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谈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

时间:2024-05-07

盛亚萍

当今时代,幼儿阶段在进入学校以前,是被长辈宠爱甚至溺爱的一个阶段,这会让很多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在进入学校以后,身边没有可以依赖的父母,导致不会与其他同学相处,而处处以自我为中心,这就造成很多学生不懂得分享。幼儿时期是儿童品德发展的最重要的时期,对其以后适应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应结合幼儿期分享行为的特点,创设培养策略,培养幼儿分享行为。

一、认知培养,激发分享意识

幼儿阶段的分享行为一般是由成年人进行要求而照做,很少会主动进行分享行为。这是由于幼儿时期,心智不成熟,对道德认知不足造成的模仿照做的机械行为。一般情况下,随着对道德认知越来越多,幼儿的分享行为会越来越多。理论上,幼儿的心理成熟期在4岁左右,在这一阶段,幼儿可以更好的理解他人的情绪和感受,从而产生分享意识。因此,作为教师,在关键时期,采用正确的方法激发幼儿的分享意识十分重要。

教师在幼儿眼中是权威的象征,因此教师的任何思想行为都会对幼儿的行为产生很大影响。要想激发幼儿的分享意识,教师要先创造一种温馨的氛围,让幼儿之间、幼儿与老师之间相互信任,建立深厚的感情。教师要设置满足分享条件的游戏活动,首先要建立在幼儿的认知基础上,创建让幼儿相互接触交流的环境,设置能充分激发幼儿兴趣的游戏活动。例如:教师可以设置情景,让幼儿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体验角色的情感态度,在扮演时让幼儿想象自己身处相似的情景中。这种角色扮演的情景必须要存在分享行为。让幼儿通过角色扮演,置身其中,切身体会到分享的乐趣,从而激发分享意识的产生。

二、行为培养,强化分享行为

当很好的激发幼儿的分享意识以后,教师还需要强化其分享行为。同各种行为一样,强化过程在塑造和保持行为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幼儿心智不成熟,行为能力的保持能力较差,通过强化分享的行为能力,可以有效的巩固分享这一行为。

开始激发分享行为以后,教师可以对幼儿的分享行为进行鼓励、表扬和肯定,让幼儿形成一种分享就是好的事情。让幼儿将这个行为内化为一种自我奖励的机制。教师要时刻注意幼儿的行为,并及时对其分享行为进行表扬强化。当幼儿在表现出分享行为以后,教师要进行口头强化给予鼓励表扬;教师或者可以采用奖励行为对幼儿的分享行为进行表彰,例如贴小红花等方式进行表彰,对幼儿的分享行为进行强化,同时激起其他幼儿的分享意识以及分享行为的产生;教师可以对有分享行为的幼儿进行代币强化,在幼儿的代币积累到一定程度,教师就可以满足其愿望等强化方法。在强化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具体状况利用不同的合适的强化手段对他们的分享行为进行强化巩固。

三、榜样培养,树立分享标准

幼儿时期,由于大脑发育不完全,心智不成熟等,导致自我思考能力较差,但这同样使幼儿的模仿能力很强。模仿也是教育幼儿学会分享行为的一种方法。幼儿的模仿行为,主要是对他人言谈举止、情感态度以及他人的价值观等进行模仿。最初被模仿的对象就是他们的照顾者,例如父母。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模仿对象逐渐增多,其中就包括教师。因此,教师发挥自己的榜样作用对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作为被模仿者,必须首先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以及思想态度。要主动与身边的人进行分享,而收到别人分享的东西,要有礼貌的进行回应。其次,教师要站在幼儿的角度上,以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为立足点,帮助幼儿形成规范的分享的标准及观念。例如,在成年人的思想中,当有年龄小于自己很多时的人送自己东西,自己要做出回赠,这就会形成幼儿的错误观念,即我和别人分享我的东西,别人就会分享他的东西给我作为回应,这时就会造成错误的分享观念,甚至会造成幼儿以获得别人的分享为目的进行自己的分享行为。此外,现在处于一个极为发达的网络世界,不良的网络材料也会对幼儿的分享观念造成影响,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一个良好健康的生活学习环境,家长也要对于网络材料进行筛选,让幼儿通过行为意识的激发,从而产生分享这一行为。幼儿在对榜样的学习是一个从主动到被动、从模仿到自发的过程,教师要及时关注幼儿的行为,抓住机会帮幼儿获得分享的快乐,长时间就会养成幼儿分享的好习惯。

幼儿的分享行为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作为幼儿教师要在幼儿教育中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不能单单用口头教育,要进行思想教育和行为教育。在其获得分享这一意识后,给其常识分享乐趣提供机会,教师和家长作为被模仿者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在生活的一点一滴中慢慢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当然,情景模拟、角色扮演与现实生活还是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教师要更加注意现实生活中对于幼儿分享行为的引导以及肯定。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