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小学语文教学应关注课堂教学细节

时间:2024-05-07

⦿林深玉

古人说:“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也曾说过:“教学中最能给人留下印象的,往往不是整体构思与设计,而是对于细节的处理,如一句机敏的话,一个得体的动作等。”所以,关注教学细节,其实就是关注新课程的理念能否落实到位,就是关注我们的教学行为能否根据新课程的要求重新塑造。在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配合中,教师要及时发现、捉住有价值的细节,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当然,一课堂所涉及的细节很多,如一节课中教师在引入、过渡、小结、提问等方面的语言、对突发事件的处理、甚至教师的一句话、一个眼神等等。

对此,我深有体会,那么语文教学应从哪些环节哪些方面的细节处去下功夫呢?

一、课前教材的钻研宜细

案例一:以下是特级教师肖绍国执教的《北京的春节》教学实录中的一个片断。

师:著名的戏剧家曹禺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老舍作品中的语言很有特色,没有一句华丽的辞藻,但是感动人心,其深厚美妙,常常美不胜收,不可言谈的。为什么“没有一句华丽的辞藻”,还“常常美不胜收”呢?咱们赶快到字里行间去感受吧。你们最喜欢老舍的哪个时间点上的描写?

生:除夕、元宵、小年、初一……

师:好的,你们猜猜,老舍他自个儿最喜欢哪个时间点上的春节?老舍自己曾经说过:“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初一是体面的,家家门前都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人都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呢,处处张灯结彩,红火与美丽。”由此来看,是哪个点?

生:元宵。

……

师: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那片红火与美丽?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

师:请注意,这句话中老舍一共用了几个“有的”?

……

师:请同学们注意这个句子的每一个“有的”的分句上,你会发现一个奇妙的现象,谁来说说?

生:“一律”“清一色”“都是”“通通”“全部”,这些词都是一个意思。

师:奥秘被你发现了。这是简单的重复吗?这样,我把重复的词语全部去掉:“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是玻璃的,有的是牛角的,有的是纱灯,有的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感觉怎么样?与原句比,节奏还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有没有看都来不及的感觉吗?

生:没有。

师:有目不暇接的感觉吗?

生:没有。

师:原来“重复”是一种美!原来这就是曹禺所说的——美不胜收。

……

肖老师的教学实录小片断,除了能感受到他的课大气、平实,处处呈现出浓浓的语文味外,另一个就是肖老师围绕了文本京味十足的这一特色,对教材钻研之细。我们不妨来看一看他教材钻研之细处。

1、教师在问完学生最喜欢哪个时间点的描写,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后,抛出老舍先生的态度:“你们猜猜,老舍他自个儿最喜欢哪个时间点上的春节?老舍自己曾经说过:‘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初一是体面的,家家门前都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人都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呢,处处张灯结彩,红火与美丽。’老舍的喜欢哪个时间点上的春节,在语文书中,在现行教师教学用书中是绝对没有的,可肖老师却于细处下功夫,由课内两本书备到课外有关老舍先生谈春节的书,极其自然的实现了课标对阅读的要求:阅读过程就是学生、教师、文本的对话过程。

2、教师在让学生找出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那片红火与美丽的句子,读给大家听一听后。教师没有放过引领学生感受老舍先生《春节》一文京味十足的机会,又再次在细处下功夫,抓住学生朗读的句子中一个很细、一般教师都忽视之处,引导学生注意并发现句子的每一个“有的”的分句上一个奇妙的现象:“一律”“清一色”“都是”“通通”“全部”,这些不同的词语却表达相同的意思。进而深切感受老舍先生运用重复的写法实现更好地表情达意效果的语言特色。

因此,我想特级教师的课之所以上得出彩,除了教师本人的素质高、课堂驾驭能力强之外,我认为他们在钻研教材上做得扎实,研究透彻的同时,特别是在钻研教材细节处:一是由课内两本书备到课外,教师很细心;二是于文本句子中的细微处,深挖细嚼。下了大功夫。

二、课前的教学预设宜细

案例二:以下是一位年轻教师上的一节一年级下册《识字4》的一个教学片断。

……

课件出示:图片中的小动物们在美丽的夏天里都在忙些什么呢?

学生们纷纷举手。

一生:蚂蚁在地上运粮食。

教师将课件切换到“蚂蚁在地上运食粮”图片,指导学生朗读。

另一生:蝌蚪在水池中游泳。

教师想将图片切换到“蝌蚪在池中游得欢”,却将图片切换成了“蜘蛛房前结网忙”和“蚯蚓土里造宫殿”。其间,教师还出现了些许的紧张,学生也在图片的晃动中了解了下一个答案。随后,学生没有按课文中顺序进行逐个汇报了,教师便于匆促中继续指导学生学完了剩下的“蝴蝶、蜻蜓、蚯蚓、蜘蛛”等小动物的相关内容。

课后,我问这位教师为什么会那样,老师告诉我课前的她根本没想到,学生会不按顺序回答,让她不知所措了。

教学中有太多的不可预测,也同样有许多可预设。如上一教学环节便是可预设,只要教师能在教学预设时考虑细一些,便能在相应的如课件的制作时进行调整解决。

三、课上动态生成的处理宜细

案例三:在一次阅读教学观摩课上,一位教师在教学《草船借箭》的过程中,一位学生提出“老师,诸葛亮是男的还是女的?”这位教师当时有些意外却没有多想,便喝斥到“废话,当然是男的了,这还要问。”学生被老师喝斥后,有些不满的坐下,而且很快,负面效果就来了,接下来无论这位老师如何引导学生质疑,全班学生响应者寥寥无几。

这一教学的突发事件就是语文课堂教学时的动态生成,我们暂且不论是好是坏,但每一个动态生成都是学生参与课堂学习、进入思考的体现,是师生互动的引子。如果处理得好,能立刻让课堂氛围活跃起来,让全体学生与老师互动起来,可这位教师却没静下来,只是简单粗暴地处理一下,没有细心引导将这一动态生成为研读文本的好机会。如果像上面这位教师这样教学,非但得不到学生的认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好奇心也受到了打击。

相反,如果这位教师当时静下心来,教师这时应在细微处充分发挥教学机智,而不是简单的粗暴的生冷的回答学生的问题。而应该要把这一有争议的问题再抛回给学生,及时引导学生回到文本,课堂将会是另一种精彩。如:

生:老师,诸葛亮是男的还是女的?

师:大家觉得诸葛亮是男的还是女的?

生:(估计大部分学生会说是)“男的”

师:你又是怎么知道“诸葛亮是男的呢?”课文里也没有说明。

……

(假如这时学生说不出理由,教师应引导学生回到文本,认真观察课文中的插图)

师:请大家认真观察课文中的插图,你就知道“诸葛亮是男的还是女的?”

生:是男的、是男的……

师:谁来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课文中插图诸葛亮长胡子,只有男人才长胡子。

生:是男的,我在《三国演义》电视中也看到诸葛亮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总是摸摸胡子,摇着羽扇。

生:古代重男轻女的思想严重,女人更不可能抛头露面做事了,所以说诸葛亮是男的。

……

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气氛也就活跃了,学生亲自去找到答案,学生在学习中找到学习的成就感,找到学习动力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细节藏得很深,要靠教师去发掘。细节犹如竹笋,每“剥”一层,就有一段“鲜活”呈现出来。教师若能一层一层“剥”下去,课堂就会精彩不断。所以说,只有教师在每一节课都独具匠心去精雕细琢,才能收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才能让语文教学彰显其应有的魅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