涌的速度、山川耸立的角度、花木枯荣的周期等等都与数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教师应该善于依托区域地理环境来开发数学课程资源,使学生在日升月落、潮涨潮退、四季轮换等看似平常的自然现象中发现数学的奥秘。
例如,我国很多地区都有着剪窗花的文化习俗。那么,在学习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轴对称图形》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将剪纸文化引入到数学课堂,使学生从地域文化着眼来理解“轴对称”的含义和特点,领略“轴对称”的美感与韵味。这个案例向我们表明,区域资源在数学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应该将其纳入到小学数学课程资源体系,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具备更多的意义。
综上所述,丰富而优质的课程资源,是教学顺利而高效地开展的前提和保障。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加强对于课程资源开发途径与应用策略的研究与探索,充分发挥“学生资源”“网络资源”“生活资源”“地域资源”等课程资源的作用与价值,为教学注入生机与活力,为学生提供启示与指导,从而促进“教”与“学”的创新与发展。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