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践行生命教育,让校园每一个生命都精彩

时间:2024-05-07

葛保红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将疫情防控正能量转化为教育资源,在教会学生如何做好个人防护、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同时,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对待生命、如何理解责任,这涉及生命教育、道德教育、责任教育等等,是每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必修的人生功课。

北京十中自建校以来,始终坚守“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尤其是近年来学校以生命教育为依托,以教师发展为动力,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德育活动为载体,营造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学校和师生的可持续发展,让校园内的每一个生命都绽放精彩。

明确生命教育主要内容

我们所倡导的生命教育是一生的全过程教育,贯穿于生命的每一個活动中。一是关于人的自然属性,包括健康、安全、伦理等生命长度的教育;二是关于人的社会属性,包括成长、学习、工作等生命宽度的教育;三是关于人的精神属性,包括人性、人格、人品等生命高度的教育。

生命教育是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引导师生认识、理解生命的意义,尊重、关爱自然万物的生命价值,绽放生命的光彩,创造生命的辉煌。

生命教育的目标是:

体会生命的无常,珍惜生命,敬畏自然;

了解生命的意义,尊重生命,爱护自然;

珍惜生命的价值,乐观进取,和谐向上;

阐扬生命的光辉,发扬个性,创造佳绩。

我们将主要内容概括为:“一点”——生命教育;“两翼”——教育和教学;“三维”——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四面”——理解生命、尊重生命、关爱生命、创造生命;“六个分支”——人性、人格、人道、人伦、人文、人生。“十个板块”——理解生命本体,促进身心健康;尊重生态万物,敬畏和谐自然;维护公德正义,坚守良心责任;雅行提升品位,善举健全人格;科学规划课程,保障内涵发展;聚焦有效课堂,优质示范超越;弘扬红会精神,关爱生命成长;优化师训工程,促进专业成长;凝聚教育合力,家校携手共进;彰显特色文化,创造卓越人生。

教师培养实施“三大工程”

我们着力开展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教师队伍的“五心”发展目标,即“心情舒畅地工作生活、心甘情愿地完成本职、心怀善意地对待他人、心平气和地解决问题、心存高远地规划未来”,并通过“青蓝”“攀登”“引擎”三大工程,对教师进行循序渐进地培养,倡导创建充满温暖的生命课堂。

“青蓝工程”是基础性培训,面向新入职教师。培训每年一期,学校为每一位青年教师建立“专业存折”,通过专题讲座、专项训练、名师座谈、专业技能竞赛、优质课观摩等多项活动,不断增加“专业存折”中的含金量。

“攀登工程”是提升性培训,面向成长期教师。培训对象为入职三年以上,已经通过“青蓝工程”培训的教师。鉴于每一位处于发展期的教师在发展基础、发展需求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攀登工程”实施方式的最大特点就是自主:所有学员均需自愿报名、自主选择培训时段,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设定培训目标,学员自主选择指导教师和培训方式,培训内容由“师徒”双方商定。在培训过程中,学校教学管理部门负责整体筹划和推进、跟进监督与指导,不做过于具体的要求和考评。

“引擎工程”是精品性培训,面向各级骨干教师。首要目标是为成熟期教师、特别是各级骨干教师加装“引擎”,增强其继续前行的工作动力,为其实现飞跃性发展蓄势。此外,还要让每一位骨干教师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领军人物,为各年级、各学科加装“引擎”。帮助骨干教师制订个性化发展目标,挖掘优势和潜力,鼓励他们总结教学成果,形成教学特色,为他们提供研究条件,搭建展示平台。

“三大工程”自实施以来,教师队伍在师德师风、专业水平、综合素养等方面得到快速提升,骨干教师比例显著提高。

生命课堂注重对学生的人性关怀,不仅为知识和技能而教,更要为人的发展而教,完成对师生人文精神的建构。在专题研讨与交流中,教师们意识到,构建生命课堂,爱心和素养是前提,理解、尊重、关爱学生是关键,为学生提供最为广阔的个性化发展平台是目标。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教师的教育理念日益更新,他们以生命课堂理念设计、实施的教学活动在国家、市区级教学竞赛中屡次获奖。

课程建设彰显生命特色

在深入理解并严格执行国家课程的基础上,依据地域特色和办学特色,学校积极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我们引导教师深入挖掘国家课程中体现生命教育理念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并在课堂上开展与教材紧密结合的生命教育。

