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丁凤良
北京市海淀区双榆树第一小学地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近五年来,学校借助地域优势,生源显著回流,家长资源不断丰富等特点,大力开展科技教育,注重孕育学生的“创新”种子,从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为其打下创新意识、能力和精神的重要基础。
加大投入,落实支持保障
1.整合校内校外资源,充实科技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6名专职科技教师,我们长期组织科学教师参加各项专业培训、教研进修、课题研究等。每年开展4次以上名师工作室活动,特聘请海淀区科学学科教研员王思锦老师来校指导,着力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除校内专职教师外,学校还聘请了来自专门的科技机构的20余名校外兼职教师协助科技社团建设发展,授课内容包括“小牛顿科学”“3D打印”“未来工程师”“小小建筑师”等,为更多学生参加“330”科技社团提供选择。
学校依托中国科学院3H办公室、科学文化传播处、信息网络传媒中心等院所的资源支持,开设中国科学院科学家“青稞讲堂”活动,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自2016年起,学校共举办20余场“青稞讲堂”系列科普讲座活动。
学校家长资源丰富了校外师资队伍,“家长公益讲堂”深化了课程资源支持。在285名一年级新生中,有超过100位从事科研或科技领域工作的家长,雄厚的家长资源为学校科技教育注入了蓬勃力量。家长主要从学校志愿服务、学校课程资源支持、学校管理三个方面参与和支持学校工作,大致经历了三个版本,即1.0版:学校活动——家长服务志愿者;2.0版:学校课程——家长资源支持者;3.0版:学校发展——家长智库参与者。目前,学校“家长导师团”中共有48名从事科技相关工作的家长,涉及航空、航天、地质、机械、军事、高新技术等多个领域。
2.硬件设备充分保障,为科技教育提供有力支撑
我们从经费和硬件设施设备上给予充分保障,学校共有2间60平方米的专业科学教室、2间60平方米的计算机教室,保证每个班级均能到专业教室上科学课、信息课,教室利用率达100%。除此之外,为了满足社团活动需求,学校还设有航模教室、模拟飞行教室、建模教室、机器人教室、动画制作教室、DI社团教室。
全员普及,增强教育实效
1.关注学科渗透
紧抓科技教育的目的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所以不仅要抓好每周的科学课、科技活动课、信息技术课和科技社团课,还要将科技教育与学科教育有机结合,要求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主线,以发展智力、开发创造力为重点,注重教学过程的多样性,教学环节的变通性、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如语文学科教师根据教材本身的科学因素,选择含有科技内容的常识性课文,进行科学常识的普及、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并结合课后实践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为了提升科技教育教学水平,学校领导每学期都走进科学课堂进行年级视导,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组织领导班子集体评课。
2.研发校本课程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校科学创新活动水平,为学生提供经常性、便捷的校内科普活动场所,学校加强对青少年科学观测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驱动互联网模式和校园科普的深度融合,解构吸收信息时代的精神实质,建设“创新、开放和共享”的创新实验室,汇聚中国科学院高等研究院所特有的資源优势,集成“科普教育资源云海”,改善目前学校科技教育相对滞后的局面,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更多、更全、更新的科学文化。学校共开设“走进大自然,认识植物”和“在那遥远的地方,有群小精灵”两门校本课程,供3-6年级近1000名学生学习使用,既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又兼顾了知识学习的连贯性和延展性。以身边的动物、植物为切入点,让学生对生物学习有了更为系统、延伸的认识。
3.举办科技活动
为丰富学生的科技生活,学校积极开展各项科技活动,如青稞讲堂、家长公益讲堂、科技节、研学参观活动等。
学校“青稞讲堂”每学期定期开展4次科学家讲座,由学校选择主题,目前已开展20余场。“家长公益讲堂”也已在学生家长的大力支持下,顺利开展了9场,涉及物质、机械、地理、地质等领域的内容。
学校科技节至今已连续举办6届。科技节活动进一步开阔了学生的科技视野,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打下基础。2015年,首届科技实践体验周的主题为“‘触摸科技‘触碰未来”。2016年,第二届科技实践体验周活动主题为“未来已来,Are you ready”。学校围绕神舟十一号成功发射这一契机开展了航天主题项目,如航天实物展示、组装小火箭、钱学森智慧小屋等体验项目,在增加对航天知识了解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传承航天精神,崇尚科学、敢于创新的热情。2017年第三届科技节以“加油!向未来!”为主题,开幕式上联动云端进行科学探索实验室揭牌,学生们结识了机器人“小胖”,观看了机器人对战表演赛,并以走班的形式开展了科学实践体验活动。2018年第四届科技节以“创新改变生活 科技点亮未来”为主题,让学生通过参观科技馆感受新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2019年第五届科技节以“未来的世界,等你去创造”为主题,通过“分享一名科学家的故事”活动,学生们认识了被授予“共和国勋章”的五位科学家——于敏、孙家栋、黄旭华、袁隆平和屠呦呦。2020年第六届科技节以“探索浩瀚宇宙 拥抱星辰大海”为主题,让学生在心中种下航天梦的种子,为建设航天强国而努力学习、健康成长。
特色发展,提升创新格局
学校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社团,积极开展各类科技活动,吸纳更多有相同兴趣的学生形成一种雁阵式社团模式,在全校营造出浓厚的科学研究氛围。学校现有科技社团9个,分为校内社团和校外社团,校内社团包括航模社团、建模社团、机器人社团、动画制作社团、DI社团;校外社团包括小牛顿科学、3D打印、未来工程师和小小建筑师。科技社团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而且在学生群体中形成了一股崇尚科技的正能量。
其中,“翼飞冲天”航空模型社团组建于2016年,以“培养学科学、爱科学的精神,增长实践和创新能力”为宗旨,坚持把航空模型社团作为推进学校科技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形成了一个“活动网络化、活动常态化、活动普及化”的稳健活动社团。通过航模社团活动,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的强烈愿望,并善于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2019年11月,航模社团在2019年全国青少年纸飞机通讯赛总决赛中获得一等奖。
“少年创客”社团成立于2016年,社团以培养学生兴趣,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宗旨,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从做中学,在学中做。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完成个性化搭建、编程,强有力地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动手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项目,极大地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2017年8月,我们首次参加2017世界机器人大赛——RoboCom国际公开赛,进入前20名并获得团体二等奖和最佳创意奖。
DI社团成立于2020年。DI社团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能够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的空间,让学生体验团队合作的快乐,学会有效地解决问题,不断地发展自己,完成梦想。2021年5月,学校获得2020-2021年度DI全国展示文艺复兴奖一等奖。
总之,孕育“创新”种子,培养探索发现之人要做到保护学生的好奇心,站在学生的视角看他们关心的问题,重视并积极回应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需要,鼓励学生去尝试、探索、创新,肯定并且尊重学生的奇思妙想;要丰富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写作、绘画、戏剧、表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为学生尽可能多地观察、学习、体验创设条件,帮助学生积累可能激发想象力的元素和经历;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力,如培养关联思维能力,即看到、听到某一事物或元素,能建立合理关联,迅速联想,引起新颖而有创造性的观点,又如培养发散思维能力,重视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既要培养求异思维,也要培养求同思维。
孕育“创新”种子,培养探索发现之人,更需要本着“培养具有民族灵魂、家国情怀、世界眼光的中国人,着好人生底色”的培养目标,鼓励学生学习一代又一代科学家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树立远大理想,怀抱科技报国之志,学好本领,努力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