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徐婷婷
《语文课程标准》对习作教学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贴近学生生活,要唤醒学生的习作意识,使其能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显然针对写作,所强调的是学生的思想和情感,要使用语言文字完成和外界之间的交流。
从三年级开始习作启蒙,这是对低学段说话的延续,也是高学段语言组织的储备,所以,这一环节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只有实现良好的承上启下,才能够奠定扎实的根基,才真正有助于提高习作水平[1]。那么,对于中年级的学生而言,怎样才能以最快的速度接纳习作,怎样才能写下优秀的作文呢?以下以统编版语文教材为例,着重谈一谈笔者的教学策略。
“教学情境法”作为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常用方法,其具有适用性强、趣味性突出等特点。因而在写作教学中,教师适当运用该教学方法,能够为学生创设适宜的写作情境[2],助力学生酝酿出写作情绪,促使其在写作时更易流露真情实感。
情境的创设也能够为学生营造出习作学习的浓郁氛围,这于刚接触习作学习的三年级学生而言,既能助其克服习作起步阶段的排斥心理,也能顺利激发其对于习作学习的好奇心,促使其产生一定程度的写作兴趣和欲望。这样的教学形式,也是教师对学生身心发展阶段性特点的把握,以及对其学习需求的满足,使学生有效保持对写作学习的热情。因而该法也是教师在习作起步教学中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需要教师找准时机适时运用。
例如在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习作《猜猜他是谁》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语文学习生涯中第一篇正式习作的教学,应当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兴趣点,结合课本中的游戏提议。教师带领学生举办相关游戏活动,以此活跃课堂气氛。在进行游戏活动前,教师可先进行相关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请来了两位你们比较熟悉的好朋友,让我们来猜猜他们是谁。”教师出示关于“灰太狼”“孙悟空”的文字描述,要求学生进行猜测。
这样的游戏导入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写作主题,并经过教师的总结后,更加明确写作方向。而后,教师再组织习作活动,便更为顺利。教师首先以口头描述创设教学情境:“同学们,老师今天想和大家一起玩一个猜谜游戏,大家选择班里的一个同学,像老师描述‘灰太狼’或者‘孙悟空’那样,或者仿照课本上的写法进行描写,只要抓住同学的特点便可。让我们一起为我们的游戏提供素材吧!有绘画技能的同学还可以把自己写的内容转化成图画哦,为我们的游戏活动增添更有趣的色彩吧!”
这样的情境创设燃起学生的写作欲望,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其对第一次写作的经历印象良好且深刻。
由此可见,教师应根据学情,积极为学生创设写作情境,以游戏素材创造的形式作为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手段,使得学生在热烈的写作氛围中,能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实现写作第一步的成功跨越。
在具体学习过程中,不管是习作知识的习得,还是技能的发展,都与阅读活动密不可分。如果将阅读、理解以及感悟积累作为语用培养的关键准备阶段,那么,习作就是发展语用能力的实战阶段。所以,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仅要带领学生阅读文本,理解文本的内涵和情感,还要掌握其中的写作形式和框架、行文思路以及表达技巧[3]。教师结合恰当的时机渗透写作知识,以形式、思路以及表达作为目标的阅读教学,才能充分展现其对习作教学的价值。
除此之外,教师也应当注重阅读技巧的教学,使得学生能够真正提升阅读能力,以此实现其在课外阅读中对写作素材的积累,对课外作品行文风格、思路等的自主学习,使得写作知识的渗透无处不在。
以《黄山奇松》为例,其中所展现的是黄山松的奇特以及千姿百态。阅读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了解这篇课文写了什么,还要理解为何要这样写。这样才能从中找到正确的写作策略以及表达形式,才能揭示文本写作密钥:在这篇文本中,作者使用了哪些文字描绘三大奇松的特点?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反复研读,体会潜藏于其中的言语规律,把握写实和想象之间的深度融合。以迎客松为例,作者将其想象成为“好客的主人”等等。
由此可见,学生了解了文本表达技巧,也能够就此体会习作是存在章法的。课后,教师还可要求学生为父母当一回小导游,介绍“黄山奇松”,并要求父母进行简单的评价。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能够积极发展学生的阅读思维。使其能够在阅读时,通过教师的问题启发,逐步掌握阅读技巧,提升阅读能力。教师再以作业形式,辅助学生对阅读文本中的写作思路进行学习和巩固,促进其对阅读与写作之间关系进行建立,使其能够将阅读作为写作起步的突破口,实现写话与习作的完美衔接。
古人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透过这句诗,我们能够感受到语言积累的重要程度,尤其是在写作学习中,教师只有引导学生丰富语言库,才能够使其在习作的过程中有话可写。但对于中年级的小学生,就其写作素材的积累状况来说,无论是内容的积累、技能的积累还是情感的表达,都仍存在一定的欠缺。
因此,学生想要提高写作水平,首先要实现阅读量的丰富和阅读内容的课外拓展,其后要关注有效的语言积累。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做好引导工作,适时传授阅读积累的方法,使学生在阅读中能够养成自主积累的良好习惯,为写作起步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编排了很多充满趣味性的文本,以《大青树下的小学》为例,通过“凤尾竹”“平坝”等词汇,能够充分展现边疆独有的风貌;借助“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感知此时此刻的安静,整句话使用了拟人的手法,同时也从侧面衬托了读书声的悦耳动听。
这样的表达方式既能够与文本情境相契合,也能够展现其独有的特色。实际上,在文本中类似的句子很多,可以要求学生反复诵读,然后抄下来,这就是语言积累。积累需要立足于学习日常,需要学生认真观察、留心记录,最好是每人准备一个记录本,专门摘抄优美的诗句。
由此可见,学生通过诵读的方式能够拓展其视野,丰富其知识,丰盈其内涵。当学生的词句储备库越来越丰富时,其写作自然能够轻松自如。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刚开始习作可能会遭遇很多阻碍,实际上,习作方法非常丰富,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以范文为引领,每一篇课文都是展开学习的最佳范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展现教材在此方面的作用和价值[4]。在阅读和写作之间建立关联,既是为了深化阅读,强化理解,也要使学生从中掌握写作方法,提高习作自信。
在每一篇课文中都包含了丰富多样的写法,以《富饶的西沙群岛》为例,这篇文本使用了总分总的文本结构,第2 ~6 自然段紧扣中心句分别进行描绘。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渗透结构布局,既要使学生了解每一自然段所描绘的内容,也要了解描写了哪些方面。然后以此为范例展开随文练笔。借助练笔,能够巩固阅读过程中所掌握的写作方法,也落实了有效的习作训练,充分展现了教材文本的作用和价值,深化了语言文字的训练效果,这也是展开高效习作学习的一种有效路径。
在课文中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写作方法。例如,作者为了使句子更生动、更形象、更具体,常常使用多元化的修辞手法,例如比喻、夸张等;为了塑造人物形象,作者会着重聚焦于人物的某一特征,或者对其进行放大处理[5]。以此完成人物形象刻画……通过文本阅读,学生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语言素材库,也能够潜移默化地掌握蕴含于其中的习作方法,提高习作能力。
总之,在新课标中针对习作教学作出了明确的强调,要求教师紧扣取材、构思以及加工等诸多环节对学生形成指导,使学生可以立足于实践,掌握正确的写作方法。
当然,在写作结束之后,还应当带领他们进行修改,通过不断反思和总结,进一步提高习作水平。当教师为学生搭建习作阶梯之后,每个学生都能拾级而上,都能够感受到习作的快乐,享受习作的成功。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