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农村小学生活化作文教学策略方向

时间:2024-05-07

徐 瑶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扩展,当前语文课堂越来越多元化和实例化,但很多农村教学资源有限,课堂的套话过多、内容陈旧,不足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改变这种教学现状,教师要改变传统观念,结合新时期的作文题材,推动作文课堂向前发展。提高小学生作文创作能力的方法有很多,除了对基本字词的识记之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积累日常生活中的写作素材,培养其文字表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一、以“创作理念”为切入点,培养学生作文意识

作文和生活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这是作文创作之关键。创作一篇优秀的文章,需要找准“创作”的突破口,才能“提笔有神”,让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有的小学生创作思维不够严谨,写作业采用“东拼西凑”的方式,记录事件也是流水账。为了改变这种传统应试教育的现状,教师要多和学生沟通交流,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让作文教学更贴近生活。毕竟教师有更多的学习经验,我们要做好带头运用,加入必要的生活化元素,让作文变得简单易于接受。

古语有云:“问渠哪里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灵感就是写作的源头,当学生有了灵感,就能做“笔”的主人,一挥而就。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寻找生活中阳光的一面,从生活中产生源源不断的灵感,扩展孩子们的知识面。《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等纪录片,记录了无数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能引发学生的思考,促进他们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杨善洲、雷锋、邓稼先、李四光”等都是我国杰出的科学家,他们坚韧不拔的道德品质和为国奉献的精神,都可以作为写作的素材。

二、以“作文素材”为突破口,提高学生作文思维

“作文素材”是写作的点睛笔,是创作的定盘星。任何一种类型的作文,都需要丰富灵动的作文素材,才能展现作文的文采,塑造艺术创作之风。根据统计资料显示,当前的小学作文教学,存在一种课堂误区,学生不会运用日常生活中的作文素材进行创作,作文就显得空洞、毫无艺术感。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策划者,必须做好带头作用,善于观察生活,引导学生进行素材的积累,让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特别是一些农村学校,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学生的学习资源相对丰富。我们要运用好这些自然资源,多组织学生进行室外探究活动,鼓励他们把生活素材加入到作文创作的过程,避免出现“闭门造车”的现象。

如果一篇作文缺乏必要的素材,就难有精彩之处,读者读起来也会觉得枯燥乏味,没有阅读到底的兴趣。想让学生在作文中有话可说,教师就要带动学生的创作性思维,鼓励他们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合理利用好每一个生活素材。无论是一草一木,还是班级里的讨论对话,都可以成为学生观察的对象,合理加入到作文创作过程中。有的孩子善于观察生活中的景物和人物,教师可以给其布置写作任务,选取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景物进行描写,并抒发自己的感情。作文的主题可以是“河边的杨柳依依”、“我的童年回忆”、“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等,都是可取的写作素材。

三、以“教学实例”为新载体,训练学生作文能力

学生所熟知的大多是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如起伏的群山、流淌的小溪、活蹦乱跳的鱼儿等美丽的田园之景,这些皆可成为教学之题材,带动学生创作的思维。作为班级的引导者,我们可以多组织学生郊游、野炊的活动,和孩子们一起亲近大自然,多和大自然接触,感受别有洞天的课外生活。这种“教学实例化”的课外活动,能丰富学生的写作视野,激发他们的情感表达。当学生有了积极的创作灵感,才能言之有物,动之以情,写之以理。

写作和阅读往往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很多阅读题材中都有名言谨句,能使学生的内心受到感染,提升学生的语文写作素养。教师要以“教学实例”为新载体,训练学生的写作思维能力,发挥教学的引导作用。正如“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故乡在那头”这一句经典诗文,把“乡愁”比喻成“邮票”是点睛之笔,极大的促进读者的阅读兴趣,给人留下好印象,有种“意犹未尽”之感。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其中的比喻手法,把“月亮”喻成“小船”,将“知识”喻为“海洋”,以“冉冉升起的红旗”映射“自己内心的梦想和信念”等。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小学语文的作文教学也同样如此。想要培养学生的作文创作能力,教师要注重循序渐进的教学理念,以“创作理念”为切入点,以“作文素材”为突破口。小学阶段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经过程,是养成良好写作习惯的黄金时期。教师只有以“课堂实例”为新载体,不断引入各种作文素材,才能培养学生作文意识,从本质上训练学生的作文能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