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北京教育的一抹亮色

时间:2024-05-07

李青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就首都教育而言,同时也是“开展北京高等学校社会力量参与小学体育美育发展工作”项目(以下简称“高参小”项目)实施六周年的收官之年,在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过程中,北京市大胆创新,实施了一项穿越不同体制的跨界改革。这一项目是提升基础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均衡的重要举措,其改革力度和效果可谓空前。实施“高参小”的初衷是让孩子们不出校门就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项目从教育领域的供给侧改革破题着手,是穿越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甚至是不同体制的跨界教育改革,涵盖了课程建设、学校建设、师资培育、文化引领、资源共享等各个方面。

“高参小”项目的改革目标是努力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改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改变轻视体育美育的观念和做法。北京市“高参小”项目以全新的资源观、人才观和教育观,推动教育综合改革,深化融合资源协同育人的探索,基于对教育的共同追求和情怀,克服各种困难,以坚定的信念、执着的勇气,一步一个脚印,将“高參小”的改革蓝图化为现实,创造了很多超出预期的成果。

1.目标导向,扎实推进

“高参小”的目标就是“全员普及”,全面进课堂,让“高参小”项目惠及学校里的每一名学生。定位在建立小学美育体育的科学合理结构,形象地说就像金字塔——金字塔塔基是音乐课、体育课,所有的学生都要参与,属于普惠性质;金字塔中间是学校的课外活动,让所有学生依据不同的兴趣爱好选择参与,仍然属于普惠的性质;金字塔的顶端是由各种有特长、有天赋的学生组成的社团,为全体学生做示范引领,也可以为学校争荣誉、创品牌。这样,依据项目目标形成的育人结构是完善有效的。“高参小”项目最主要的任务是打好课程基础,让每个学生提升感受美的能力,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成为身心健康的学生。

目标明确后,在实践中进行大胆的探索和突破。“高参小”项目在坚持普惠原则的基础上,努力从学校文化建设、学科课程教学、学生社团发展、教师培养培训、理论实践研究五个方面推进实施,在丰富学生体育美育课程供给上、在搭建实践平台上、在创新社团发展思路上、在有效实施师资培训上、在培养培训思路与做法上、在以课题研究带动学校整体发展上、在提升学校文化建设上等都形成了有效的成果与经验 。

“高参小”项目坚持的普惠原则,实际上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体现,就是在以学校美育体育为抓手,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学校品质的提升和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从供给侧改革的角度出发,为北京166所项目校美育体育的发展提供丰富多元的内容,创造条件,引进资源,扩大空间,紧紧围绕高校和社会机构的所能、学校的所需、学生的所盼来做好“高参小”项目。

2.从“输血”到“造血”的转换

“高参小”项目确立了“输血”“造血”和“献血”的概念。项目实施时主要依靠资源单位的“输血”功能,研发形成了600多门课程,完成140万课时,超过1万多名教员参与其中,惠及了全市166所小学的近40多万名学生,包括乡村学校近40所。这是资源单位以“输血”来助力学校的发展和提升,与此同时明确要求项目校在项目设计和发展的过程中必须以实现学校具备“造血”功能为目标,练就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虽然高校和社会机构带来了“高大上”的优质专业教育资源,但在项目校的教学实践中需要结合小学生心理和采用适合小学生的教学教法,继续培养学校的“造血”功能,由此提出了项目中心转移的四个关键词:教学、教研、教材、教师。教学就是要求全员普及的课堂教学;教研就是要求资源单位一定要加强与小学一线教师的教研合作,课前共同备课、课后总结研讨、定期交流;教材是在教研实践的基础上,至少要编出科学完善的教案,为今后继续整理编辑成教材打下良好基础;通过培训指导,提升小学体育美育教师的教学水平,使小学的体育美育实现可持续发展。

