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刘光文
教研工作是小学教学工作的薄弱环节,教师普遍缺乏教研能力。从某种意义而言,它制约着教师队伍素养及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现结合笔者的教研实践,就教研主任如何唤醒教师的教科研意识谈几点认识及做法。
教研实践有益于教师吃透教材编写、教学理论、课程标准,有益于提高教师学科素养及教学能力,有益于提升教师课堂授课质量。教学质量往往是通过课堂得以实现,教研工作的成效也毫无疑问体现于课堂教学之中。
教研工作对教师教法的改进及学法的指导起着磨刀不误砍柴工的作用。教科研的重要目的之一在于探寻出一条与时俱进的教与学的“生命通道”。国务委员刘延东曾指出:教育科学研究是认识教育规律的重要工具,是促进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保证。可以说教科研是教育领域的第一生产力成为了人们的共识。因此,教学研究工作应当深入到学校的每位教师的内心。
一是融入教师,服务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教研主任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融入教师队伍,融入的目的在于让教师在思想上对教科研工作不抵触,继而接纳且投入到科研工作中,让广大教师品尝到研究工作的快乐,深刻体会到自己或与他人合作思考并解决问题的欣喜,认识到作为研究者所承担的责任。在团队中坚持,教师自然会因甜头转而亲近科研,从而投入进去,因投入催化超越自我、以教研为荣的强大思想动力,从而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二是带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解决问题。教无研则浅、研不教则空。教学实践中,我们时常碰到些许具体问题及教学难点,这恰恰须要进行破题。破题是进行教学研究、解决具体问题的一个最行之有效的途径。譬如,小学语文课中一种常见形式,即看图学文。文本是通过具体文字及色彩鲜明的图画的对照,表达对事物的反映、认识。此类特殊的课文形式怎样教?这就有待于我们破题。
三是组织指导教师积极投身小课题研究。在“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出成果”的思想引领下开展小课题研究,这对提高教师研究意识、综合素养,促专业发展,提升教学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教育工作寻求教研、培训、教学的无缝对接,科研做引擎,校本教研是台阶,教育教学做“实验田”,实行“平民化”研究,由小课题“出发”,起点低一点儿,实践一点儿,收获一点儿,运用一点儿,提升一点儿。教师在一步一个脚印的实践操作中获取成功体验,迸发出积极参与自主参与教研的意识,从而自主持续地走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
四是鼓励教师在教育微信群中进行教研。微信群作为一种网络工具,突破了传统教育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使大家可以跨地域、跨领域学习交流,获得大量的学习资源。教育微信群可以交流各自在教育教学中的经验,晒晒教育教学中产生的灵感,讨论教育教学中碰到的难题,取长补短,去伪存真,更好地指导教育教学付诸实践。
其一,在课题研究中体验。几年来,明志的广大教师在“小学中年级有效运用课后习题研究”“小学语文‘班班通’与现代教学技艺运用的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学生综合素质总体设计与教育、培养过程、策略的实践研究”“以日记为载体,提高中年级学生习作素养”等课题研讨中享受、成长,也有着不少的收获。众多课题都顺利结题,课研让众多教师的专业技能得以发展提升。“小学语文班班通与现代教学技艺运用的研究”课题组教师说:“虽然在课研过程中我们有些人没能获得荣誉或证书,但收获却颇为丰富,获得了无值的教科经历和课题研究经验。借助课题组这个载体,我们能定期搞一些课题活动和教研活动,对每个人的提升、成长必然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其二,探索各类教学模式,丰富教科研内涵。引领广大教师就日常教学的热点、难点、精彩点及困惑点有效开展课题研究,进而尝试教学模式的探索。譬如,语文的“四个十分钟”课堂模式;综合实践“用心养成我成材”课堂模式等,大大提升了教师教科研能力,同时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现今,以就地取材为主的综合实践校本课程开发已然成为我校的亮点,校本课程不断在各级教育教研活动中得以展示,并得到同行、专家的一致认可。教师已有被动走向主动,由校内走向校外,由学习走向探索,思维得以激活,视野得以开阔,能力得以提高。一支敢想、敢为、敢担当的新常态下的教科研队伍在各类课题实践活动中异军突起。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