“生命的脚印”是学校的实践课程,包含基础型、实践型和探究型三种形式。基础型课程面向全体学生,依据不同年级、不同时期常规化实施。实践型课程主要指组织学生在校外进行的实践活动,分为社区志愿服务、社会大课堂实践、京外科学考察和国际交流活动。探究型课程以课题小组方式实施,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我们坚持开展或已经结题的项目包括地震观测、空气监测及雾霾探究、区域水质研究等。近年来,多人多次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北京市金鹏科技论坛中获奖,并连续获得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专项资助。

“生命的脚印”实践课程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注重多样化的实践学习方式,学习的时空突破课堂与校园局限,向社会生活领域和自然科学领域延伸,得到了师生及家长的认可和好评。2013年以来,学生参与京外实践活动的总里程超过10万公里,云南、上海等五部专题纪录片,既是对教育方式、教育成果的深入反思,也是学生成长过程的完整记录。2018年,学校修建了化石长廊作为科普基地,选取学生们挖掘的部分远古化石,分类展出。在挖掘远古化石活动中,参与学生超过3000人次。2019年,我们出版了《生命的脚印》系列主题活动课题汇编。2019年5月24日,学校举行国内首家学生化石修复中心落成仪式,“北京市中小学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科学实践教育基地校”“中国古动物馆古生物人才培养基地校”“丰台区科学探索实验室”同时揭牌。

作为长辛店教育集群牵头校,我们还与成员校一起研究确立了红色文化、军事科技和生命教育三大集群发展方向,并启动了集群教材的编写工作。我们发挥“全国红十字模范校”和“北京市红十字示范校”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利用北京市首家以红十字为主题的青少年活动中心落户学校的契机,在集群不同学段红十字特色课程的基础上,研发长辛店红十字地方教材《红小豆的青春修炼手册》,并于2017年9月出版发行。

特色德育注重人道教育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最突出、最具有传承意义的工作是人道教育,其主要内容包括:探索生命意义,培养规避风险的意识与能力;培训救护技能,具备自救施救的知识与技能;提供设备保障,应对常见伤病的处置与救护;组织应急演练,模拟危急情况的逃生与互助;开展课题研究,探索环境保护的途径及方法;创建活动基地,提升关爱生命的能力与水平。人道教育已经成为学校的德育特色,由其延伸形成的生命教育,也正在成为我们积极探索的德育途径和方法。

北京市第十中学红十字会成立于1953年,经历了初创期、低潮期、恢复期和蓬勃发展期四个阶段。1998年被评为北京市红十字学校,2006年被评为北京市红十字示范学校,2008年成为全国红十字模范校。在各级领导的关注与支持下,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近几年来学校红十字工作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2017年9月,人道教育校本教材《紅小豆的青春修炼手册》出版发行;2017年11月,全市唯一建在中学校园里的“紧急救援服务站”落成,成为推动学校安全教育、深化志愿服务、备战反恐应急的有利阵地;2018年5月,丰台区青少年红十字活动中心在学校落户,成为北京市唯一建在学校里的人道教育基地。

随着红十字活动的日渐丰富,许多师生在参与过程中得到了进步与成长。2016年,学校获得首届北京市“人道奖”先进集体奖,并凭借“传递人道大爱,激扬青春梦想”“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等主题活动,连续三年获得北京市十佳优秀红十字青少年活动奖。2017-2019连续三年选派优秀红十字会员代表北京参加国际红十字交流活动。闫畅老师从一名普通的红十字会员成长为全国唯一用双语开展《探索人道法》教学的核心师资。因积极参与红十字实践活动、坚持公益,万思轶、张岩同学分别获评2017、2018年度全国最美中学生。2018年11月,学校开展的红十字志愿服务活动,获得首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案例奖。红十字精神和红十字知识已经成为每一位十中人必备的潜质。

多年来,在办学实践中,我们努力建立起生命教育与学校各项工作之间的密切联系,将生命教育作为一个有着明确价值追求、涵盖多重主题的教育领域。在北京十中,生命教育特色的实践之路还很漫长,我们期待生命教育开花结果,我们更期望在每一位十中人的心里播下和谐向上、持续发展的种子。

编辑 _ 汤灏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