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行为科学理论对小学班级管理的启示

时间:2024-05-07

⦿安东妮

班级管理是以班级为载体的教育管理。班级管理是班级管理者按照教育管理规律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方法组织班级教育活动,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行为科学研究在自然、社会环境中人的行为规律,研究特定组织环境中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行为科学理论旨在为提升组织的效率建言献策,行为科学理论旨在为建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为调动组织中团体和个体的工作积极性,为充分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有效的理论基础和理论依据。将其应用到班级管理领域,能使班级管理不再依赖于经验积累,而是有了科学的依据。行为科学研究人性,研究人类行为的因果,并具有充分的研究基础。在传统的教育管理实践上,我们固然已经掌握很多关于“小学生”和有关环境的特性,但是还有很多别的变量不为我们所知。但行为科学却能告诉我们,以及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如果班级管理者有这些了解,那么在进行班级管理的时候,便能应用这些变量了。行为科学的变量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大方面,笔者从这几大方面论述其对小学班级管理的启发意义。

一、个体行为理论:重视激励、人性、动机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激励几乎是所有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手段。经常有人问行为科学家“人应该怎样激励?”对于这个问题,严格来说,最佳答案应是“不需要激励。”因为人的激励,来自人的本性。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是机械的系统。人的行为,一方面受人体本身这个有机体“I”的影响,又一方面又受到环境“E”的影响。管理者应使这两种变量产生合理的关系,使被管理者能够表现出我们期待的行为。马斯洛的人性观曾得到很多行为科学家的支持。他认为,人性的需要是以“求生存”的物理需要为基础的,在这种基础上,还分为几个较高的层次,依次是安全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和自我满足的需要。①以往的激励方式,多以“外附的激励”为主。然而,时代的进步使小学生不再满足于基本的低层次需要——物质奖励、认可、赏识、信任、赞誉等。“内在的激励”一般多为较高层次的需要,如果人不必追求生活所需及某种程度的安全,那么人便会优先追求较高层次的需要。既包括“相当程度的独立自主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发挥和增加自我才能的需要”、“赢得社会地位和赞誉以及个人发展和有效解决问题的需要”、“娱乐、休闲和游戏的需要”等。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时,应尤为重视对小学生进行较高层次需要的激励和控制,这样既增强了小学生的文明程度和基本素养,又便于形成好的班级风气。与此同时,还要求班级管理者应设法创造出一种情况或组织环境,使班级的各个成员既能实现整个集体的目标,也能实现他们自己对高层次需要的满足。班级管理者也需要考虑到学生的“负贡献”,提供“外附的惩罚,”总之,要深入细致地对每一项管理实践进行评价,在班级形成一个相对被普遍接受的价值导向。

(二)麦格雷格的X理论与Y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麦格雷格的X理论强调规章制度和行政手段的作用,认为管理者要采取措施以实现对个体的严格控制;Y理论强调要创造条件来满足个体的学习需要并考虑情绪因素对于个体行为的影响。要创造条件来使个体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要创造条件来使学生具备积极情绪而摒弃消极情绪的影响,逐渐树立理性意识。班级管理者不可避免地会采取一定制度和法则使学生的行为得到明确的引领和严格的约束。然而光靠外在制度的约束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每个学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小学生会更容易情绪化。一位思想周密的班级管理者,对人性情绪方面的特征应该有相当的了解。他一定要知道,这方面的特征有些是“无意识的”,所以是个人本身无法控制的。在行为科学领域,一般将人分成“感性人”和“理性人”两类。②每个人都有感性的一面和理性的一面,二者无法单独地割裂地存在于某个人身上。大量的研究发现:情绪反应虽然有时候是我们不自觉的一种表现,但对我们的行为却有很大的影响。也就是说,如果你想口头上劝说别人不要受情绪的影响,那是办不到的。然而,情绪对人的影响有好的一方面也有坏的一方面,人的忠诚、热情、努力、承诺、担当、自信、激励、艺术创造力等,全部都是好的情绪变量。所谓不利的情绪,如敌对情绪、阻抗情绪、蔑视情绪、不合作的态度、不合实际的观点、狠毒、自私、不成熟、不合理性的行为,等等。班级管理者在进行每一项管理决策时,首先要尽量减轻情绪对自己的影响,使自己保持客观、公正、理性。另外,还要注意学生的情绪反馈,努力消除不利情绪,发展有利情绪。最后,小学生对待事情看法多不够成熟,更偏向于直观感觉。班级管理者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时机和条件,发展其理性思考的能力。

