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延迟退休:中国转型发展的必答题

时间:2024-04-24

197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给国家带来的巨变和发展,几乎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这一成就依赖于丰富的政治智慧和中国人务实的思想方式。比较形象的说法有“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摸着石头过河”、“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等等。这中间,蕴含着“渐进”的改革逻辑,就是尽可能减少改革阻力、尊重部分既有利益的基础上,着眼于未来,进行较为务实和有效的改革。

延迟退休,面临的就是这样的改革思路。如同中国的改革开放大势一样,在“渐进”了几十年之后,蓦然回首,却发现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变。甚至有人说,中国用了几十年时间,走了很多发达国家走过的几百年的道路,这条道路,就是现代化之路。而今,改革的巨轮驶向了延迟退休的海域里,究竟给国家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和变化呢?

在延迟退休的主管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下简称人社部)看来,这一天迟早会来,他们掌握的数据显示,到2015年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达到2.2亿人,占总人口比例的16.1%,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老龄化程度还在持续加剧。

在很多普通人觉得身边的老人越来越多的时候,一个非常壮观的“银发浪潮”已经席卷了中国大地。社会面临着诸多老龄社会呼啸而至之后的难题。养老资金是否充足,养老、医疗等服务能否跟上,家庭结构怎样应对新的挑战,很多因养老问题而积累的社会矛盾究竟应该如何化解。

“老有所养”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样,是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梦想。农业社会和农耕文明的环境里,讲求“养儿防老”、“多子多福”,靠家庭后辈的兴旺换来晚年生活的依靠和幸福。在西风东渐之后,现代社会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人们逐渐接受了社会养老、保障养老的概念。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建立,一张包含养老福利的社会保障大网在逐渐形成。这些,也是近20年来改革中出现的一项重要目标和成就。尽管媒体上还不时出现社会保障资金安全和养老资金缺口的讨论,但以国家主导、单位承担、个人参与的社会保障体系一直在推进和完善。延迟退休,就是社会保障体系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又一新的、重要的课题。

据说,人社部的官员和专家们研究延迟退休的问题已非一年、两年,而是持续了多年。经过多年的考量和观察之后,他们得出的意见是“势在必行”。来自人社部的消息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在2011年达到峰值的9.25亿,此后逐步下降,到2050年,劳动年龄人口预计会降至7亿左右。养老人口增加,劳动人口减少,必然带来了巨大的整体性的社会压力。延迟退休,就是缓解这种压力、让社会平稳发展的必然选择。

按照人社部的思路,设计退休年龄时,将是“小步”前进,“坚持每年只延迟几个月,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逐步达到目标年龄”。这是一种减小震荡的方式,没有让一个人面临退休时,一下子面临“晚退休”5年到10年的局面,只是“晚退”几个月,减少了痛苦,增加了接受可能,是一种务实的设计方案。

并且,人社部的设计方案,还要“分步实施”,就是“不是所有社会群体同时实行延迟退休”,而是“选择现在退休年龄相对偏低的群体”开始,逐步实施。

从人社部的设计方案可以看出,他们考虑了改革难度、社会接受程度等诸多因素,权衡了退休年龄、养老资金、社会格局的利弊之后,得出了这样的解决方案。尽管如此,延迟退休毕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社会改革,牵涉到千家万户的生活和亿万人的生活命运。因此,人社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一定会“广泛听取大家的意见,尽可能地凝聚共识”。

有关部门在设计延迟退休方案时,首先算的是一本“经济账”,比如,一个人晚退休一个月,带来了多少经济收益,减少了多少社会支出,特别是年轻人的“多劳动多生产”,会多供养多少老人的退休生活。但这毕竟是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更多的还要算政治账、社会效益账,比如,如何说服社会公众,让他们支持这项改革。延迟退休就像放开二孩生育一样,需要政策合理性的长远考虑。20世纪80年代,当时的“计划生育国策”是 “一个家庭生育一个孩子”,当初的政策设计就是:“等到30年后,国家社会发展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到那时,再考虑采取不同的人口政策”。如今,30年时间已过,中国社会面临着问题不再是“经济底子差、人口负担过重”了,而是人口红利消失、劳动人口减少的新局面,所以,允许“一个家庭生育两个孩子”就成为一种现实的选择。

所以,一项重大政策的出台,有其历史合理性之外,还要符合社会的气氛、改革的时机等条件。因此,在讨论延迟退休的时候,也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