项目实施以来,已经有相当一批“高参小”项目校初步实现了“造血”功能,能够总结并固化“高参小”项目经验模式,在项目结束后能留下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财富。有一些小学已经逐步实现“献血”目标,总结摸索出成功的方法、经验和模式,并且已经做到到其他学校去推广和实践,辐射面、影响面继续扩大。在项目宗旨和理念上达成共识,并坚持一以贯之,就是在为小学输送种子和养分的同时,培养项目校的“根植”能力。

“高参小”项目把工作重点从开始的“输血”转向过程中实现“造血”,强化了小学校本课程体系建设的水平和能力,助力项目校可持续发展和全面提升学校品质。在“高参小”项目支持下,项目校先后开设了校本必修课、校本选修课,学校的美育体育获得发展,整体育人质量稳步提升。

“高参小”项目资源单位和项目校始终重视抓教师队伍建设这一牛鼻子,对参训的教师进行了全链条的培训。以戏剧教育为例,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教师们承担了剧本的编创表演、分场导演、舞台监督、宣传设计、音乐音效操作、主题歌作词、演唱等艺术创作工作,亲身体验并实践了戏剧创作的各个环节,对戏剧艺术创作的规律、表演的真谛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值得一提的是,各校参训教师并未局限于艺术教师,不同学科教师参训,势必带动戏剧教育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更好地发挥戏剧的育人功能,教师在“高参小”项目实施中得到了各个方面的锻炼,提升了教学能力。

3.多方携手,合作共赢

“高参小”项目是一个互利双赢的项目。除了项目校在多方面受益外,项目资源单位在创新学生培养思路、开拓高校实践基地、繁荣院团艺术创作、践行社会责任等方面都有所获益。

例如,中国戏曲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央戏曲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北京舞蹈学院、北京服装学院以及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体育大学、首都体育学院等高等院校,作为“高参小”资源单位,拓展了毕业学生的实习基地,通过项目校教学实践,可以对学科专业设置进行反馈,及时指导调整教学设计。同时,拓宽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高校学生有了“高参小”的教学实践经验,毕业论文、研究课题项目应运而生,并直接作用在项目校教学研究和教学之中,充分发挥了育人功能。

再如,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和北京儿童艺术剧院,通过加入“高参小”项目,扎根一线,直接获得了创作源泉,可以及时得到反馈,找到了创作的一线阵地。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北京儿童艺术剧院由此创作出大量学生喜闻乐见的作品。

资源单位还有中央芭蕾舞团、中央民族歌舞团、东方歌舞团、北京京剧院、北方昆曲剧院和国安俱乐部等,这样的一个平台延续了演员和运动员的艺术生涯和运动生涯,继续发挥了他们的专业特长和余热,使他们的事业舞台进一步延伸和扩展,学生全面发展也由此受益,彼此的生命质量都得到提升,同时也完成了高校、院团、俱乐部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教育是协同教育,即学校、家庭、社会、政府四方形成合力,积极倡导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社会的角色和作用在“高参小”项目中得到凸显。

“高参小”项目在收官之年,已经接近和完成它当初设立的目标,就是通过项目实施,加强和改进小学美育体育工作,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使学生拥有健康体魄,培养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参小”项目实际上发挥了美育和体育的育人效能,强化了体育美育的育人作用。以“高参小”项目为抓手,强化高校、社会力量和小学的协作共建、资源共享,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形成育人合力,基本实现了大小携手、美焕童心、特色发展、促进均衡的目标。

无论从近6年实践结果来看,还是从阶段性的总结展示反馈上来看,“高参小”项目作为重大基础教育改革项目试点,改革理念是科学的,发展模式是多元的,教学经验是值得推广的,应当多元化地进行复制,通过更多渠道予以推广。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比如,如何利用这样的项目,使北京市更多的远郊区学校享有优质的教育资源,使他们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并可以带动和辐射周边学校的发展,进一步推动北京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如何建立全社会的教育协同机制?项目成果如何在项目校持续发挥作用?如何真正发挥美育体育的育人功能?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继续实践探索。

编辑 _ 于萍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