二、团体行为理论:重视团队协作、集体凝聚力

(一)福莱特的“群体原则” 玛丽·帕克·福莱特,是联系科学管理和行为科学并在两者发展过程中起过渡作用的美国管理学家。她认为群体原则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人存在于群体中、协作是必然要求、群体利益是利益结合的结果。班级作为一个集体,当然也适用“群体原则。”班级管理者可以经常举办一些班级活动或者室外活动,培养小学生的集体意识、合作精神。具备集体凝聚力的班级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群体利益。倘若班级出现了一些“自私自利、搞小团体之间的对立等”不和谐因素,班级管理者有必要进行说服性沟通,使集体意识深入人心。在行为科学领域里,这种沟通指的是以“影响他人”为目的的沟通,这个影响力是建立在孩子对老师的信服和信任的基础上的,倘若没有互相的了解和信任,便不太可能达到理想的沟通效果。因此,在我们发现沟通无效时,首先应评价双方的关系,等到发现双方关系没有什么大问题时,再来研究和改进沟通方法。

(二)利克特的“支持关系理论” 伦西斯·利克特,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行为学家,他侧重研究企业中管理者的领导模式,他提出了“参与领导论”,提出了“支持关系理论”,强调在组织内部的领导与成员之间形成一种相互支持的关系,即创造一种环境与氛围使组织中的员工能体会到领导的支持与重视,从而能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支持也是一个变量,在行为科学领域里的支持,指的是——全体成员相互之间既没有敌意,也不至于相互不开心,而是能感到“我就是我”,大家都不必为自己的权益、为保护自己而奋斗。一个好的班级管理者,一定能使每个小孩子都感觉到老师的关注和重视,在集体中获得认可感和安全感,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其也支持班级管理的工作。

三、对领导行为的研究:以德、以理、以才服人

班级管理者进行小学生管理工作时,不可避免地需要采用强制的手段。但孟子说过“是非之心,人皆有之。”③真正地想要更好地领导他们,最根本的还是要让他们发自内心的服从,而不是表面上的畏惧。他们被动地接受强制的管理和发自内心地信服老师的管理,会产生消极和积极这样两种不同的情绪反应。班级管理者应了解班级成员需求和倾听成员意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和人格,以增进与学生的感情交流。既保持师道尊严,又要严慈相济,无论从道德、道理、专业水准方面一定要精益求精,恰到好处,这样才能获得学生的支持和认可,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

班级管理是现代管理学中至关重要又不够完善的组成部分,成为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一大重要因素。要保持班级管理的生命力就必须不断地吸收相关管理理论的精华。行为科学是管理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突破,其研究所取得的理论成果对现代管理学有着启示作用,对班级管理也有借鉴作用,因为班级管理研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如何更好地激励个体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良好的集体氛围。而行为科学理论的个体、团体及领导行为研究所得的相关理论很多都涉及到了需求、动机、人性、激励研究。由此可见,班级管理与行为科学的追求目标是不谋而合的。希望本文能对班级管理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注释】

① 马斯洛,著,唐译,译.马斯洛人本哲学.吉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3-06-01:98.

② 赫兹伯格,张湛,译.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11-09:75.

③ 傅佩荣.傅佩荣译解孟子.上海:东方出版社,2014-11-09:158.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